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回響:自遠方來的聲音
著名人類學家吉爾茲在《地方性文化》一書中指出,“(地方性文化)是一定地域或社區內部獨特的文化實踐、習俗、信仰和知識體系。這些文化現象深深根植于特定的歷史、地理和社會環境中,反映了地方社會對世界的理解方式和生活方式。”
地方文化的獨特性不僅體現在建筑、風俗或方言中,更在于生活方式和情感共鳴。
今天的地方文化不再只是需要維護的傳統遺跡,而是蘊含著豐富的當代話題。民俗演變成當代的文化符號,成為地方認同的新載體,同時也作為新的文旅標識,吸引著年輕人。
想象另一種可能的生活,都有賴于對地方文化的尊重與再造。正如吉爾茲在《地方性文化》中提到的:“在現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文化的保留和傳承成為理解我們生活多樣性的關鍵。”
我們希望和你一道,發現其中承載的時代變遷,討論那些不斷書寫著的動人故事。
摩梭人紀錄片展映
(觀影/“從女性主義到母系大家庭”交流)
《納人說》+《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
5.1(四)15:30
《格姆山下》+《離開故土的依咪》
5.2(五)15:30
兩部聯映+映后討論
觀影特調:
特色酸木瓜酒
主理人拖嘛拖自釀 好喝的酸口藥酒 順口 速速暈
云南菜場人肉背回的精選酸木瓜+藥酒底酒
(含砂仁、紫檀、當歸、陳皮、公丁香、廣木香等十余種藥材)
活動場地
Slash Kingdom社區店:上海市徐匯區徐虹北路11-1號3F
報名購票 68元
看看片 喝喝酒 嘮嘮嗑
(已獲得摩梭人博物館授權,贈限量門票)
「摩梭」位于云南省麗江地區寧蒗縣永寧鄉,是中國唯一的母系大家庭制度的少數?族。男不娶、女不嫁,人們終生與母親同住,沒有主流社會的婚姻與家庭。 摩梭人重女不輕男,沒有「男壓迫女」或 「女打壓男」的問題;女女男男在性別與性事上輕松自在, 人間罕?。
《納人說》
中國西南部川滇交界地區,聚居著一個古老的族群,被世人稱為 “摩梭”,而從古至今,他們自稱“納”。《納人說》是關于他們的故事,是摩梭人的一次集體告白。
25張普通摩梭人的面龐,望著屏幕前的我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情感和愿望。
《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
工作小組在沒水沒電的摩梭山區里生活多年,進行母系文化研究,收獲甚豐,且完成紀錄片《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本片沒有旁白,純由摩梭人自行述說,透過老中?三代摩梭女子的生活與對話,來呈現母系摩梭文化的獨特?采。
《格姆山下》
《格姆山下》下由摩梭的兒童生活切入,記錄了摩梭人的日常成?、成人禮、葬禮。不同的?族在今 天仍保留著不同的生活習慣,他們是如何在現代和傳統之間游走, 他們文化中對婚姻、家庭、生死不同的理解能給我們帶來怎樣新的視?,期待和大家一起回到瀘沽湖,看到他們的「日常」。
《離開故土的依咪》
「祖母屋」是生活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家屋中最核心的生活空間。 用摩梭話叫「日咪」。 「咪」是母親的意思,母親在摩梭人的文化里面是最重要的一位女性,所有的生命都來自于母親。祖母屋在摩梭人的文化里面,是有生命有靈魂的,里面有陰陽五行的布局,有生死的空間、有男女的空間、有神靈的空間、有祖先的空間、有首領的空間。每個摩梭人的生、老、病、死,一生的儀式都在里面進行,所以祖母屋是摩梭人最重要的屋子。本片記錄了祖母屋從瀘沽湖畔去到北京的故事,同時也?證了「家」 這一概念在摩梭人心中的變化。
世世代代生活在母系社會是種怎樣的感受?
