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系列已經證明了,想象與現實其實是一種賽跑,兩者之間的距離已經越來越短。于是第七季不再依賴極端的未來設定震撼觀眾,而選擇用更為細膩的情節去講述更能共鳴的生活處境,在其中去表達,真正危險的從來都是人們自身的麻木、貪婪、逃避以及潛在的系統性剝削。
作者:木刃????????????????????????????????????????????????????????????????????????????????????????????????????????????????????????????????????????????????????????????????????????????????????
編輯:藍二???????????????????????????????????????????????????????????????????????????????????????????????????????????????????????????????????????
版式:王威
《黑鏡》第七季上線后,僅憑第一集就炸開了王者歸來的贊譽;隨后,超6萬人打出了豆瓣8.7的評分,將此前兩季的溫吞頹勢,似乎一力反轉。
在關于第七季的簡介中,描述著一句“震碎你的三觀,震碎你的認知”,搭配主創查理·布魯克那句“回歸最初的黑鏡”,似乎它又走回了“在近未來的科幻背景下進行辛辣諷刺”的老策略。
但縱觀全季,除去確實“有那味兒了”的第一集,后5集或放飛或溫情,并沒有在世界觀上達到石破天驚的突破。想象力終會枯竭,奇觀表現總有閾值,不僅是對于《黑鏡》系列,對于大多數有著科幻背景的內容創作來說都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但在第七季里,《黑鏡》似乎又找到了一條比較穩妥的路徑——
不再依賴極端的未來設定震撼觀眾,也弱化了廉價的反轉,而是用更為細膩的情節去講述觀眾更能共鳴的生活處境,坦誠表達著,真正危險的從不是某種技術,而是我們自身的麻木、貪婪、逃避以及潛在的系統性剝削。
它仍是一面呈現未來生活的鏡面,雖然不再那么黑,但更能真切地映射出觀眾自己的樣貌、洞見自己的內心,每一集觀看結束后,都令人重新思考:如果換成我,我該如何走入這樣的未來,又該如何作出每一步的選擇?這種切身的關聯感,正是第七季第一集《普通人》之所以讓人感到格外恐怖的原因所在,也是隨后幾集里那份關于感情的投射與依戀讓人久久無法抽離的魔力之源。
或許,不用一鳴驚人地擺弄高概念,只要認認真真地講好一個扎實的故事,觀眾就能被打動。只要《黑鏡》還能站在觀眾的前面,未雨綢繆地將那些未來生活的辛酸苦辣愛恨別離用心鋪陳,每季歸來就依然值得追看。
在更“普通”的處境中,讓觀眾自投羅網
作為各集獨立的單元劇,總有人詢問《黑鏡》每一季都有哪些必看集。第七季中“最具《黑鏡》特色”的一集,必然是第一集《普通人》——這個名字就已然透露出了主創的心思,劇情要吸引并震動的,就是打擊面最龐大的大眾人群,用每一個普通人都可能會遇到的困境,展示出近未來生活可能的嶙峋一面。
這一集中,丈夫是建筑工人,妻子是小學老師,是比較常態的工薪階層。一天,妻子突然昏倒,被診斷出腦腫瘤,醫生告知,她永遠不會醒來了。
這是每個囿困于日常的普通人最恐懼的時刻,配偶、孩子、雙親,任何一員患了重病,都能把一個小小的家庭摧毀。但現實無解的難題,在故事中有了鑰匙——只要簽訂協議,接受Rivermind公司通過云端備份腦訊號的服務,妻子就能醒過來。起死回生的價格看起來也很公道,推廣期每個月只要300美元。
可一切并沒有那么簡單。手術后,妻子變得嗜睡,不僅行動受限不能離開信號覆蓋范圍,甚至某天起還會無意識地念出一些與自身場景相對應的廣告詞。想要移除這些廣告,就得升級成尊享版(800美元/月);隨著妻子嗜睡的副作用加深到每日18小時,Rivermind公司又推出了“尊貴版”服務(1800美元/月)。
