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電動化、年輕化……這些年車圈的“熱詞”,你我可能早就聽膩了。
但有個悄悄流行起來的設計,反而很少人認真討論,卻成了新車的“默認配置”——
隱藏式門把手。
只要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從高端的特斯拉、理想,到十幾萬的領跑、哪吒,甚至一些燃油車,都開始跟風“隱藏化”了。
可問題是,消費者似乎并不青睞:
各種社交平臺里,評論區一水兒的吐槽,用戶天天在罵….
結果車企這邊,卻像“聾了一樣”,繼續用,甚至在“這條道路上”越卷越狠。
他們到底在堅持什么?隱藏式門把手,真有我們沒看懂的“好處”嗎?
談到這個問題,很多人會覺得,這其實就是成本問題。
說白了,別看隱藏式門把手的外觀,看起來像是“高級科技配置”,其實說穿了——
就是在車門上挖個平孔,塞個“彈出結構”進去而已。
這樣一來,“傳統門把手”那些復雜的沖壓工藝、碗狀凹陷、密封膠條、鍍鉻裝飾……統統都可以省掉。
模具更簡單,裝配更方便,成本自然也就低了。
類似的設計,還有一個——液晶中控屏。
看上去科技感拉滿,其實就是把幾十個機械旋鈕、功能按鍵,統通換成了一塊幾百塊的液晶屏。
要知道每個機械按鍵要定模具、開發材料、做手感反饋,按一次都是成本;
但一塊大屏,可以一鍵多用、批量組裝,維護成本也低。
這么一對比,就不難發現,為啥新能源車上,有這么多“奇葩”的設計了。
它們并不是想搞什么“設計創新”,就是為了降低成本而已!
聽上去,似乎挺有道理……
但真的是這樣嗎?或許不然!
因為稍做分析,就會發現,這種說法其實是“先射箭后畫靶”——典型的亂扣帽子。
因為“隱藏式門把手”并不省事,說到底:
為啥幾萬塊的老頭樂不用?
為啥那些五菱、長安的面包車,早些年不直接全上這個方案?
你說它科技感強,咱也不需要;
你說它結構簡單,那更應該越便宜的車越先用,對吧?
結果呢?
真正最“壓成本”的那些車,反而一個沒跟風。
難道是現在的車型,還不如過去幾萬塊,甚至1-2萬的老頭樂厚道嗎?
這話聽著就不太合理。
更關鍵的是——你看看現在的邁巴赫,甚至奧迪 E5 ,也開始用隱藏式門把手了。
難道你覺得邁巴赫、奧迪是為了省模具費?是為了趕時髦節約幾個鎖扣成本?
顯然不是。
真正的原因在于——這樣設計更美觀,同時,也能顯著降低風阻。
尤其是“風阻”這點,遠比你想象中重要。
在油車時代,車企之所以可以無視這個事,是因為——
油多、動力強、不差能量,風阻帶來的損耗,完全可以硬扛過去。
但到了新能源時代,邏輯就變了。
電車不像油車,一腳油門下去能隨便“糟蹋”。
它的能量是精準計量的,多一點風阻,就意味著更高的能耗、更短的續航、更頻繁的充電。
所以,別小看區區一個門把手,它在風阻系數上真能“摳”出一截來。
比如很多車企宣傳,自己做到“0.23”、“0.21”的超低風阻系數,背后拼的可不是一個尾翼,或者輪轂那么簡單。
連門把手,都要卷起來。
因為哪怕只是減少0.01的風阻系數,在高速狀態下,也可能換來幾十公里的額外續航。
這在長途用車、冬季能耗、實際用戶體驗里,都是實打實的差距。
你想啊,一個標稱續航400公里的電車,如果因為幾個凸起結構,實際只能跑到350公里——
那用戶的心理預期、能量焦慮、充電頻率,統統都會變得不一樣。
尤其是現在,很多新能源車主,本來就對“真實續航”異常敏感,車企哪還敢隨便亂來?
說白了,恨不得連每顆螺絲都埋進空氣里,只求少一點阻力,多一點續航。
所以,隱藏式門把手,看著像是“為了好看”——
但它背后,其實是電車時代里,拼能效、卷續航、搶極限的一環。
它不是雞肋,而是精算出來的設計選擇。
說了這么多,最后,給大家算筆賬,其實就清楚了。
傳統門把手,頂多就是個機械結構,加根拉線就搞定了。
可隱藏式門把手,你得搞感應系統、電動彈出、密封保護,電吸門…
有些車型甚至標配多套解鎖方案:鑰匙感應、按壓識別、電控、甚至語音開門……
就這些結構和裝配工藝,隨便一套都比傳統機械把手貴上三五倍。
怎么還能說,這些設計是為了“省錢”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