秘魯《共和國報》刊文標題為“中國加快在拉丁美洲實施連接秘魯、巴西和玻利維亞的大型項目,將取代巴拿馬運河”。
這里說的大型項目就是南美跨國鐵路項目,年前就傳得沸沸揚揚了。
當時傳聞是正在做規劃設計,將東西向橫跨整個南美洲,將秘魯的礦石、巴西和玻利維亞的能源及農產品送到秘魯的錢凱港。
因為錢凱港開始投入運營了嘛,南美人的想象空間被進一步拓寬了。
關于錢凱港,我之前就寫過《打通錢凱港用了13年,中國在南美下一盤大棋》,當時閱讀量就超過了11萬人次,現在去看也還很有啟發性。
迄今為止,超過90%的巴西產品是通過大西洋航線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北上要穿越巴拿馬運河,南下則走阿根廷底部的麥哲倫海峽,沒有第三種選擇了。
這兩條航線的水文狀況都不是太穩定,像巴拿馬運河航道擁擠,過閘口都是要排隊的,而且還經常受到老美的無端操弄,導致巴西貨物的航運時間和成本挺高的。
那么,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讓巴西的牛肉、大豆、糖、玉米、石油和天然氣能夠更加快捷出口到亞太地區呢?
有,那就是建造一條貫通東西的鐵路線。
只不過這個宏大的設想,目前來看也只有基建狂魔能幫他們實現。
今年以來,特朗普挑起關稅大戰,搞得滿世界的雞飛狗跳,各國不得安寧,他的胡作非為給世界經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沖擊。
以大豆為例,美國大豆原本是占中國進口大豆總量的40%,特朗普上臺后,嚴重打擊了中美兩國的貿易,美國大豆的份額直接從40%驟降到18%,接下來可能還要繼續縮減。
當中國進口大豆總額不變的情況下,美國大豆縮減的份額哪去了呢?這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訂單轉給了巴西。
僅大豆一項,美國跌倒,巴西吃飽。
問題是,巴西訂單暴增也是有煩惱的。
不是缺少貨輪的問題,而是運力略顯不足了,從巴拿馬運河走,還是從麥哲倫海峽走,都很難擴容航運力量。
甚至還可能出現,多運大豆,那必然就要擠壓了肉類或玉米的運力。
唯一的辦法,就是新建鐵路,將東部的伊列烏斯港口,與秘魯的錢凱港聯通,其中95%的鐵路線貫穿巴西內陸,全長約6500公里。
有中國的加持,南美才敢下一盤大棋。
巴西人把這個項目叫作“太平洋鐵路計劃”。
巴西不是沒有鐵路,只是沒有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的鐵路網絡,而且已經嚴重老化。
最近一次修建鐵路,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事情了。
其實“太平洋鐵路計劃”叫兩洋鐵路更貼切,對巴西、秘魯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從2014年就有了初步設想。
一旦建成兩洋鐵路,物流運力都將成指數級增長。
而秘魯錢凱港設計的年吞吐量是150萬個標準集裝箱,完全可以消化掉南美洲的貨運量。
過去25年里,中國與南美洲的貿易量增長了35倍,貿易額為22.1萬億元,年增6.4%,占中國外貿總值的50.3%。其中與巴西的貿易總額為8258億元,秘魯為45.5億元。
整個南美洲有數的國家,都與中國建立了深厚的雙邊關系,如巴西、智利、秘魯、阿根廷、烏拉圭、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巴拉圭等12個國家,中國不僅是他們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也是主要進口來源國。
遠景是美好的,但跨國貿易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情,海外投資和海外項目建設總是充滿磕磕碰碰的,即便建好了也可能會出現變故。
比如錢凱港的籌劃,秘魯人2007年提出的,到2019年找到中國中遠海運談妥合作,就花費了整整12年,在施工階段,還經常遭到各種組織干擾,等到去年初快建好了,秘魯政府還一度想收回中企的經營權,中間又是一頓拉扯博弈,直到對方出臺法案確保中企能正常經營了,才在11月中旬開港運營。
西方蠻夷也不得不承認,錢凱港為南美洲帶來了極大的好處,無需中間港口轉運,從南美到達亞洲的海運從40天縮短到了21天,對全球供應鏈來說都是一個顯著的優勢。
說白了就是南美的大豆、玉米、牛肉比美國貨更有競爭力。
想要做到雙贏,實際上是非常難的,人心總是不容易滿足的,像達爾文港都運營好幾年了,人家澳大利亞政府還老惦記著想撕毀協議呢。
這些年,中國的軟實力硬實力全面上來了,有能力同時派出幾支艦艇編隊到各大洋巡航,或者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國家搞搞聯合軍演,在對抗美國霸凌方面也起到了表率作用......
