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福建省衛健委召開“時令節氣與健康福建”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立夏時節健康養生相關內容,并就立夏時節健康相關內容答記者問。
主持人:
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大家好!
歡迎參加福建省衛健委舉辦的“時令節氣與健康福建”系列新聞發布會,5月5日我們將迎來立夏節氣,今天新聞發布會向大家介紹立夏時節健康養生相關內容,并設提問環節。
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有:
福建省衛健委中醫藥管理一處處長錢新春先生;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徐順貴先生;
福建省氣象服務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游立杭先生;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主任醫師葉彬華女士。
請他們就大家關心的問題共同回答媒體的提問。
我是今天新聞發布會主持人寧永鑫。
今天新聞發布會主要有2項議程。一是請省衛健委中醫藥管理一處錢新春處長介紹立夏時節健康養生相關內容;二是回答記者的提問環節。
首先,有請錢新春處長介紹立夏時節健康養生相關內容。
錢新春:
尊敬的各位媒體朋友、各位嘉賓, 大家好!
歡迎參加“時令節氣與健康福建”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立夏將于5月5日15時09分交節,標志著萬物進入繁茂生長的關鍵階段。
一、南北農事交響
中國幅員遼闊,立夏時節呈現“北收南種”的農耕圖景:
在黃河流域,冬小麥正值揚花灌漿,陸續開鐮收割;江淮流域的田野上,插秧的忙碌景象漸次展開;而長江流域則迎來“田夫拋秧田婦接”的如火如荼插秧時節。
視線南移,八閩大地的立夏農事恰似一曲“雨打芭蕉”的閩韻清音。武夷茶山飄蕩著“且將新火試新茶”的清香,安溪鐵觀音迎來最后的采摘窗口,茶農指尖翻飛的速度關系著“綠葉紅鑲邊”的品質密碼;閩南早稻分蘗正旺,“立夏小滿田水滿”的農諺在龍海稻田泛起漣漪;閩中稻種正蓄勢,“立夏稻做胎”的期盼在沙縣梯田悄然萌發;閩北新綠染山原,“芒種插秧谷滿倉”的愿景在政和茶山漸次鋪展。此時詔安果園枇杷開始轉黃,直到小滿開始“半坡黃”;寧德三都澳“潮平兩岸闊”,大黃魚苗在科技養殖中茁壯成長——鳴奏現代農業與傳統智慧的交響樂章。
二、民俗風情薈萃
從燕山腳下到武夷山脈,立夏習俗如同鑲嵌在中國版圖上的文化明珠。北京孩童佩戴五彩蛋兜“稱人斗蛋”,寓意防暑健體;蘇州“立夏見三新”品青梅、櫻桃與麥子,延續雅致食俗。
福建的立夏食俗堪稱民俗藝術的活態展演:閩東紅糟肉泛著“琥珀濃時菜甲香”的醇厚,古法釀制的紅曲米與五花肉在陶甕中完成三個月的時光對話;漳廈蝦面翻涌著“紅云浮海曙”的吉祥,當季斑節蝦與紅糟碰撞出海洋與陸地的鮮香交響;閩北山民采擷“雨后春筍”以拄腿力(吃蛋 “拄心”,吃筍“拄腿”;吃豆“拄眼”),將《千金月令》“立夏食筍健步”的記載化作餐桌上的實踐;沿海人家烹制“立夏羹”祛濕氣,牡蠣、蟶干與莧菜在砂鍋里演繹“海陸協奏”。
更令人動容的是那些鮮為人知的民間記憶:在泉州,“嗦啰嗹”習俗提前半月拉開端午序幕,采蓮人手持艾旗走街串巷,將驅邪納福的祝禱編成七言四句;在莆仙地區,“莆陽爽夏”系列活動涵蓋避暑、非遺展示(如莆仙戲、制香)、美食體驗(如線面流水席)等;在東山,木麻黃樹下的“討海歌”隨潮汐起落,漁民們用“立夏打北風,十個魚塘九個空”的諺語解讀海況密碼。
三、養生智慧傳承