摩梭人的母系社會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對象,更是現代人反思社會結構與性別角色的一個窗口。
充滿神秘感的摩梭人,大多聚居在云南西北方向,屬于納西族一支,沒有文字,但有自己的民族語言。這些年,經過媒體對“走婚”和“中國最后的母系社會”的不斷報道渲染,讓摩梭文化成為外界窺探欲的磁石,被蒙上了一層獵奇色彩。
注意力的潮水升起又褪去,循環往復。古老的摩梭安靜不響,任憑人們探尋它的過往與當下。
他們說摩梭人的這種婚姻
走婚一輩子都在談戀愛
走婚是種獨特的婚戀形態。走婚的兩個人男不娶、女不嫁,男人會走訪到女人家過夜,暮至朝離。
這種獨特的走婚形式存在于母系大家庭中。在母系大家庭中,男女雙方各自在所屬的母系大家庭中生產和消費, 一般由女方承擔主要養育后代的義務,走婚的雙方在性關系和經濟關系上互不獨占。
因時而變的走婚習俗
不少人是通過“走婚”了解到摩梭這個民族。走婚是摩梭人獨特的婚嫁習俗,男女雙方平時居住在各自的母系家庭里,只有晚上睡在一起,白天幾乎不共同生活。走婚關系的父親和親生孩子之間一般不會聯絡,除非各自所屬的家庭處成親戚。家庭中的舅公和舅舅嵌合在縱橫交織的母系網絡里,耕田種地、修房子,供養家族里的孩子讀書,擔負起父親的職責。所以摩梭有一種說法,“天上飛的鷹最大,地上走的舅舅最大”。
在摩梭家庭,財政大權由女人把持,媽媽是一家人的“管家婆”。家里的收入歸她管理,家庭的一應開支全由她安排,節儉合理,井井有條。“女人管家財,男人掌禮儀”是摩梭傳統的性別分工,依循的是男女不同的辦事風格與能力特點。摩梭家族的財產是所有人共有的,老老少少都有繼承權,不涉及利益紛爭,認為親人居住在同一個家里才是最好的。
母系大家庭的小型化演變,是摩梭人發展的整體趨勢。傳統的聚落敞開,廣闊世界涌入眼簾。族人們走出世代棲息的天地,尋找新的位置,建立與長輩們截然不同的家庭關系。很多受過教育的摩梭女性會走出村莊,到縣里或市里甚至更遠的地方工作,跟其他民族的人走入婚姻,組建家庭。
摩梭人的信仰:宗教藝術的融合與本土化
摩梭人是一個多重信仰的民族,主要信仰為摩梭本土宗教——達巴教,其思想基礎是“萬物有靈”。達巴在摩梭人的生活中扮演著解決人間事務、與先祖和神靈溝通的媒介者的角色。
同時,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也對摩梭人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行為方式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從廟堂寺院,到民居住宅,摩梭人的信仰體現在各種可視化的建筑藝術當中。其中棱格花窗是代表性的一種,它們對于摩梭人而言,是“靈魂之眼”,僅有少部分手藝人掌握制作的技巧。
摩梭人母系社會的根基,也體現在他們的藝術之中。在一些寺院的的角梁套獸上,象征女性的鳳鳥圖騰,凌駕于龍、獅之上,全國罕見。
摩梭人的祖母屋
摩梭人古老的傳統房屋,最重要的是“祖母屋”,還有“經樓”,“花樓”,以及“草樓”。祖母屋,摩梭人叫“日咪”。“咪”的意思就是母親,母親在摩梭人的文化里面占據著很重要的一面。每個摩梭人的生、老、病、死,一生的儀式都要在祖母屋里面進行。
祖母屋的布局是一個生死輪回通道,陰門內屬于陰面,代表著S亡,是葬禮期間使用的地方。陽門外屬于陽面,代表著生,是平時家人活動,以及嬰兒出生的地方。
祖母屋正面的朝向以日光充足的東方為主,然后,根據方位,五屬布局建造。
摩梭達巴把東南西北中“五方”和金木水火土“五屬”相配合,再賦予他們的五種顏色,東方屬木為白色,南方屬火為黃色,西方屬鐵為藍色,北方屬水為紅色,中央屬土為黑色。
摩梭人去世后,都將會去向一個叫“斯布阿納瓦”的地方。相傳,那是一個沒有痛苦和仇恨,牛奶流成河,食物堆成山,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地方。
所以,祖母屋在摩梭人的生活中有著很重的分量,也是他們最重要的屋子。
女本男末
在摩梭人看來,出生是另一次死亡的開始,不代表永恒。死亡則是又一次新生的起點,而非終點。
女人生來以“生”相連,照顧孕婦,接生小孩都是女性的責任,一般都禁止男性接觸。
與“死”相關的事,則由男人來負責,比如:摩梭人葬禮的籌辦和執行,都是由男人來完成,重要的葬禮則不允許女人涉足參與的。
摩梭人就是在這樣的“生”和“死”之間不停地輪回,這也就是摩梭人講的女本男末,兩性互補,生死輪轉。
摩梭人的“三次生命”
對于摩梭人來說,他們自己認為,他們的一生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分別是:誕生禮、成人禮和葬禮。
因此,摩梭人自己將其視為他們的“三次生命”。也就是說,“三次生命”里涵蓋了從出生,到成長,再到死亡的三個階段。
總結
對于摩梭人的文化,我們不應只停留在走婚習俗上,而是走進摩梭人,沉淀下來去深入了解、理解他們的文化。
因為,所有的民族文化都應該回歸于生活,回歸于質樸,回歸于摩梭人本身。
摩梭人紀錄片展映
(觀影/“從女性主義到母系大家庭”交流)
《納人說》+《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
5.1(四)15:30
《格姆山下》+《離開故土的依咪》
5.2(五)15:30
兩部聯映+映后討論
觀影特調:
特色酸木瓜酒
主理人拖嘛拖自釀 好喝的酸口藥酒 順口 速速暈
云南菜場人肉背回的精選酸木瓜+藥酒底酒
(含砂仁、紫檀、當歸、陳皮、公丁香、廣木香等十余種藥材)
活動場地
Slash Kingdom社區店:上海市徐匯區徐虹北路11-1號3F
報名購票 68元
看看片 喝喝酒 嘮嘮嗑
(已獲得摩梭人博物館授權,贈限量門票)
Q&A:
1.我們是誰?
后視鏡放映組 Rétroviseur Groupe,15年初創立,定期策劃推出主題電影沙龍、獨立電影放映、導演新片交流等各類活動。希望能帶大家換個視角觀察世界,有選擇地接觸更多優質影像,也為新人新作提供一個展示平臺。
2.片源來自哪里?
片源來自導演授權,放映事宜均得到了準可。我們尊重每一位影人的勞動成果,并用實際行動推動各類影像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