影響力上來之后,事情就好辦了,你看這兩年澳大利亞人也不扯這事了,當他們想過河拆橋的時候,就不得不考慮清楚后果,敢胡來的不多了。
說了這么多,其實就一句話,海外投資建設的“投資收益比”固然重要,但風險永遠是第一位。
稍微像樣一點的國家,背后都有老美在搞鬼的影子,防不勝防。
老美的惡,中國的善,一對比,加上口碑的積累,越來越多的國家慢慢明白了,只有加強與中國的戰略合作,這個國家才有未來,老美的那一套早就狗嫌人棄的了。
南美人的經歷是最刻骨銘心的,像阿根廷、智利、委內瑞拉等不少南美國家,在九十年代早就是發達國家了,后來被老美搞垮了,當地老百姓窮得在垃圾堆找吃的,從天堂直接掉進了地獄,說民不聊生那都輕的。
中國做海外生意的特點,是一邊做貿易,一邊談基建投資,強化多元化發展,深耕當地市場。
2005年開始,南美的能源出口量逐步加大,然后當地的能源基建項目也跟著需求在擴大了,這方面的投資建設占了南美洲總投資的60% 。
等到2020年,能源投資差不多飽和了,有了較快的資金積累之后,非石化能源項目開始增多,因為生活需求在增加,投建港口、機場、道路、電動公交、學校和醫院等項目也就起來了。
最近兩三年,大的剛需基建完成后,就帶動了一些產業投資,包括電動汽車、太陽能光伏、電池、電信、電氣化,甚至數字化經濟,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南美國家投資建廠。
比如,比亞迪在巴西巴伊亞州卡馬薩里投建了電動汽車組裝廠;贛鋒鋰業在阿根廷薩爾塔省的鋰鹽湖投資了6個項目,在胡胡伊省的工廠已于2023年6月開始生產碳酸鋰;中電建和上海電力在阿根廷高查瑞投建的光伏電站,解決了25萬個家庭用電需求。
中糧國際正在圣保羅磋商,準備在桑托斯港投資4.86億美元,擴建一個9.8萬平方米的碼頭,計劃在2026年投入運營,屆時將處理1450萬噸巴西及周邊國家的農產品。
這么多的商品想要通過南美公路運輸,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陸運成本太高,在國際上也突顯不出競爭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用鐵路網來調運。
隨著中國對南美持續輸出基建、產業投資和服務,獲得了較好的收益回報,也帶去了中式行業標準,逐步擁有了商品的定價權,打破了歐美壟斷。
扯遠了,說回到兩洋鐵路。
正是由于錢凱港的典范效應,南美越來越懂基礎設施建設、與中國雙邊貿易的重要性,兩者疊加才有了他們的未來。
否則,他們的大豆玉米、石油天然氣、鐵礦鋰礦賣給誰去?
粗略估算,兩洋鐵路建設周期至少需要5到10年才能完成,涉及到多個國家的協商和資源調動,目前還處在展望期,什么時候落地,現在還不清楚。
不管怎么說,這是好事,有利于提升中國與南美國家的戰略合作,用中國的建設理念,去構建南美的未來,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一筆。
參考資料:
1、 《心相近丨錢凱到上海,中秘拓新共同發展路》新華社/最高人民檢察院;
2、 《中國在拉丁美洲推動聯合 3 個國家和 2 大洋的大型項目:它將取代巴拿馬運河的貿易》?La Republica;
3、 《Chancay 巨港:夢想與現實》秘魯21電子報;
4、 《從錢凱港到兩洋鐵路:一文讀懂中國如何在美國拉美后院擴張》BBC中文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