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4月22日,喜馬拉雅山麓的帕哈爾加姆鎮還飄著春雪。
這個被譽為“印度小瑞士”的旅游勝地,突然被密集的槍聲打破寧靜——4名武裝分子從松樹林沖出,對著野餐的游客掃射。
26人倒在血泊中,其中24人是印度游客,1名尼泊爾導游,還有1位當地穆斯林青年。
襲擊者高喊著“驅逐外來者”,隨后消失在山間。
這場恐怖襲擊瞬間引爆印巴兩國本就一直緊張的氣氛。
印度總理莫迪立即中斷外訪回國,24小時內祭出“斷水斷糧”三連擊。
巴基斯坦則反手關閉領空,警告“斷水即宣戰”。
社交媒體上,“印巴核戰爭倒計時”沖上熱搜,兩個擁核國家,又一次把克什米爾變成“火藥桶”。
克什米爾因何成為南亞的“巴勒斯坦”?
70年恩怨錄
印巴沖突、克什米爾再起爭端,時過境遷,當熟悉的新聞頭條映入國際視野時,人們恍然發現,圍繞克什米爾的印巴沖突已經持續了七十多年。
自1947年英國殖民者倉促撤離南亞次大陸以來,克什米爾這片雪山環繞的土地就淪為印巴兩國的角力場。
當英國人蒙巴頓用鉛筆在地圖上劃出那道分治線時,喜馬拉雅山麓已然成為全球持續時間最長的軍事對峙區。
在隨后的78年間,這里爆發了三次全面戰爭、七次大規模軍事對峙以及數萬次邊境交火,共超過10萬軍民在沖突中喪生。
1947年10月,第一次大規模沖突爆發。
在這場持續15個月的混戰中,印巴雙方投入兵力超過10萬,最終在聯合國調停下以實際控制線草草收場。
但這條用炮火犁出的分界線,反而成為后續沖突的導火索,因為印度控制著水源豐沛的印度河上游,巴基斯坦則據守俯瞰印度平原的戰略高地。
1965年8月,第二次戰爭爆發。
印度突然切斷運河,導致巴方旁遮普省30萬公頃農田干旱。
當巴軍坦克越過控制線試圖奪取查溫達水壩時,印度第15步兵師用反坦克炮構筑起血肉防線。
這場22天的拉鋸戰讓雙方付出7000余人傷亡的代價,最終在蘇聯斡旋下簽署的《塔什干宣言》。
一如既往的,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沖突仍在繼續。
進入21世紀,克什米爾的沖突有所轉變,大規模沖突沒有了,但小規模沖突不斷。
比如,2019年2月14日,普爾瓦馬地區一輛載有350公斤炸藥的汽車沖向印度軍車,造成40名士兵死亡。
印度12天后越境空襲巴控克什米爾的巴拉科特營地,巴方則用F-16戰機擊落印軍米格-21作為回應,被俘飛行員阿比南丹在社交媒體引發的輿論戰,讓核戰爭陰云首次籠罩南亞。
類似這樣的沖突還有很多,最近的一次就是4月22日的沖突了。
當天下午3時,帕哈爾加姆鎮突然傳來槍響和警報聲。
4名武裝分子突然沖出,用AK-47對聚集的印度教男性游客進行處決式射擊。
26具遺體橫陳在開滿野花的草地上,其中包括24名印度人、1名尼泊爾導游和1名當地穆斯林青年。
襲擊者用手機拍攝過程并上傳網絡,高喊“這是給移民定居者的最后警告”后遁入山林。
印度政府隨后在24小時內,展開報復。
水利部長簽署命令暫停執行《印度河用水條約》,關閉上游所有水閘;
內政部調集2萬邊境安全部隊封鎖印巴唯一陸路口岸阿塔里;
外交部驅逐巴駐印軍事顧問并吊銷8萬名巴公民簽證。
另一邊,巴基斯坦也迅速展開反制。
民航局宣布關閉對印領空導致數百航班改道,商務部暫停12億美元年貿易額,戰略導彈部隊將沙欣-3核導彈從洞庫推至發射陣地。
軍事對抗在阿拉伯海和克什米爾山谷同步升級。
印航母戰斗群逼近巴方港口,巴海軍“和平-2025”多國演習緊急轉為實戰部署;
而在控制線北段的古爾塔里峽谷,印軍第8山地旅與巴軍第323邊防團也爆發了持續6小時的交火,雙方動用迫擊炮和反坦克導彈,造成至少17名士兵傷亡。
兩國的劇烈反應將這場局部流血事件,不可避免地推向大規模戰爭方向。
印巴再度成為全世界的焦點,而在無數民眾投來關注目光的同時,人們也在紛紛揣測,究竟是什么原因,克什米爾問題遲遲無法解決?
