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遇見江南”。今天,一場融合音樂、繪畫、文物、戲曲等傳統文化的藝術行走活動在上海博物館東館舉辦。這是2025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社會大美育課堂”一節特別策劃的示范展示課,從上博的江南造物館,行走到書畫館,再到屋頂花園,受邀的部分在滬外商投資企業代表和上海廣大市民群眾共享美育的文化氛圍,深度感受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上博東館的示范課,吸引了許多在滬外商企業代表
愛上海愛藝術
在江南造物館,旗袍、香具、服飾等古代文物與評彈、昆曲表演相映成趣,既呈現江南文人雅士的生活意趣,也彰顯了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的交融。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于穎站在張信哲捐贈的黑地織金印花綢旗袍和湖綠地銀白色花卉紋綢旗袍前,把海派旗袍的特點娓娓道來。一曲昆曲《桃花扇》之后,于穎講述了明朝滿地黃梅朵花紋絲布夾袍的特點。在繪畫館,董源《夏山圖卷》前,上海博物館書畫部主任凌利中向觀眾普及了這幅作品中體現的中國繪畫的寫意特點:“江南的水汽氤氳在畫家筆下的點點塊塊中,雖然是墨色,但依然能感覺到樹木的郁郁蔥蔥”。錢選《浮玉山居圖卷》、宋徽宗的《柳雁乳鴨圖》等名作,與現場的琴簫合奏、琵琶三弦相和,詮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東方哲思,給予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一把理解中國藝術的鑰匙。在屋頂花園,則以茶會友,以樂傳情,讓江南絲竹的韻律與春日的花香共同編織一段跨越時空的文化記憶。
于穎講解旗袍
來自以色列的米歇爾已經在上海住了20年,她在昆曲表演之后激動地與兩位演員合影,“這是我第一次來上海博物館東館,之前一直去人民廣場館,這樣的活動實在太夢幻了?!?/p>
讓來自英國的小伙子本興奮的是繪畫館,“在這里能看到不同文化和不同的藝術令人振奮,這些珍貴文物體現的中國偉大歷史,讓我更想學好中文了——來滬三年,可是我的中文太爛了。繪畫歷經千年,卻能保存如此完好,令人難以置信。我有機會想帶家人來參觀?!?/p>
琴聲詮釋“江南風物”
繪畫館中最小的觀眾可能是法國姑娘露露,才上高二的露露在上海國際學校入讀,恰逢復活節假期,就趁此難得的機會跟著媽媽一起來上博東館參加“社會大美育課堂”,“看到那么多在學校課堂上講過的重要作品,真讓人興奮。爸爸就是藝術方面的專家,但他講得再多,也及不上自己的親眼所見。”
社會大美育課堂143家
“社會大美育課堂”是近年來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持續實施的“社會大美育計劃”的重要載體。自2023年起推出這一惠民性質公共藝術教育平臺,統籌協調本市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劇場、非遺場館、文藝院團等專業藝術場館機構“打開圍墻”,面向社會公眾免費或公益開放公共藝術場館和資源,廣泛開展高品質、多元化的公共藝術教育活動。
絲竹聲聲繞梁,與周圍的文物相互映襯
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介紹,江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開放包容創新的文明典范。上海博物館依托館藏文物與創新策展,從特展到社區、從線下到云端,綜合打造“社會大美育課堂”品牌項目“博觀大課堂”,2023年至2024年舉辦活動超1.2萬場,惠及公眾逾40萬人次。
“社會大美育課堂”不僅面向上海市民,在上海的外籍人士同樣有機會參與和享有公共美育,此前筆墨宮坊“書法第一課”、國際化社區“雙語藝術工作坊”等吸引不少外國友人,幫助他們更充分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上海文化魅力。上海博物館提供八個不同語種的導覽折頁,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提供便利的參觀和良好的體驗。
作為2025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發布了今年143家“社會大美育課堂”,共八大類,包括博物館27家、革命紀念館9家、美術館30家、劇場17家、藝術院團10家、圖書館13家、非遺場館23家、其他文藝類機構14家。每家場館機構都將在年內有主題、成系列地推出不少于30場次免費或公益開放的高品質公共藝術普及教育活動。
原標題:《在春天遇見江南,在社會大美育課堂遇見愛藝術的你》
欄目編輯:黃永順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徐翌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