《黃帝內經》“夜臥早起,使志無怒”的養生哲學,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力。南北養生之道如同陰陽太極:北方以銀耳蓮子羹潤燥,福建以薏米冬瓜湯祛濕;京津冀用酸梅湯解暑熱,閩臺地區以老白茶消暑氣。異曲同工,皆在“春夏養陽”的共識中達成平衡。
現代醫學為傳統智慧注入科學注解:福建中醫藥大學研究發現,紅糟中的紅曲菌素K(monacolin K)成分具有調節血脂功能,印證了“立夏食紅糟,盛夏不疰夏(因暑濕之氣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熱耗傷正氣,脾失健運所致。以夏季倦怠嗜臥、低熱、納差為主要表現的時行熱性病)的民間經驗;中國農科院數據表明,立夏時節的苦菜維生素C含量達峰值,正是“春苦夏酸”飲食智慧的物質基礎。
我們建議大家踐行“三時養生法”:晨光初露時,效仿“聞雞起舞”舒展筋骨,八段錦“兩手托天理三焦”招式可激活陽氣;日上三竿際,學習“高臥北窗”小憩養神,配合印堂穴按摩緩解心火;暮色四合后,體驗“步屧深林”納涼健步,足三里穴位拍打能強化脾胃運化。
飲食方面需把握“三增三減”原則:增酸味(如楊梅、檸檬)以固表斂汗,增苦味(苦瓜、蓮子芯)以清心降火,增淡味(冬瓜、絲瓜)以健脾利濕;減冰飲護脾陽,減油膩保心脈,減辛辣防燥熱。特別提醒在閩人士:當空氣相對濕度超過75%時,當令食材中加入3-5克土茯苓或五指毛桃,可增強祛濕功效。
立夏不僅是一個物候刻度,更是中華文明“道法自然”的生動注腳。當黑龍江畔的達斡爾族跳起“魯日格勒”祈愿豐收,當泉州南音吟唱著《立夏》古譜,我們看見節氣文化在56個民族的共同書寫中生生不息。
此刻,北國正在“綠陰幽草勝花時”中積蓄力量,福建正以“滿架薔薇一院香”的蓬勃姿態,誠邀四海賓朋:來武夷山體驗“竹筏載茶香”的立夏茶會,到廈門筼筜湖畔感受“白鷺掠波”的生態畫卷,在泉州洛陽橋畔聆聽“潮音說節氣”的非遺講古。讓我們共同守護這份穿越千年的時間智慧,在二十四節氣的輪回中,續寫健康福建的新篇章!
主持人:
謝謝錢新春處長。
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請各位記者按照今天的發布主題進行提問。按照慣例,提問的記者請舉手示意,提問時請先通報一下你所代表和服務的媒體。
人民網:
福建生態環境優越,花草繁茂,春夏交替易發過敏性哮喘等呼吸道疾病,針對這種情況,有哪些中醫治療的方法可以行之有效的緩解癥狀?
徐順貴:
謝謝您的提問。立夏時節福建濕熱交織、花草繁茂,花粉、塵螨等過敏原激增,易誘發過敏性哮喘。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同時五行理論中,脾土生肺金,因此,提高人體脾肺功能,是幫助患者改善過敏性體質、減少哮喘發作的關鍵。在這里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些注意事項和方法。
首先,注重環境防護。立夏后花粉、塵螨等過敏原活躍,建議晨起關閉門窗,可用艾葉熏蒸房間凈化空氣;外出佩戴口罩,穿著長袖衣物防蚊蟲叮咬。同時需要同步調整作息,夜臥早起以養肺陰。
其次,飲食調理需因人施膳。濕熱體質者推薦薏苡仁冬瓜鯽魚湯清熱化濕,虛寒體質用黃芪生姜羊肉湯溫陽固表,兒童特應性體質可常飲太子參山藥湯調節免疫。日常可飲魚腥草羅漢果茶緩解氣道炎癥,晨服姜棗茶增強衛陽抗邪能力。
第三,經絡導引貫穿日常保健。晨間沿肺經拍打配合按揉孔最穴緩解氣道痙攣,可以通過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保健功法調理人體氣機。急性發作時點按定喘穴,幫助減輕氣促癥狀。
立夏后進入“冬病夏治”預備期,可用中藥穴位貼敷敷于肺俞、膻中等穴,配合隔姜灸大椎、風門穴激發陽氣,調節免疫平衡,減少過敏復發。
福建地區濕熱氣候特殊,中醫藥防治過敏性哮喘注重“天人相應、體質辨治”,建議市民在立夏時節到醫院進行“三辨檢測”(辨體質、辨過敏原、辨狀態),制定個性化防治方案,讓中醫藥智慧為大家的呼吸健康護航。謝謝!