死結成因
印巴兩國矛盾的深層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水源、信仰直接將兩國恩怨打成了死結。
印度工程師在克什米爾建造的巴格里哈爾大壩,被巴基斯坦稱為“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這座混凝土巨獸攔截了杰赫勒姆河60%流量,讓下游巴基斯坦的糧倉旁遮普省在旱季變成龜裂的棋盤。
更致命的是,印度2019年啟動的“河流互聯工程”,將切納布河與拉維河改道注入恒河水系,直接威脅巴基斯坦每年2.3億噸的小麥產量(這相當于1.2億人一年的口糧)。
就是因為這樣,兩國水資源的爭奪甚至催生了獨特的“冰川特種兵”。
在海拔6000米的錫亞琴冰川,印巴士兵不僅要對抗零下50度的嚴寒,還要爭奪每座冰峰融水形成的微型湖泊。
例如,2024年8月,印度突擊隊炸毀巴方控制的藍眼湖冰壩,導致下游巴基斯坦吉爾吉特地區爆發山洪,沖毀17座橋梁。
這場針對冰壩的突擊行動,險些讓近日爆發的新一輪印巴沖突在去年提前上演。
而除了水資源這一關乎兩國生存的絕對生產要素,信仰沖突也是根植于兩國矛盾中的一大不可調和因素。
一邊是印度教信眾,另一邊則是忠實的伊斯蘭教徒,兩國涇渭分明的信仰立場,注定了克什米爾不會太平。
2019年8月5日,莫迪政府廢除憲法第370條,就此引爆克什米爾的信仰沖突。
時至今日,就因為這兩個問題使得印巴之間離和平越來越遠。
雙輸局面
如今,兩國圍繞克什米爾的沖突正在不可避免走向擴大化趨勢。
而不管兩邊以何種結局收場,這場戰爭都注定是一場“雙輸”博弈。
兩國在核陰影下形成的“恐怖平衡”猶如踩著鋼絲跳舞。
印度140萬常規部隊雖三倍于巴軍,但面對巴方射程2750公里的沙欣-3導彈,新德里至伊斯蘭堡550公里的直線距離讓雙方都處在“相互確保摧毀”的死亡半徑內。
這種核捆綁的畸形穩定,反而催生出更危險的博弈模式。
印度明知切斷印度河將導致巴方信德省160萬公頃麥田絕收,卻依然押注巴方不敢發動全面戰爭,然后斷水。
印度試圖通過斷水切斷武裝分子后勤,卻讓1.2億巴基斯坦農民成為人質,這種擴大化報復正在制造更大規模的人道災難。
與此同時,兩邊動用的經濟武器注定會讓彼此都成為輸家。
當印度關閉唯一陸路口岸,不僅價值12億美元的印度棉紗、藥品原料運輸中斷,更導致查謨——克什米爾邦20萬駐軍每天消耗2400萬美元的軍費黑洞。
而巴方報復性關閉領空,使印度航空每天損失180萬美元,原本經巴領空飛往歐洲的航班被迫繞道阿拉伯海,燃油成本激增40%。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印度引以為傲的數字印度計劃也遭反噬——班加羅爾60%的IT外包企業依賴巴基斯坦籍程序員,突如其來的簽證凍結讓Infosys等巨頭損失超3億美元訂單。
所以印巴兩國最好不要持續擴大摩擦,否則輸的不僅是兩國顏面,還有兩國的人民。
參考資料
尤銘.突發恐襲,克什米爾再起波瀾[N].光明日報,2025-04-25(012).
白云居士.印巴沖突的歷史淵源(上)[J].坦克裝甲車輛,20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