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營里走出來的“潘不訴”帶著自己的“兵”走回群眾之中,以專業能力與務實精神助力普法服務。
1月9日,由北青網法治研究院牽頭,中國商報“尚法新聞”、中國企業報企業合規與治理研究院、新黃河客戶端、指尖新聞等多家媒體聯合發起的“公益普法熱線”啟動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
此次活動得到了公益法律智庫“法度研究院”的鼎力支持,以及多家律所、數十名知名律師的熱烈響應。
浩淳所作為核心參與單位,組建了由主任潘利勇律師領銜,陳祎萌律師、楊博堯律師、聶武超律師、王昊律師四位資深律師組成的公益普法團隊,以專業能力推動普法工作,為弱勢群體解決難平之事。
該團隊以刑事辯護、勞動爭議、民商事訴訟等業務領域為主,植根于群眾的法律需求,為化解法律矛盾施以援手。
潘利勇律師
從刑警轉型為刑辯律師,潘利勇始終秉持負責與精益求精的態度。七年的警隊生涯中,他深入刑偵、經偵一線,積累了豐富經驗;轉行律師后,以專業和細致贏得“潘不訴”美譽,成功推動多起案件不起訴,獲評“年度新銳青年律師”。從執法者到辯護人,潘利勇律師堅持以解決問題為核心,切身實現當事人的利益最大化。
2019年,潘利勇律師一手創建了北京市浩淳律師事務所,帶領律所成員投身于公益普法和法律援助活動中。在此次公益普法熱線中,他也積極帶領團隊參與其中,為公益普法貢獻力量。
“高額的代理費用通常讓有經濟困難的群眾難以承受。得益于各大媒體組織發起的公益普法活動,希望可以幫助群眾脫離法律困境。”潘利勇律師表示,“另外有各大媒體平臺的背書,助力群眾找到值得信賴的、有能力的律師,平疑難事,解身邊困。”
陳祎萌律師
2013年執業以來,陳祎萌律師深耕于人身損害賠償領域,累計代理相關案件近百起,展現出扎實的專業功底與高效的實戰能力。
作為北京浩淳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她憑借對案件細節的精準把控和訴訟策略的靈活運用,在人身損害賠償類糾紛中積累了顯著業績。
“我愿意拿出自己的時間幫助大家。”陳祎萌律師表示,“通過公益普法活動,我希望可以植根于人身損害賠償領域,為群眾明確在事故中個人的權益與責任,為其提供明確的法律方向。尤其在交通事故、保險、勞動爭議等方面,與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希望能通過法律知識維護當事人的生活平穩過渡。”
楊博堯律師
楊博堯律師善于從細微處切入,以“吃透行業才能吃透案件”的務實態度深耕合同糾紛領域,尤其擅長將復雜行業邏輯轉化為法律語言。
辦案子時,他注重“專業價值+情緒價值”雙重輸出,面對委托人時耐心傾聽、理性安撫,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化解焦慮;與法官溝通時則善用換位思維,推動法律共識。從企業法務轉型律師的經歷,讓他既懂商業邏輯又深諳司法規律,始終以“講故事人”的姿態,在法理與情理間搭建橋梁,用嚴謹的專業分析與溫情的職業擔當,為案件注入破局力量。
聶武超律師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愿意為他人撐起一把傘。”聶武超律師表示,“鐵肩擔道義,責任重如山,希望在公益法律服務這條道路上,為更多有需求的人保駕護航!”
執業期間,聶武超律師參加了大量的法律公益活動,深知弱勢群體的不易,力求以法律力量為弱勢群體發聲。
業務方面,聶武超律師專注于民商事糾紛,其中婚姻家事糾紛、合同糾紛、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經驗豐富,在勞動爭議糾紛領域有著更深厚的理論功底,處理過上百件的勞動爭議糾紛案件,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和對法律條文的深刻理解。
王昊律師
王昊律師曾在北京某中級人民法院深耕多年,熟悉審判流程與裁判思路,特別擅長從法官視角預判案件關鍵點,為當事人提供務實建議。
“律師不僅是法律服務的提供者,更是法治社會的建設者。”王昊律師表示,“普法宣傳能夠彌補法律資源分配的不均,幫助弱勢群體獲得基礎法律知識,減少因“不懂法”而導致的權益受損。通過普法咨詢,可以讓群眾提前識別風險、避免糾紛,比事后救濟更有社會價值。”
業務方面,王昊律師專注于勞動爭議等貼近生活的民商事糾紛,既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幫普通人理清法律困境,也能在復雜訴訟中精準抓住程序與實體的雙重突破口。多年的法院經歷讓他深諳司法溫度與規則,如今作為律師,更擅長用柔性的溝通與剛性的專業,為不同需求的委托人撐起法律保護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