健康報:
立夏之后,氣溫升高,容易誘發失眠、煩躁的情緒,從中醫角度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善睡眠質量,有什么適合的安神藥膳可以嘗試?
徐順貴:
謝謝您的提問。立夏之后,白晝漸長,陽氣升發旺盛,容易出現陰陽失衡。中醫認為,夏季對應“心”,此時心火易亢,加之晝長夜短,陰氣收斂不足,容易導致心神不寧,出現失眠、煩躁、多夢等問題。此外,夏季濕熱漸盛,若脾胃運化不暢,濕濁內蘊,可能上擾心神,加重睡眠障礙。
一、中醫調理睡眠的4個實用方法
1.調節情緒,靜心養神
(1)睡前少刷手機,試試冥想或聽輕音樂放松。
(2)晚上用艾葉+合歡花 泡腳(水溫別太燙),幫助引火下行,助眠安神。
2.飲食調理,清心降火
(1)多吃:蓮子、百合、銀耳(清心潤肺安神)。
(2)少吃:燒烤、油炸食品(易上火)。
3.作息調整,順應天時
中午睡20-30分鐘(別睡太久,否則更累),補充精力。
4.適度運動,疏解郁熱
清晨或傍晚散步、打太極,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劇烈運動后興奮更難入睡。
二、推薦安神藥膳
1. 百合蓮子羹
材料:鮮百合30g、蓮子20g(去心)、枸杞10g、冰糖適量。
做法:蓮子提前浸泡2小時,與百合同煮至軟爛,加入枸杞、冰糖再煮5分鐘。
功效:清心潤肺,適合心火旺、口干舌燥者。
2.酸棗仁小米粥
材料:酸棗仁15g(搗碎)、小米50g、紅棗5枚。
做法:酸棗仁水煎取汁,與小米、紅棗同煮成粥,睡前1小時溫服。
功效:養血安神,適合虛煩失眠、心悸多夢者。
謝謝!
中國中醫藥報: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立夏之后,氣溫逐漸升高,濕度較大,此時易發腸胃疾病,請問從中醫角度如何預防?
葉彬華:
謝謝您的提問。立夏后氣溫升高、濕度增加,食物易變質,加上人體陽氣外浮、脾胃功能相對較弱,容易引發腹瀉、胃口欠佳,消化不良、胃腸炎等疾病。從中醫角度提出幾點預防建議:
一、飲食宜清淡。注意飲食衛生,少食生冷、油膩、辛辣、燒烤類食物,冷飲、冰鎮水果易刺激腸胃,引發腹痛、腹瀉。建議常溫食用或少量搭配姜茶。也不要過量飲酒,從而減輕脾胃負擔。
二、多吃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山藥、南瓜、蓮藕等,可健脾養胃。濕熱體質可增加利濕清熱食材,如:綠豆、冬瓜、絲瓜、薏米、赤小豆等,幫助排出體內濕熱。
三、中醫食療健脾祛濕。針對不同體質,建議選用以下幾種食療方,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
四神粥:茯苓、山藥、蓮子、芡實各15克煮粥,健脾祛濕。
姜棗茶:生姜3片、紅棗5顆煮水,晨起飲用,溫中散寒。
烏梅湯:烏梅3顆、山楂5克、甘草3克煮水,生津止渴,開胃消食。
藿香佩蘭茶:藿香、佩蘭各5克泡水,化濕醒脾。
四、調整生活習慣
避免貪涼:避免空調溫度過低,睡覺時蓋好腹部,以防寒濕邪氣入侵。清晨或傍晚散步、做瑜伽、八段錦等溫和運動,促進氣血循環,增強脾胃功能。規律作息,保證7-8小時睡眠,避免熬夜耗傷脾胃陽氣。
五、中醫外治法
除了艾灸/熱敷,拔罐/刮痧外,可飯后順時針摩腹(每次10-15分鐘),也可以自行按揉內關(止嘔)、公孫(調脾胃)等穴位,緩解惡心腹脹不適。
若出現頻繁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需及時就醫,避免盲目用中藥延誤病情。謝謝。
東南網:
福建靠海,不少人喜食海鮮,海鮮為“發”物,濕熱體質的人吃海鮮有什么需要特別注意的,如何平衡“發物”與營養需求?
