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
“法官,我公司已經按照合同要求給他們提供了環保技術咨詢服務,后面多次請款,均沒有回復,我只能起訴了。”
“不好意思,我們非常認可你公司提供的環保技術咨詢服務,是因為我們公司經濟困難,沒辦法一次性付款才沒有回復。”
被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4月17日,港口區人民法院成功調解一起環保技術咨詢合同糾紛案件,以司法之力護航綠色發展,奏響司法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和諧樂章。
案情簡介
2022年6月,原告防城港某技術咨詢有限公司與被告廣西某交通設施有限公司簽訂《環保技術咨詢合同》,合同簽訂后,原告公司依約為被告公司項目提供應急預案備案、排污許可、竣工環保驗收調查等環保咨詢服務。然而,項目竣工后,被告公司卻未按合同約定支付剩余款項,原告公司多次催款始終未得到被告公司正面回應,無奈之下遂訴至法院,要求被告公司立即支付剩余款項100000元。
裁判思路
案件受理后,承辦法官發現該案是既涉環境資源又涉營商環境的糾紛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且經溝通雙方均有調解意愿,便立即組織雙方到庭開展調解工作。
裁判結果
調解過程中,法官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雙方對合同的履行及應付金額沒有異議。被告公司暫時無法一次性付款,也應該主動和原告公司溝通,不能在原告公司請款時一直不予回復。”
原告公司也感慨道:“是啊,本來我們也不想起訴的,被告公司一直不回復我們才起訴。”
經法官調節,被告公司認識到不應因資金困難便消極應對,真誠向原告公司表示歉意,并明確表示愿意還款,原告公司對于其資金周轉困難的困境,也展現出了極大的包容與理解。針對于被告公司資金困難無法一次性還款的“痛點”,在法官的建議下,雙方達成分期履行和解協議。
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就必須推動施工綠色轉型。該案的成功調解不僅及時化解了雙方的矛盾糾紛,避免因訴訟對企業經營造成的不利影響,更為企業之間誠信合作、共護生態環境樹立了良好典范。法院高效快捷的司法服務、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的司法措施,也贏得雙方企業的好評。
圖片|企沙人民法庭
文 | 覃海云
編 | 童 瑤
審 | 林俊臣
簽 | 徐毅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