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讓我們重溫藝術大師徐悲鴻與普通勞動者之間的動人篇章。
七十多年前,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徐悲鴻深入山東導沭整沂工程一線,與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用畫筆記錄下新中國建設者的鮮活面容。
這段塵封往事不僅彰顯著藝術為人民服務的真諦,更譜寫了一曲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水乳交融的時代贊歌。
如今,新時代的"愚公"們繼續創造著中國奇跡,徐悲鴻筆下那些頭戴葦笠、手握鐵鎬的建設者形象,依然閃耀著永恒的精神光芒。
謹以此文,致敬所有用雙手創造歷史的勞動者——他們不僅是藝術創作的永恒主題,更是推動時代向前的根本力量。
文|周惠斌
徐悲鴻先生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藝術先驅?!盀槿嗣裨煜瘛笔钱嫾倚毂檲讨男拍詈妥非?。徐悲鴻一生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始終秉持與民族同步、與時代相融、與人民共鳴的藝術理念,以人民為對象和主題,描繪現實生活,反映時代巨變。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潮在神州大地波瀾壯闊地展開,成就斐然。徐悲鴻深受鼓舞,倍感振奮,禁不住思考如何更好地為勞動人民造像,歌頌身邊英雄,禮贊偉大時代。
歷史上,沂河、沭河經常在魯南、蘇北平原肆虐。到了近代,更是水患頻仍,危害百姓。對沂河、沭河水系進行大規模的規劃治理,始于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導沭整沂工程。
【1951年,徐悲鴻在山東導沭整沂工程工地聽取介紹】
1951年初,徐悲鴻在報紙上看到魯南、蘇北興修水利的消息:為徹底根治魯南和蘇北水患,確保500余萬人民、1450萬良田免受洪澇災害,中央決定推進實施“導沭整沂工程”,在蘇北開挖200公里的新沂河,在山東疏導沭河、改道經南部沙河后入海,實現變水患為水利。其中,山東導沭工程規模宏大,近百萬人次的民眾參與其中,堪稱新中國改造大自然的偉大創舉。
受此感染,徐悲鴻內心強烈地渴望創作一幅表現勞動人民豪情滿懷、改天換地建設新中國的大型油畫。
《臨沭縣志》記載:1951年春,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著名畫家徐悲鴻及其弟子一行三人來臨沭陳家巡會村導沭工地體驗生活(陳家巡會村為山東省導沭整沂委員會駐地)。
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自1949年4月21日開工,經10期施工至1953年11月24日結束。第五期工程期間,正趕上抗美援朝戰爭的開始。正是在這期間,時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的徐悲鴻放下手頭工作,與中央美院教師梁玉龍、保衛科干部孫洪緒,從北京前往山東臨沭縣陳家巡會村水利工地,進行為期半個月的訪問寫生,體驗生活、收集素材。
【《任繼東像》徐悲鴻 紙本炭筆 31×25厘米 1951年】
在水利工地,徐悲鴻堅持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目睹民工火熱的勞動場面,再次激發了他汩汩不息的創作熱情。他表示:“在這里我不是什么院長,而是水利大軍的十萬分之一。”
參加建設的民工住著簡陋的工棚,地上鋪著稻草,身下僅墊些羊皮、茅草,穿著破襖單褲,靠著雙手雙肩,使用锨鎬、籮筐、扁擔、小木車等最簡單的勞動工具,一鏟一鏟地挖、一筐一筐地抬、一車一車地推,數十萬人分工合作,開山劈石,移河調水,萬眾一心,在原本一片荒蕪泥濘的水漫之地,開挖出新河道,創造了治水歷史上的奇跡。
他們不畏艱難、不怕勞累,忘我勞動、無私奉獻,不遺余力、鍥而不舍的精神,正是愚公移山精神在新時代的詮釋和彰顯。徐悲鴻感嘆道:“過去我畫過《愚公移山》,眼前這才是真正的愚公移山,一切有作為的藝術家都不應該失去這一極為難得的創作機會?!彼麤Q意創作一幅新《愚公移山》,歌頌這些奮戰在水利建設第一線的勞動人民。
徐悲鴻利用休息閑暇,為呂芳彬、任繼東、楊文明、賀敬德、張瑨等20余位勞模、民工和工程師畫像。
【《水利工程師張瑨像》 徐悲鴻 紙本炭筆 41×28厘米 1951年】
梁玉龍回憶:由于“這些民工只能在中午歇晌的時候過來,所以徐先生中午也就不能休息了。撂下碗筷,立刻就拿起畫夾、炭筆畫起來,一口氣連畫兩三小時?!薄靶煜壬眢w本來不大好,血壓很高,在他身邊總帶著降壓藥?!薄盀榱税堰@些來自農村、勤勞淳樸的民工形象收入畫幅,徐先生潛心作畫,幾乎忘了一切?!?/p>
其中,《任繼東像》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任繼東是典型的山東大漢,身高力大,每天能開土10立方米,人稱“任十方”。畫面上,人物頭戴遮陽帽,眉頭微蹙,抬頭紋隱隱可見,造型準確生動,面部神態細微,凸顯出任繼東吃苦耐勞的樸實品質。
此外,徐悲鴻還為導沭工程前線創作了一幅《奔馬圖》,題款“百載沉疴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并為導沭工程題詞:“模范同志們,你們英勇創造出來的紀錄,可與我們在前方抗美援朝戰士們英勇光輝的戰功同垂不朽的。因為他們在消滅猛獸,你們消滅洪水,洪水猛獸為害人類是一樣,我國古人常相提并論的?!?/p>
【1951年,徐悲鴻在山東導沭整沂工程工地為民工畫像】
徐悲鴻在水利工地寫信給夫人廖靜文:“……吾熱愛生活,熱愛勤勞智慧的人民,這里熱氣騰騰,用龍騰虎躍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請不要擔心我的身體……現在我懷著強烈的創作欲望,吾正在構思一幅新的《愚公移山——導沂水利工程的萬分之一》,并為此抓緊寫生?!?/p>
十余年前的1940年,徐悲鴻完成了巨幅畫作《愚公移山》,表達中華民族在危亡之秋堅持抗戰、誓奪勝利的堅定決心。這次他要以山東人民火熱勞動為原型,創作當代版《愚公移山》,反映新中國建設面貌和新時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改天換地的精神。
7月中旬,徐悲鴻回到北京后,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余,開始整理自己在山東導沭工程工地所畫的20余張人物素描、速寫,準備將他們作為新《愚公移山》的主要人物。
然而,正當徐悲鴻進行構思創作時,突發腦溢血,被送進了醫院。此后將近兩年,他遵照醫囑臥病休養,雖然不能作畫,但是仍時時心系這件作品的繪制。
遺憾的是,1953年徐悲鴻因病去世,他創作“當代愚公”的計劃也終未能實現,但這些勞動人民、這些光輝事跡隨著徐悲鴻的作品流芳千古。
正如徐悲鴻在1953年9月撰寫的《文化的繁榮》一文中所說:“我一想到我們國家新的命運,心中就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激情。我,作為一個藝術家,想要走遍全國,把祖國各地的美景、每個豪邁的勞動者都畫出來。我想要在描繪我們光榮的、創造性時代的創作中,表現出自己的、熱烈的感情,讓它永遠活在億萬勞動人民和后代子孫的心中,燃燒著永不熄滅的火焰?!?/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