葉彬華:
謝謝您的提問。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立夏時節的海鮮豐富多樣,是福建餐桌上的常見食材,海鮮不僅美味而且營養豐富,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但是有部分海鮮因為食物特性,被稱為“發物”。比如吃海鮮會誘發痛風發作,海鮮類如魚、蝦、蟹等容易引起皮膚瘙癢等過敏反應或使瘡瘍腫毒等病癥加重;因此有這類疾病的患者謹慎食用。
濕熱體質的人吃海鮮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選擇合適的海鮮種類。一般來說,魚類性味多屬甘平,但要注意鱔魚性溫。貝殼類如蛤蚌牡蠣多數咸寒,要注意蚶屬性偏溫,其他海鮮如蟹咸寒,而蝦性溫。性溫的海鮮更易助濕生熱,因此濕熱體質建議選擇性味甘平的魚類,或者涼性的貝殼類,避免溫熱性質的海鮮,如蝦,蚶,鱔魚。痛風或高尿酸血癥的患者可選擇低嘌呤的海參,海蜇。
第二,要控制食用量。無論選擇哪種海鮮,都應適量食用,一般每次食用量以不超過100克為宜,避免因過量進食海鮮加重脾胃負擔。
第三,要注意搭配。吃海鮮時可搭配一些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食材,如冬瓜、絲瓜等。應避免同時食用辛辣、甜膩、酒類等食物,這些食物易生濕生熱,與海鮮同食會加重體內濕熱。例如,吃海鮮時喝啤酒,會使尿酸增高,易引發痛風,還會加重濕熱。
第四,要注意烹飪方式。宜采用清蒸、水煮等清淡的烹飪方式,避免油炸、油煎、紅燒等,以減輕濕熱癥狀。如清蒸魚,能最大程度保留海鮮的營養,且清淡不油膩。
謝謝!
福建衛生報:
我們知道節氣與氣候密切相關,請問立夏節氣福建的氣候特點是怎樣的?今年立夏節氣的天氣對生活的影響和建議有哪些?
游立杭:
謝謝您的提問。
今年的立夏日是5月5日。根據氣候季節劃分法,當5天滑動平均氣溫穩定升到22℃以上作為夏季的開始,福建省常年入夏的時間為5月7日,這與二十四節氣中立夏的開始時間基本是吻合的。
立夏還標志著福建雨季(5-6月)的到來,從氣候平均值來看,這個節氣全省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比上一個谷雨節氣約增加24毫米。與此同時,降水強度增大,暴雨過程顯著增加。預計今年立夏節氣期間,我省降水西北部和南部較常年偏多,其余大部偏少。總降水量西北部145~180毫米,南部100~140毫米,其余地區65~145毫米;5月上中旬我省可能出現持續性強降水過程,相對明顯降水時段出現在6~8日和13~14日。
立夏除了降水頻繁,氣溫也繼續升高。立夏節氣期間,福建全省平均氣溫22.7℃,比谷雨節氣(21℃)升高了1.7度。但冷空氣還會不時光臨,氣溫仍然會存在大的波動。預計今年立夏期間氣溫接近常年,平均氣溫閩東北地區18.5~19.5℃,其余大部21.5~24℃;主要冷空氣過程出現在5月7~9日。
結合立夏的天氣,這里給公眾兩點建議:
一、隨著雨季的到來,暴雨、強對流天氣等災害天氣會頻發,建議公眾關注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外出要注意交通安全、防范連續強降水導致的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生活中也要注意防潮防霉,在家可使用除濕機、空調的除濕功能降低室內濕度,或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暢通。
二、立夏節氣的氣溫雖然比谷雨升高了一些,但氣溫仍會反復,晝夜溫差比較大,注意增減衣物,特別是老人、兒童和體弱多病者更要注意,預防感冒的發生。
謝謝!
主持人:
各位媒體朋友,因為時間關系,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媒體朋友參加,也感謝在座嘉賓蒞臨本次新聞發布會。謝謝大家!
來源:省衛健委中醫藥管理一處、宣傳處、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
一審:魏映雙、陳周、劉雪松、錢新春
二審:黃新珠
三審:寧永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