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說起買車,不管預算多少,總有人會建議:
“別猶豫了,卡羅拉,閉眼買。”
就像你不知道吃什么就點肯德基,不知道穿什么就買優衣庫——
它可能不是最驚艷,但一定最穩妥。
但現在呢?卡羅拉好像跌落神壇了。
數據顯示,2024年它在國內的銷量只有10萬出頭,一口氣掉到“轎車銷量榜”的30名開外。
說來也奇怪了,明明卡羅拉依舊省油、省心,穩定,怎么就突然賣不動了呢?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件事情。
談起這個話題,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但在我看來:
卡羅拉沒變,變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說到底,要論省油、耐用、穩定,卡羅拉現在還是那一套,沒出什么錯。
但問題是——中國人早就被國產新能源車“慣壞了”。
你想想,過去花十來萬,能買到的是什么?
一個織布座椅的卡羅拉,一個鹵素大燈的軒逸,一個還要自己加裝導航的朗逸……
現在呢?
同樣是十來萬,甚至更低的價格——
你能買到車機絲滑、全景影像、座椅通風一應俱全的比亞迪、銀河、長安,甚至還有高階輔助駕駛。
說白了,我們已經被這些“標配堆料”,喂得胃口太大了。
再回頭看卡羅拉這類傳統合資——哪怕它不差,也真的讓人提不起興趣。
甚至在不少人眼里,它連最基本的誠意都沒有,就像是還活在“割韭菜”的時代。
就這種情況,怎么能怪卡羅拉呢?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
“軒逸、朗逸不也是這些配置嗎?為啥人家銷量沒大跳水?”
這話看著有理,但實際上——它們跟卡羅拉,講的根本不是一個故事。
從配置層面看,軒逸和朗逸,的確也挺“寒磣”的:
織布座椅、鹵素大燈、老款車機……都有。
但你別忘了,人家的定價,是真降下來了。
譬如現在卡羅拉入門版售價8.38萬,一臺1.5L自然吸氣發動機 + 收音機 + 織布座椅,就完事了。
這配置,真的無力吐槽。
但你再看朗逸,6.3萬起售;軒逸,6.98萬起。
都是合資、也都簡配,但后者的價格一刀接一刀——換你,你會選誰呢?
更要命的是,卡羅拉不僅配置差、比別人貴,它的誠意還不是很足。
你看大眾朗逸,人家雖然“套娃”,但至少是圍著中國市場去設計、去投放的:
產品改款、配置變化、宣傳節奏,都是配合國內節奏走的。
軒逸就更不用說了,東風日產都快把這車“中國產”了,一代一代改,樣樣都是為中國用戶量身定做。
可豐田呢?卡羅拉也好,雷凌也好,說到底就是個全球車。
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巴西、泰國、印度、美國、中國,一視同仁。
那問題就來了:你都不把我當“特別的市場”,我憑什么愿意為你多掏這分錢?
說白了,你既然想做全球化,那就別怪中國消費者“不講情面”。
此外,豐田的品牌影響力,早就不如從前了。
過去說起豐田,大家腦子里第一反應就是:“省油、耐造、不壞。”
一句“開不壞的豐田”,幾乎就是它的金字招牌。
可現在呢?
“省油”這張牌,直接被新能源車廢了。
你豐田雙擎百公里4-5L油耗,人家純電動十塊錢就能跑一百公里,插混還能全靠電通勤,根本不燒油。
消費者換了車之后才發現:
哎?原來不是豐田省油,是油車都費油。
再說“耐造”——以前你能開10年不壞,現在國產車直接把“耐造”寫進質保條款里:
8年20萬公里三電終身質保,電池衰減包退換。
就問一句,你豐田敢跟嗎?
光靠“穩定”這倆字,真的已經打不動人了。
更何況,這兩年豐田的品牌信譽,也在一點點“自毀”。
你看看那些新聞:
子公司大發汽車,爆出174項安全測試造假,波及百萬輛車;
兄弟品牌日野,長達20年尾氣排放數據造假,集體下跪道歉……
甚至還有好幾起卡羅拉新車斷軸、雷凌剎車門這樣的失車事件,直接把“可靠性”這張底牌打穿了。
試問,這樣的豐田,還能靠什么讓人買單?
說到底,當“品牌光環”不再是護身符的時候,真正拼的就只有產品本身了。
可回頭一看,卡羅拉的配置、智能化、空間、價格——哪一項真拼得過人?
沒有。
所以自然而然地,一代神車“豐田卡羅拉”,相較之前直接賣不動了,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