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展法治長卷 定格檢察初心
——第一屆法治中國“三微”展播作品發布暨第二屆法治中國“三微”作品征集活動綜述
4月27日下午,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第一屆法治中國“三微”展播作品發布暨第二屆法治中國“三微”作品征集活動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行。
光影雖微,鋪展法治長卷;故事雖短,定格檢察初心。4月27日下午,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的第一屆法治中國“三微”展播作品發布暨第二屆法治中國“三微”作品征集活動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行。
記者從活動現場了解到,此次集中發布的第一屆法治中國“三微”展播作品,共有90部微電影、微視頻、微短劇入圍,其中檢察題材作品45部,涵蓋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職能,涉及依法懲治犯罪、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守護歷史文化遺產、英烈權益保護等多個方面。
縱觀這些作品,檢察官既是劇中人,更是劇作者。定格的光影,是對檢察職能的生動詮釋,是檢察高質效履職的真實寫照,是新時代法治文化浸潤人心的創新樣本。
以藝術表達“解碼”法治精神
今年是確立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指導地位5周年。新時代法治實踐充分彰顯出,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治國理政的“金鑰匙”,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磅礴法治動能。
“我們聯合開展這次活動,就是要一體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大力推進新時代法治文化傳播,促進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風尚。”最高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童建明在活動現場講話指出。
曾導演過《人民的名義》《巡回檢察組》《人世間》等觀眾耳熟能詳的作品的導演李路,受邀在活動現場揭曉檢察院精品和潛力“三微”作品。其中包括10部精品微電影作品、10部精品微視頻作品、5部精品微短劇作品、10部潛力微電影作品、10部潛力微視頻作品。
“在與檢察機關合作的過程中,我感受到檢察機關維護公平正義的決心和能力。”李路認為,這些作品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司法實踐中的生動寫照,是“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注腳。
“家暴陰影下的少年”“校園欺凌背后的真相”“深陷賭博和裸貸危機的少女”……這是最高檢影視中心參與制作的微短劇《即將出庭》中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故事情節,原汁原味還原了檢察機關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的態度,以及對涉罪未成年人堅持“預防就是保護,懲治也是挽救”的理念。
江蘇檢察機關注重深挖檢察業務“富礦”,此次活動中共有6部作品入圍。江蘇省檢察院宣傳教育處處長徐紅喜告訴記者,其中5部作品均取材于辦案一線。徐紅喜以入圍潛力微電影的《第四十三條》為例介紹說,該作品以江蘇省新沂市檢察院推動保障拘役犯“回家權”的真實案例為基礎,展現了檢察機關在維護司法權威、尊重保障人權方面的努力。
“用聽得懂的語言展示聽得進的法理,持續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副總編輯、CGTN總編輯范昀在致辭時表示。
記者注意到,這些入圍作品注重以藝術表達“解碼”法治精神,使具有法治溫度與情節張力的故事,成為彰顯司法公正的正能量,更易引發觀眾的共鳴。
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流淌在田間地頭的糾紛里,生發于街頭巷尾的煙火中。此次活動發布的檢察題材“三微”作品,大多取材于老百姓身邊的真實案例。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檢察院干警孟寧在活動現場講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入圍精品微電影的《汶河未央》由山東檢察院機關報送。在活動現場,泰安市泰山區檢察院三級主任科員孟寧以《為了211名英烈榮光》為題,講述了作品創作背后的檢察故事——多處無名烈士墓地無專人管理、損毀嚴重,檢察機關跟進監督,對散葬烈士墓加強管理保護,讓長眠地下數十年的211名英烈遷入陵園受到集中保護。
入圍精品微電影的《出海》由福建省檢察院報送。這是以福建省連江縣涉海涉漁社矯對象監管監督真實案例為原型,講述該縣檢察院和司法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破解海上監管難題的故事。
武潤蓮的前夫因打她被治安拘留,但她依然陷入深深的恐懼無法自拔……由湖北檢察機關報送、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微電影《勇敢的她》,是一部講述檢察機關發揮民事檢察支持起訴職能,幫助被家暴婦女沖出恐懼牢籠、重獲信心與勇氣的作品。
四川檢察機關有3部作品入圍。“其中微視頻《局》是成都市金牛區檢察院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從辦案履職中總結出的7個常見詐騙手段,創新運用頒獎晚會的形式拍攝的反詐主題作品,并將電影、電視劇中的經典橋段與社會熱梗融入短片之中,為反詐宣傳增添了趣味性。”四川省檢察院政治部宣傳處處長曹穎頻告訴記者。
這些作品來源于群眾身邊的真實案件,反映了群眾關切的熱點問題。置身光影流動的演播廳,觀看情節動人的“三微”作品,“可感受的公平正義”的生動圖景躍然眼前。
法治宣傳教育的創新敘事
“鳥蛋非鳥、鹿角非鹿,買賣不違法”“蟲草是野菜,可以隨意挖”“我家的樹我就能隨意砍伐”……這些是一些流傳在林區、牧區群眾中的謠言。
作為入圍精品微短劇的報送方代表,甘肅省檢察院宣傳教育處處長張建文在現場上臺領獎后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祁連山林區檢察院檢察官通過實景拍攝、情景再現等方式,創作了5個生動有趣的法治故事,以“小案”普法,創作微短劇《祁連檢事》,探索創新普法宣傳。
法治宣傳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弘揚法治精神、傳播法治文化的重要途徑,而高質量的法治宣傳教育,離不開有序的組織。在活動現場,除了“三微”作品備受矚目外,有力組織單位“花落誰家”也是觀眾關注的一個話題。
活動涌現出檢察系統5家“有力組織單位”。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司副司長范潔在現場為觀眾揭曉答案——最高檢影視中心、河南省檢察院政治部宣傳處、江蘇省檢察院宣傳教育處、福建省檢察院宣傳處、四川省檢察院政治部宣傳處為有力組織單位。
制度創新、技術賦能、文化浸潤……對于如何破解法治宣傳教育難點,上述獲獎者的這幾個關鍵“密鑰”或許值得借鑒。
“影視中心得風氣之先,引領了法治微短劇創作的風潮。”最高檢影視中心副主任彭誠告訴記者,入圍精品微短劇《石俊峰辦案記》是最早在視頻平臺播出的法治微短劇之一。該劇開創檢察題材單元劇新模式,每集聚焦一個民生小案,在方言俚語中傳遞司法溫度。
由河南檢察機關報送的微視頻《假如國寶會說話》,將靜態文物轉化為法治文明傳播者,以技術賦能實現文物活化與普法教育相融合。
由江蘇檢察機關報送的微視頻《不要在意這些細節》,采用豎屏短視頻形式,以輕喜劇風格解密個人信息保護要點,以“細節刺客”等熱梗解構法律概念,以“小切口”實現“強共鳴”,創新普法路徑。
當一個個“三微”作品如拼圖般呈現在眼前,在司法機關的日常履職之外,制度創新、技術賦能、文化浸潤等,正為新時代法治宣傳教育的創新敘事提供更多可能性。
活動接近尾聲時,現場6位嘉賓共同推桿,啟動第二屆法治中國“三微”作品征集活動,屏幕上“弘揚法治精神 建設法治中國”的字樣,分外耀眼。
(來源:檢察日報社 文字記者:史兆琨 攝影記者:鐘心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