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九六八年三月去當的兵,先在連隊里做文書,后來又調到營部接著干這活,再后來當了班長。那會兒部隊里提干不容易,熬到七一年一月,我才當上排長,算是吃上了二十三級的干部工資。國家規定每個月的工資是五十二塊,不過我們工程兵常年在深山里搞國防施工,每人每月能多領一塊五的補貼,這么算下來每個月能拿到五十三塊五。
剛當兵那會兒的津貼是這樣算的:頭一年每月六塊,第二年七塊,第三年漲到八塊。我拿到八塊錢津貼沒多久就提干了,開始領干部的工資。當戰士那會兒開銷小,除了買牙膏肥皂這些必需品,每個月還能省下五六塊錢。提干之后在連隊吃飯要交伙食費,每天一毛五,一個月就是十三塊五。再加上平時買點零碎東西花個五六塊,每個月能存下三十多塊。
七一年六月調去師后勤部當政治處干事的時候,具體職級還沒定下來,按慣例算是副連級。那時候部隊從六五年開始就取消軍銜制了,改成行政級別后也沒定期調級這回事,所以雖然職務變了,工資還是二十三級的標準沒動。
到了七一年十一月初,當兵三年多頭回回家探親。這時候提干已經十個月,我省吃儉用攢下了三百五十塊錢。走之前在師部的軍人服務社置辦了些東西:六瓶半斤裝的五糧液,兩塊錢五毛一瓶,花了十五塊;兩條牡丹煙,四塊二一條,總共八塊四;十斤大白兔奶糖兩塊一斤,花了二十塊;還有二十斤四川產的二級大米,一毛四一斤,兩塊八。這些加起來花了不到五十塊。回家走親訪友加上改善伙食,又花了五六十塊。臨走時把剩下的兩百塊錢都留給了家里。
老家房子是土坯墻麥草頂的老屋,年久失修,夏天漏雨冬天透風。父親拿著這兩百塊錢盤算,先用十層磚打地基,上面接著用土坯,房梁和檁條還能湊合用,屋頂鋪上葦子加麥草,兩百塊勉強能翻修一遍。看著家里人不用再拿盆接雨水,冬天不用裹著棉被發抖,我這心里才踏實了些。
父親抽著新買的牡丹煙跟我說:"明年你再攢個兩百,咱把西邊兩間房蓋起來,往后娶媳婦就有地住了。"我倒是想著新房不急,明年再省點錢給家里添幾張木床,買些被褥。不能讓弟弟妹妹們總睡在草席上,鋪著麥草當褥子。
第二年真就攢下兩百多塊,給家里買了三張木板床,每人添了厚實的新被褥。還給全家人都換了新衣裳,弟弟們穿上咔嘰布外套,妹妹們有了花布衫。第三年接著攢,買來磚瓦木料,家里砍了兩棵楊樹當梁檁,蓋起了兩間西屋。這回屋頂用了大方瓦,在村里算是體面的瓦房了。四個妹妹搬進去住著,將來我要結婚也能當新房用。
回頭想想,當兵前三年攢的津貼和提干后五年省的工資,全貼補家用了。直到自己成家有了孩子,才算真正開始顧自己的小日子。作為家里老大,拉扯七個弟弟妹妹,幫著父母撐起這個家,都是分內的事。
現在想起來,七十年代那會兒大家都不容易。我們這些當兵的,在部隊這個大集體里摸爬滾打,慢慢懂得了要對得起國家,對得起父母。雖然那時候日子緊巴巴的,但能用自己的血汗錢幫家里渡過難關,讓父母少些愁容,讓弟妹們能睡個安穩覺,這兵就算沒白當。每當想起這些,我都覺得在那些艱難歲月里,能盡到作為長子的責任,既是對父母的孝順,也是對自己軍旅生涯的最好回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