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春
春日的宣紙浸潤著晨光,墨痕未干的字跡里,藏著與三位先生的一段緣分,更凝結著我對“一”與“眾”的長久思索。這場我為之牽線搭橋的助學行動無關功利,只為傳承中國傳統文人“以道德文章經世致用”的精神血脈;以沈鵬、言恭達、周文彰三位先生的個體之“一”,推進詩書畫“三美合璧”的傳承之路,而這條路正期待當下萬千學子一起前行。我亦以“一”之初心,心懷文化傳承之“眾”。
言恭達助學行動——首屆全國詩書畫展覽現場合影
一、一燈如炬,照見文化本真
自首屆“沈鵬詩書畫獎”起,我便與詩書畫“三美合璧”的事業結下不解之緣。由沈鵬出資舉辦的“沈鵬詩書畫獎”已成功舉辦三屆,使眾多學人心田得到美育滋養。在沈鵬先生邀我為其詩詞書法作評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先生的文人風骨與家國情懷。特別是合著完成《詩以言志——沈鵬讀魯迅小說二十四首》由中華書局出版后,“以美育人”的理念如清泉般在我心間不息流淌。
猶記那日,沈鵬先生摩挲著案頭那支微微開裂的毛筆,語重心長地同我講:“欲求真知灼見,必得將功名利祿看淡些,守好自家的本心。你瞅這毛筆,竹節為骨,筆尖作魂,倘若為了個賣相,給它裹上金箔,可不就失了寫字的本意嘛!”言罷,他翻開八大山人的畫冊,目光凝在一幅殘荷圖上:“你看八大筆下這片‘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意境,一眼便能瞧出他心底的澄澈與深邃。”我同他講,這句詩本是李商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紅樓夢》里林黛玉獨愛“殘荷”這一改動。先生聽了,笑著感慨:“嚯!黛玉把‘枯’字換成‘殘’,改得太妙了!瞬間把那股子凄清孤寂全帶出來了,也把她那多愁善感的性子刻畫得入木三分。當然咯,咱們做學問、搞藝術的,倒不必非得‘落寞’,但總得耐得住寂寞,靜下心來深耕才是。”
那一刻,我深刻領悟到,真正的文化堅守,在于向內探尋,守住本真,方能護住文化的根脈。這份純粹的藝術追求,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在為文化傳承道路上貢獻微薄力量的動力。
展覽現場
二、一筆山河,盡顯無我胸懷
沈鵬先生離世后,《中華詩詞》中插彩頁的傳承面臨尋找合適的接替者成為當務之急。主編高昌、副主編潘泓先生分別向我吐露衷腸,我當即踏上了在中國書畫界的“尋賢”之路。經謝少承先生牽線,我聯系上了言恭達先生,長達40分鐘的通話,我懇請他“出山”延續,言先生聽后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并決定從教育源頭著手,開展“言恭達助學行動”。這一想法與我不謀而合,隨即協助他一同策劃。“沈鵬詩書畫獎”是面向全社會征稿,旨在廣泛普及推廣;而“言恭達助學行動”則聚焦在校大中小學生,專注于美育培養。這二者前后銜接,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詩書畫文化融合的傳承。
4月26日,“言恭達助學行動——首屆全國詩書畫展覽”在琉璃廠一得閣二樓的“眾藝生輝美術館”開展。言恭達先生早早來到現場,他專注地審視著展廳里的每一幅作品,墻上淡淡的墨跡與窗外的市聲相互交織,盡顯“大隱隱于市”的禪意。作為策展人,我在與他的合作中,對“放下我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低調的為人處世令人感懷,特別是面對愛心企業家表示贊助,言先生婉言謝絕,堅持通過“言恭達基金會”實施助學行動。
言恭達教授致辭
他的這番做法,如陳釀普洱,初品清苦,再品回甘無窮。言恭達先生不僅在藝術理念上倡導“無我”,更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他發起的“言恭達助學行動”扎根校園,給師生們搭建詩書畫融合的學習平臺,正是這種“無我”精神的生動寫照。他的擔當與胸懷,讓我堅信這場牽線搭橋的行動之意義,值得我全力以赴。