這已經不是一個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價格了。哪怕丈夫被迫在地下直播平臺通過被羞辱、自殘等換取打賞,也無法挽救兩人分崩離析的生活。最終,被壓榨得精疲力盡的夫妻雙雙失業,在最后一次30分鐘“無廣告尊貴試用版”后,丈夫殺了妻子隨后自殺。一對普通人就此消失在了看似被科技充填得更美好的世界中。
這份付費不斷升級的訂閱人生,有著與現實一脈相承的窒息與不適感:手機軟件的會員制度越來越復雜、VIP以上還有SVIP,應用彈窗、開屏廣告越來越多,當一個軟件漸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人們也就不再取消“自動扣款”后面的那個勾,如同飼養了電子吸血鬼,暗自吸食存款。
這份情緒痛點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在劇中通過多種形態全方位地沖擊而來。夫妻倆茍延殘喘的每一刻,都不禁讓人想到被996、房貸、教育費用攫住的失重人生。當劇中妻子倒下的那一刻,沒人不會恐懼起,自己體檢報告單上“癌癥風險”那一欄看似渺小的百分比。
如果那一刻真的到來,我們該怎么辦?時至今日,腦機接口與思維備份的概念并不新奇,似乎明天就會被某個機構突然公布出來。正是因為未來太近,才讓人不禁相信,這恐怖的一幕真的會在不久后發生,或許就降臨在了身為普通人的自己身上。
當然,真站在現實立場,科技的發展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同時伴隨著著相關道德、法律等諸多體系一并牽制成長的。劇中的技術倘若真會誕生,社會必然不會任由Rivermind公司那般手握至高權力為所欲為。但《黑鏡》這類劇集取巧的地方恰恰在于,它可以站在戲劇層面,展現出某一個環節超出時代后的裨益與失控,卻把其他元素仍然圈定在了當下的時空——既降低了理解門檻,讓屏幕外的觀眾更能熟悉共鳴,也放大了科技概念的奇觀。一旦融入了劇作的世界,被它所構建的邏輯框定,觀眾便會墜入主創提前編制的情緒之網。
而這恰恰又是觀眾心甘情愿的自投羅網,經過這14年,當大家點開《黑鏡》時,期待的就是這種體驗:有新鮮感,有好奇,有震撼,有恐懼,同時又能從這份恐懼中,對現實的未來達成一份反省——技術一旦被資本壟斷,平凡人到底會陷入怎樣的局面?當我們習慣了算法推薦、一鍵下單的便利時,是不是也在潛移默化中讓渡了自己的選擇權?如果延續生命的代價是人格與意識的商品化、租賃化,這樣的生命是否還有價值?
看似超前的未來,其實并不遙遠。《黑鏡》第七季能做到的就是提醒人們,任何時刻都要擁有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特質,都不要被任何AI技術所剝奪。
從這個角度講,到了第七季,《黑鏡》越來越不像一個預言家,而是化為了一個吹哨人。
想象與現實的賽跑中,《黑鏡》變化探索
《普通人》確實是個經典模式的黑鏡故事:一個看起來可以改善生活的科技發明,卻一步步帶來了更大的悲劇。需要一提的是,《黑鏡》系列從未批判過技術本身,它試圖諷刺的,永遠是技術的使用者——貪婪的資本家、別有用心的復仇者,甚至數量最大的普通人。
《黑鏡》第一季首相被迫向全國直播和一頭豬做愛,而時至如今,當各種直播以諸多獵奇的方式強占人們眼球時,什么樣打破良俗倫理的奇聞似乎都顯得見怪不怪;而諸如第三季第一集的評分制度,更是在各類APP上鋪天蓋地,當你打了個網約車并對司機不滿怒打一星時,《黑鏡》的世界早已與現實世界合二為一。
隨著時間的沉淀,這一切越來越凸顯出了初代《黑鏡》的偉大:那些極盡諷刺的劇情,最終都應驗并圍攏了你我的生活。與其說《黑鏡》是窺見了未來,不如說,它是讓大家在劇集中體會到了未來。這份兼具想象與寫實的藝術,正是《黑鏡》被人們喜歡的原因,也是主創團隊在第七季時想要找回的東西。
