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潮涌處,創新正當時。4月29日,“我與我們·青春交響”大零號灣大學生藝術季展演在大零號灣藝術中心舉行。博士、斜杠青年、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站上舞臺。跨越春日的藝術季吸引近萬余人次參與。
展演現場
展演中,來自上海電機學院的王子軒在聚光燈下是自信從容的主持人,在實驗室里是專注攻堅半導體材料的科研新秀。RedLife樂隊構成別具一格:五位樂手來自宇耀科技的科研團隊,學歷涵蓋本科至博士;三位主唱則是華東師范大學在讀學生。樂隊創始人兼鼓手易正芳還有另一重身份——華東師范大學生命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展演參與者充分展現在科技與藝術交叉領域的想象力,通過舞臺講述、數字展示等形式呈現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與傳統文化、教育、建筑等領域的融合成果。上海交通大學Minecraft社團社長季諾澄博士帶領60余名跨專業學子,用一億塊像素構建“方塊交大”虛擬校園,跨越物理空間限制,還通過虛擬云上社區舉辦競技賽事,用Minecraft建筑展現紅色歷史和科技強國故事。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科技與管理學院研究生閆威旭用AI技術構建中國傳統紋樣的數字化系統。閔行職業技術學院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李思彤分享她在校企合作“訂單班”中的實踐經歷,將機器人技術融入嬰幼兒托育,依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認知水平設計精細化育兒方案,為傳統托育行業注入新活力。
展演現場
演出現場,充滿“科技感”的高校團體,與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及旗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輕音樂團等合作,呈現青春氣息十足的節目。上海戲劇學院民族民間舞《江南》,曾斬獲第十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展演舞臺上,學生們再次以水墨畫卷般的肢體語言引領觀眾步入詩意江南。華東師范大學VIVA合唱團攜67名成員登臺獻藝。這支屢次榮膺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的團隊,以全新編排的混聲合唱展現聲樂藝術魅力。上海電機學院阿卡貝拉版《七里香》通過純人聲演繹傳遞青春一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劇《霞光頌》基礎上創作的短劇《見字如面》,通過徐光憲院士與妻子高小霞院士的科研報國故事,詮釋“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上海閔行職業技術學院服裝秀《穿越時空的盛世華服》彰顯傳統服飾美學精髓,而新型面料與設計創新暗藏當代服飾材料的迭代演進。藝術季展演現場還揭曉“光影藝術獎”和“風采演繹獎”。觀眾們感慨,“藝術滋養下,傳統文化正以全新的面貌在這些年輕人身上呈現。”
作為上海南部科創中心核心區的年度文化盛事,“我與我們·青春交響”大零號灣大學生藝術季吸引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電機學院、上海閔行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踴躍參與,搭建大零號灣科技策源功能區與閔行大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平臺,打破校際壁壘,成為青年學子與城市“雙向奔赴”的生動寫照。上海電機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的師生們奔赴馬橋旗忠村,開展“彩繪振興路·旗忠展新顏”主題墻繪活動。師生們以經典神話人物哪吒與敖丙為靈感,將“破舊立新、和諧共生”的寓意融入畫作,讓原本單調的墻壁煥發勃勃生機,美化鄉村環境,更通過藝術傳遞環保理念。定向攝影活動引領著大學生走進大零號灣科創功能區,用鏡頭記錄下區域的蓬勃活力。學生們參觀科技創新展廳、創業園區,打卡科創大廈、蘭香湖等地標,捕捉科學思維與自然生態交融的瞬間。“藝啟·跨越邊界”主題攝影展覽展現校園和大零號灣之美,在大零號灣文化藝術中心和大零號灣集團科創園區展出至5月。華東師大的非遺創意、上海交大的舞蹈專場等活動,讓藝術處處觸手可及。
藝術季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指導,中共上海市閔行區委員會、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主辦。
原標題:《藝術和科技無界融合,大零號灣大學生藝術季展演大開眼界!》
欄目主編:施晨露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諸葛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