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yè)頻道(CNBC)訪問時直言不諱地表示:"我認為應由中國主動降溫,邁出第一步,因為他們對美出口額是我們對華出口額的五倍,因此這125%的關稅是不可持續(xù)的。"同時貝森特還威脅到:“我們兜里還有一套升級對抗的方案,但我們非常希望不用拿出來,若局勢惡化,升級選項可能包括實施禁運。”
這一表態(tài)迅速引發(fā)各方關注,貝森特的強硬姿態(tài)并非孤立事件。因為就在28日同一天,他還透露,美國已將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暫時擱置,轉而與15至18個國家推進新貿易協(xié)議,并表示有望首先與印度達成協(xié)議。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在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中早有先例。中美兩國通過幾輪交鋒,雙方關稅稅率分別飆升至145%和125%。貝森特在采訪中特別強調,中國對美出口額是美國對華出口的五倍,這種"不可持續(xù)的失衡"必須改變。但數據顯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70%源于跨國公司在華產業(yè)鏈布局,真正的結構性矛盾并非表面上的數字。
更值得玩味的是,貝森特在4月25日的IMF與世界銀行會議期間,與中國官員就"金融穩(wěn)定"議題進行了低調接觸。這種"斗而不破"的微妙平衡,暴露出美國在極限施壓與實際利益間的糾結。正如前白宮經濟顧問加里?科恩所言:"美國人最想念的還是中國產品。"若美國真的對華實施禁運,全球產業(yè)鏈將面臨"斷鏈"危機。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基地,蘋果、特斯拉等企業(yè)的供應鏈將遭受重創(chuàng)。
據行業(yè)數據,美國汽車零部件價格可能上漲30%-50%,而中國光伏產品占美國市場份額的60%,禁運將直接拖累美國清潔能源轉型。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策略,在美國國內引發(fā)強烈反對。沃爾瑪等零售商警告,貨架空置風險加劇;農民協(xié)會則擔憂大豆出口暴跌。更嚴峻的是,關稅的"累退效應"正在顯現:低收入家庭將承受80%的關稅成本,而高收入群體受影響較小。前官員科恩預測,5月底關稅痛苦效應將全面爆發(fā),這與貝森特的"升級威脅"形成詭異的時間對沖。
與此同時,中國也做好了與美國全面脫鉤的準備。國務院在4月28日當天召開了新聞記者會,國家發(fā)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多部門相關負責人就當前局勢對外宣布了幾個重要信息,以強化市場信心:
1,國家發(fā)改委明確表示,中國是否進口美國飼料糧和油料,不會影響我國糧食供應,國內糧食儲備資源也很充足。
2,我國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裝機接近總裝機的60%,減少甚至停止自美能源進口不影響我國能源供應。
3,中國貿促會發(fā)布調研結果,有近50%的外貿企業(yè)表示將減少對美業(yè)務,而計劃對外拓展新興市場的外貿企業(yè)占比則更是達到75.3%。
以上信息表明,中國完全無懼與美國打消耗戰(zhàn),也不介意打持久戰(zhàn),反而是美國難以抗住這場寒冬。
貝森特在投資者會議上罕見承認:"125%的關稅是不可持續(xù)的。"這種矛盾心態(tài),折射出美國對華政策的深層困境。一方面,特朗普政府需要維持"強硬"形象以迎合國內政治;另一方面,企業(yè)界和消費者的不滿情緒正在發(fā)酵。
中國的立場始終明確:"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商務部4月24日回應稱,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美國徹底取消單邊關稅。這種"以斗爭求合作"的策略,在稀土管制、反壟斷調查等領域已初見成效。更重要的是,中國通過RCEP等區(qū)域合作機制,構建起更具韌性的供應鏈網絡。
貝森特的"禁運威脅",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心理戰(zhàn)",暗示著談判窗口尚未完全關閉。然而,時間不站在美國一邊——5月底關稅痛苦效應的顯現,可能成為改變博弈格局的關鍵變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