站在這個角度上看,恐懼并非是面對未來唯一的情緒。人的立面,足以在戲劇創作中延伸出更多可能,這也為第七季后續幾集提供了思路。
同樣被很多人封神的第三集《夢幻酒店》,講述的就是一個情感向的故事。好萊塢當紅影星Brandy參與拍攝了一部經典老電影的重制版,而所有的演員中,只有她是半個真人——其他演員都是數據生成的智能體。之所以說半個,是因為拍攝時,Brandy自己也是被上傳到電影世界后的一份意識人格。
在這部20世紀中期的黑白英倫老電影場景中,因為一些突發狀態,與Brandy對戲的上世紀的傳奇銀幕女星Dorothy,有了自身的意識覺醒,并與Brandy展開了夢幻般的戀情。
人可以愛上AI嗎?愛情是可以超越肉體而存在的嗎?比起近未來科技帶來的恐懼感,這份對情感的迷思與叩問,同樣值得探索,也被《黑鏡》第七季更為重視地呈現出來。第五集《悼念》幾乎可以稱之為《夢幻酒店》的姊妹篇,幾乎同樣的科技技術,幾乎同樣的感情敘事,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知命中年,在面對昔日摯愛的死訊時,如何真切地走入塵封的記憶,一步步親手打開自己的心房。
其中有欣喜、有憤怒、有悲傷,以及更為綿長的遺憾,這些屬于人類的特質,任憑科技如何爆炸,幾百年后與幾百年前都沒什么不同。這才是更為永恒的東西,也是人類存在的最大意義。《黑鏡》意識到了這一點,減少了生搬硬套的科幻噱頭,聚焦于技術之下人在不同處境中的細膩情感。借著情感敘事,觀眾能體會到現在,就能體會到了未來。
《黑鏡》的老粉們都知道,14年來這部神劇其實經歷了太多的顛沛流離。查理·布魯克從科技和媒體專欄作者轉型編劇后,《黑鏡》一經推出便技驚四座,但片方及主創的幾度變更、創作的瓶頸夾雜在一起都讓這面鏡子幾近粉碎。
2015年,《黑鏡》系列被網飛買下,從第三季開始就從邪典陰鷙的英劇轉型為更商業化的美國網劇,但其實核心主創查理·布魯克一直都在。近五六年來,面對《黑鏡》的口碑下跌,主創不是沒有做過努力:強調《黑鏡》的定位是現代諷刺寓言,并非科幻劇,同步開發了主打科技類型的《我們今后的故事》,但仍不能抹去市場早已成型的觀念。
第四、五季崩盤后,到了《黑鏡》第六季,標榜自我重塑的主創甚至直接引入了狼人、惡魔這類超自然元素,讓《黑鏡》更是變得“血脈不純”。但探索一定是有意義的,可以看到,到了第七季,這份探索也沒有結束。
把風味最正、最具代表性的《普通人》放在第七季的第一集,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到了第二集,畫風卻突然飛了起來,在前半段的心理驚悚之后,結尾突然拿出了一個邏輯經不起推敲的“平行世界轉換器”,然后再次反轉,達成一種爽片質感。第一集壓抑、第二集暴爽之后,第三集祭出了感情必殺技。隨著有些神叨的第四集之后,第五集繼續把情感交融推向高峰。如果一次性追完整季,這種跌宕的過山車式觀感,或許也是主創實驗的一環。
市場自然對創作者有著強大的反哺與影響力。到了2025年,如今的觀眾們已經見識過太多,再去費力挑戰那些想象邊界,無非也只是對自己的東施效顰了。到了第七季,市場的聲音足以讓主創肯定,雖然科技設定逐漸化為背景,故事的諷刺與驚悚感少了許多,但有穿透力的溫情與走心同樣也能打動觀眾。
當觀眾意識到《黑鏡》第七季的最后一集,其實是《黑鏡》第四季第一集的續集后,整個《黑鏡》再次化為了一個整體,記錄著內容創作者們如何跨越長河,在作者性與市場向的拉鋸中不斷完成自身的迭代。雖然被稀釋的黑暗冷峻會讓部分老粉失望,但溫情表達同樣會迎來新的擁躉,這是多元化風格探索的必然結果。
唯獨要注意的是,《黑鏡》系列已經證明了,想象與現實其實是一種賽跑,隨著劇情里的場景不斷化為現實,兩者之間的距離已經越來越短。只希望主創們還能跑得再快一點,說不定過幾天,AI就能生成更好更精彩的故事,再次顛覆傳統——這份《黑鏡》式的結局,可能真的會降臨在《黑鏡》自己身上了。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