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武裝裝備“又多又廉價”,美軍遭受不對稱打擊其實是符合邏輯的,但沒想到,在紅海實際對抗中,美軍的水平比我們想象的要差很多。
(“杜魯門”號進入紅海戰場,艦載機意外墜海)
1、艦載機失控墜海,美軍解釋:沒事
據媒體報道,一架F/A-18E“超級大黃蜂”艦載戰斗機從航母甲板上一頭栽入海水中,美國海軍的高科技裝備,為何會遭遇如此狼狽的局面?
據美方表示,事發當時的情景頗有些戲劇性。那架“超級大黃蜂”正在由牽引拖車從機庫轉移至甲板,不料突然失控,攜帶拖車一同墜海。
盡管美軍堅持表示事故并不會影響“杜魯門”號的戰斗力,并且強調艦上的人員無大礙,僅有一名水手受了輕傷,但關于事故原因的解釋卻顯得有些蒼白。
(胡塞導彈低空沖刺,給美軍帶來了極大的威懾)
美海軍最初聲稱事故出于航母正在進行“躲避胡塞武裝襲擊”的演習,結果操作失誤導致了意外。然而,稍具常識的軍事人士便能識破這番說辭并不牢靠:如果真在進行如此高危的機動演習,航母上的指揮官必定會清空甲板,而不是繼續進行艦載機的移動操作。
這就引發了更大的懷疑,到底是什么樣的緊急情況讓這艘多達10萬噸的鋼鐵巨獸不得不如此倉促地規避危險?
2、原來是被胡塞嚇的!
可以看到,美軍官僚體系與實際作戰環境之間的深刻矛盾。盡管美國海軍官方調查聲稱,事故原因與演習關聯,但外界對此嗤之以鼻。在經濟和技術實力雙重支持下的美軍,為何會在面對胡塞武裝這樣的小型不對稱威脅時捉襟見肘?
一位匿名的美軍內部人士透露了更為刺激的細節。據說在事發當時,胡塞武裝正在實施其慣用的“導彈戲法”,而“杜魯門”號正遭到攻擊。
(衛星拍下現場畫面,“杜魯門”號的確進行了急轉彎)
根據這些消息來源,美軍指揮部下達了緊急規避命令,使得航母以驚人的速度進行了180度的大回旋。如此劇烈的機動,足以讓任何甲板上的重物無法自控,這便解釋了為何那架被拖行的F/A-18E戰機會被甩進波濤中。
如果這一說法為真,美軍這次的慘痛教訓就不僅僅是一次操作失誤,而是對于當前中東地區戰爭形勢估計不足的集中體現。胡塞武裝,通過不斷改進的導彈技術,對美軍航母形成了多重壓力。
遙想當年,美國海軍在冷戰期間設計出強大的防御系統,以對抗蘇聯的大規模導彈打擊。如今,這套經過幾十年發展的防線,竟然也被胡塞這樣的“不按常理出牌”的戰術所突破。
3、“杜魯門”號,已經BUG疊滿
事實上,美軍在該區域面臨著的挑戰遠不止于此。去年12月,類似的困擾已經上演過一輪。當時,“杜魯門”號上的一架F/A-18F戰機在執行加油任務時,因誤判而被同行的“葛底斯堡”號巡洋艦當成敵方無人機開火擊落。這起令人啼笑皆非的誤擊事件,直接暴露出美軍在情報辨識和反應方面的薄弱環節。
(美軍不可一世的航母戰斗群,已經進入垂暮之年)
我們不禁要問,一個號稱全球最強大海軍的航母戰斗群,為何在面對胡塞武裝這樣的游擊隊時表現得如此窘迫?要知道,昔日的中東水域可是美國海軍的“后花園”,是什么讓他們頻頻陷入被動?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美軍一直依賴于高科技武器系統和信息化作戰體系,相信只要裝備領先,戰場上就必勝無疑。而這種過度依賴技術的思維模式,在面對靈活多變和非常規戰法的敵人時,顯得捉襟見肘。
此外,美軍在這個戰略要地上似乎也沒有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胡塞武裝頻繁使用低成本無人機和巡航導彈進行騷擾,逐步耗盡了美軍的耐心和資源。再加上本地復雜的政治環境和盟友關系,使得美軍在進行軍事打擊時常常投鼠忌器。因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在戰術上顧此失彼的狀況:既無法全面防御,又不能徹底回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