活動現場嘉賓為獲獎作者頒獎
三、一懷赤誠,匯聚星河璀璨
無論是“沈鵬詩書畫獎”,還是“言恭達助學行動”,都要說到弘陶君周文彰先生。弘陶先生擔任第五屆中華詩詞學會會長時,恰逢第三屆“沈鵬詩書畫獎”即將啟動,他給予我充分信任,讓我全權負責相關事宜。這份信任,給了我一股力,推著我在文化傳承之路上前行。
當我與言恭達先生初步商討“言恭達助學行動”方案后,便向弘陶先生匯報。先生長年從事哲學研究,思維嚴謹、視野開闊,且兼具詩人的才情與書法家的造詣。他提出許多具體而深刻的見解,讓活動方案更加完善。他要求我將此項工作如“沈鵬詩書畫獎”一般高標準、嚴要求地推進。我與杭中華秘書長、袁力老師多次靜下心來研究如何在方案中體現弘陶先生的要求。
弘陶先生熱心推動“詩書畫”的融合發展。在他倡導下,“中華詩詞學會書畫界詩詞工委”成立并凝聚起一批詩書畫兼修的學人,正起著引導和示范作用。應沈鵬先生提名,弘陶先生擔任榮寶齋“沈鵬詩書研究會”顧問,在研究會成立儀式上,他發表了題為《高揚詩書融合的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講話。他在學會機關開設了“書法”培訓課,并讓我擔任老師。每逢詩詞界一些前輩過生日,便組織學會同仁在冊頁上書寫自作賀壽詩奉送。他在各種場合倡導“千方百計,調動千軍萬馬、走進千家萬戶”推動詩詞發展的理念,這讓我深刻頓悟:文化傳承從來不是少數人的“偉業”,而是無數個“微薄”瞬間的匯聚。
“沈鵬詩書畫獎”與“言恭達助學行動”,單看是一個個獨立的行動,合起來卻為無數學人的搭建了平臺、提供了動力;正如詩書畫,單看是三種不同的技藝,融合在一起便是中國人的精神山河。在“言恭達助學行動”推進過程中,弘陶先生對我說:“我們要不逐浮名逐墨香,清心甘為育苗忙。”這話道出了我們這輩人的責任。如果每個人都將“自我”融入“無數”,把對名利的追逐換作默默耕耘,生命便如同詩書畫合璧,在交融與繁榮中釋放出自身價值。
展覽現場
四、一念相續,傳承文人風骨
在與沈鵬、言恭達、周文彰三位先生的交往中,他們的為人為學為業讓我受益匪淺。此刻,站在展覽廳中,望著一幅幅學生們自作詩書畫作品,內心充滿喜悅。尤其望著六歲小學生徐浩翔的《畫荷》和八歲小學生王雨洋的《門前竹》兩幅自作詩畫,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弘一法師“以一燈傳諸燈,終至萬燈皆明”的話語在耳畔縈繞。
展覽現場
從老子的天地玄妙、孔子的“朝聞夕死”,到孟子的民本思想、魏文帝的“經國不朽”,再到王陽明的“致良知”,中國傳統文人向來秉持以道德文章經世致用的理念。詩書畫作為文人志趣與道義的載體,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前后赤壁賦》等經典之作,無不彰顯著這種精神。新時代文化傳承與繁榮,需要高揚并發展這種精神。
李建春老師給學生講解詩書畫融合
暮春的惠風輕拂琉璃廠的百年老街,“眾藝生輝美術館”內,一幅幅書畫作品上,映襯著前來參加開幕式的中小學生們身著校服的身影。應師生們的請求,我利用30分鐘,為他們講述了詩書畫融合以及“言恭達助學行動”的意義。看著孩子們仰著小臉、瞪大眼睛、豎著耳朵認真聽講的模樣,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初心:以“無我”之心做“有我”之事,以“無求”之念耕“有為之田”。我深知,個人的力量或許微薄,但我愿如硯底之墨,染盡千山萬水;如案頭之燈,照亮無數渴望美的夜晚。這,便是我樂于奉獻的初心,也是我對文化傳承永不改變的承諾。最后,錄拙作《發心》以遣懷:
素卷鋪陳意自裁,西園雅集韻悠哉。
但期文脈長河續,漫引春風綻蕾開。
展覽現場
2025年4月28日于問梅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