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白中豪
縱覽新聞首席記者 李見
“王阿姨,您外賣到了,拿好。門口垃圾我拿下去了哈。”
“來,喝口水再走,謝謝你啊,小劉。”
這段暖心的對話發生在衡水市桃城區河西街道廣場社區——4月28日中午,外賣員劉陽將餐準時送到客戶手中,離開時順手為居民處理了門口的垃圾。
“貴和苑一號樓旁邊過道井蓋有破損,稍等我下。”剛出單元門,劉陽敏銳發現小區存在的安全隱患。只見他熟練地掏出手機、找好角度、快速拍攝了一張照片發送到社區微信治理群聊,手指飛快地在屏幕上敲擊:“貴和苑,一號樓旁,井蓋破損。劉陽4月28日上報。”
看到記者疑惑的表情,劉陽在接單路途中解釋:“我加入了‘文明騎士’計劃,利用送餐前后和路上的碎片時間為大家做些實事,大家都說我是‘藍色網格員’。”
劉陽在送餐途中整理倒下的自行車。李見/攝
聘任外賣小哥兼職社區網格員,是衡水市河西街道廣場社區今年2月推出的基層治理創新之舉。
隨著新業態經濟的發展,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不斷壯大,他們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無時無刻不在和居民打交道。社區環境和群眾的需求,他們最有切身體會。廣場社區利用外賣員熟悉社情民意的優勢,發動他們主動融入社區治理,通過“隨手拍”及時向社區工作人員反饋發現的問題。
“一些小區存在亂停車、樓道堆積雜物、基礎設施損壞未及時修繕、獨居老人生活不便等隱患問題,社工難免會有排查遺漏情況。”廣場社區黨總支書記梁麗娟介紹,外賣小哥的加入完善了社區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除了這些,他們還會在送餐時入戶發放反詐知識、惠民政策等。”
劉陽在拍攝上傳社區存在的安全隱患。白中豪/攝
劉陽一開始決定加入“文明騎士”計劃時,身邊人都很不理解。“管這么多事干啥,顧住自己就行了。”“又不掙錢,吃力不討好。”質疑、否定的聲音環繞在他周圍。
“我覺得這是個很有意義的事,讓我認識到自己不只是一名外賣員,更是社區的一分子。”上報飛線充電隱患、幫助迷路兒童回家、反饋健身器材損壞……三個月的時間里,劉陽做了很多。
劉陽始終記得,三月中旬的一次送餐經歷。“那天下午我送完餐發現小區單元門口停了好幾輛自行車堵著,居民出入很不方便,我就整理了一下。”劉陽回憶,當時有位60多歲的老大爺在旁邊對自己說,小伙子別管閑事。
“當時我心里有些不舒服,但還是默默整理完了。”劉陽對自己打氣說,堅持下去,大家一定會理解。
一周后,同樣的送餐地點,劉陽又碰到了這位大爺。“那天下著雨,我沒帶雨披,大爺把自己的傘借給我,還囑咐我路上慢點。”那一刻他心里特別溫暖,“我想這就是改變,我的工作獲得了大家的認可。”
為了激發大家的參與熱情,廣場社區還探索建立了“服務——積分——獎品”的兌換機制:外賣騎手每次有效上報都會計算積分,重大隱患額外加分,積分可兌換洗衣液、肥皂、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和理發、家政等社區便民服務。
“社區和騎手是合作關系,他們的辛勤付出使基層治理觸角實現了24小時全覆蓋。我們也聯合銀行、醫院和超市向他們發放‘愛心禮包’,并提供休息場所和熱水等,給予這些‘微網格員’實實在在的回報。”社區工作者沈學震負責積分管理,他說這段時間越來越多的外賣騎手來找他兌換物品和服務。
“文明騎士”在廣場社區休息。李見/攝
“文明騎士”計劃增強了外賣騎手的主人翁意識,使他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同時增進了社區居民和外賣騎手的關系,有效提升了社區管理效率。
自計劃啟動以來,所有的文明騎手累計上報有效信息400余條,日均穿行里程超2000公里,相當于每天繞行衡水湖12圈。梁麗娟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他們的電動車輪,丈量出了基層治理的精度與溫度。”
“你看,今兒我上報了4個問題,全部處理完畢啦,一共攢了6分。”黃昏時分,劉陽送完最后一單,看了看手機,對記者說。
社區里和劉陽一樣的“文明騎士”,有180多人,這抹流動的“志愿藍”正悄然改變著基層治理的生態。他們的電動車后箱里,裝載的不只是熱氣騰騰的餐食,更有一份守護萬家燈火的赤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