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一直在追求和平,但這個愿望似乎很難在世界范圍內實現,畢竟局部的沖突還在爆發,而且是在所難免的,比如中東地區戰爭局面的常態化,以及現在依然在持續的俄烏沖突,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戰爭與武裝對抗,并且都和美國脫不了關系。
其提出的中東戰略尚且不論,簡從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事對峙來看,原本實力差距巨大的兩個國家,誰都認為在戰爭爆發之后短時間內就會結束,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直到今天戰火依舊在繼續。
現在的烏克蘭已經基本將國內資源消耗,完全是依靠外國的援助在打仗,北約,西歐等地區先后都對烏克蘭進行了援助,自然也少不了美國這個好戰分子。
不僅如此,美國似乎還在利用俄烏之間的沖突在做一個局,等36萬俄羅斯軍隊進入戰場,美國或許才會亮出自己的底牌通殺。
美國的大手筆
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似乎早就意識到美國有參與戰爭的必要性,世界各國對此都十分明了。
畢竟烏克蘭作為原來蘇聯之中獨立出去的一個小政權國家,就算有一定實力,也無法和俄羅斯相比,更加沒有能力和它叫板,之所以近期敢如此囂張,甚至敢和俄羅斯爆發軍事沖突,無非就是和北約扯上了關系,還連帶一些歐洲國家的支持。
能聯想到這里,事情其實就已經基本明了,作為二戰之后成立的聯盟,北約雖然有多個國家加入,但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的依然是美國,甚至可以通俗理解為,北約中那些受到美國幫助的國家,其實都是為美國服務的。
而從美國近幾年的行動跡象來看,已經有了針對俄羅斯的意思。
比如聯合亞洲地區各大盟友所推行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雖然目的是重建亞太秩序,實則是想要遏制中國與俄羅斯的發展進步。
無論是此前的拜登政府還是現在的特朗普政府,都在敦促北約國家加大本國生產總值對軍事方面的投入,甚至為此還多次進行警告,之所以這樣緊急,就是想要通過北約國家普遍的軍事建設來間接支持烏克蘭,從而達到控制俄羅斯的目的。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對于俄烏戰場的態度也曾發生過變化,最開始是不希望戰爭結束。
煽風點火已經算是美國的慣用手段,此前對我國臺灣地區就是如此,通過各種變相的支援武器出售來加劇兩岸之間的對立,從而達到制約中國的目的,面對俄烏戰場也是如此,美國并不希望戰爭太快結束,所以才想盡辦法支援烏克蘭。
除了煽動各方盟友國家對烏克蘭進行武器支援外,美國還曾站在國際的角度利用輿論聲討俄羅斯。
不僅如此,美方還出臺了一系列法案,企圖讓自己對烏克蘭的大量軍事支援合理化。
就這樣,美國不僅為幾乎彈盡糧絕的烏克蘭提供了強大的攻擊性武器,還在一些軍事基地部署了導彈攔截系統,前不久,美國的“愛國者”導彈系統就成功攔截了俄羅斯的“匕首”超高音速導彈,這也意味著俄烏的戰火將會持續蔓延.....
美國的種種手段可以說是讓戰爭本身轉變了性質,俄烏沖突從一個只有兩個國家參與的戰爭變成了把多個國家卷入其中的“代理人戰爭”,沖突的背后是美俄之間的較量。
美國和北約的參與似乎也在讓背后的一個陰謀逐漸浮出水面,很多人都開始意識到,現在的美國似乎已經不再是想通過延續俄烏戰爭來拖住俄羅斯,反而是想要給俄羅斯下套布局。
因為現在的美國已經開始針對俄羅斯有了局部的措施,首先是對烏克蘭援助的激增,總價值已經超過了1000億美元,包括最先進的火箭系統,戰斗機和充足的彈藥,可以犯規烏克蘭軍隊突破戰壕的阻礙對俄軍實現更大范圍的殺傷。
僅是這一點就已經足夠讓人感到奇怪,按正常情況來說,如果美國想要延續戰爭,那么對于烏克蘭的軍火支持應該繼續保持定量供應才對,如今在規模上迅速地擴大,難免會讓人產生懷疑,背后一場更大的風暴似乎就要降臨。
北約東擴的手段
其實美國這種做法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想要繼續推動北約東擴,這個概念是冷戰時期的產物,主要作用就是制約蘇聯的發展,只不過伴隨后來蘇聯的解體,冷戰的結束,原本與北約對抗的華約也就不復存在。
但北約并沒有伴隨華約的解體而消亡,反而是得到了強化,所以北約東擴是指將原來的蘇聯加盟共和國一同納入北約組織,由原來對付蘇聯為主的靈活戰略轉變為處理解決地區危機和沖突的歐洲戰略。
這一舉措不僅能加強美國與歐洲的聯系,保持美國在歐洲的戰略影響,還會同時影響到中國與俄國,因為這一舉動會讓俄羅斯附近的成員國內軍事基地建設大大加強。
按照美國的趨勢,最終的狀態遠遠不止于此,這些成員國內還會被部署反導系統,軍事打擊范圍也會被進一步擴大,直接影響到俄羅斯境內的安全,甚至是原本穩定的環境。
這種情況不是不可能發生,因為早在1997年7月,美國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北約東擴的問題,很快就確定了接納國家的名單,同年的10月與次年的12月,甚至是1999年的3月,東擴進程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并且在此之后又連續進行了4次東擴。
也就是說,曾經是俄羅斯密切占有的國家們,目前在一步一步被美國所拉攏,在國內還部署了對俄羅斯極具威脅的重武器,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亞,阿爾馬尼亞等先后加入北約,具體的范圍直接向東推進了1km。
就這樣,俄羅斯在獨聯體之中的政治形勢更加嚴峻,不得不進行軍事力量的建設以及裝備的現代化改造升級。
盡管如此,北約東擴依然是地緣政治和軍事上的潛在威脅,并且在后續已經進行了一些實際性的破壞行動,例如對周邊武裝的煽動,對非政府武裝的支持以及混亂的制造等,直接對俄羅斯造成了巨大隱患,讓俄羅斯苦不堪言。
最初的時候,北約東擴的目的只是為了遏制俄羅斯的崛起,所以具體的影響范圍被限制在歐洲和俄羅斯地區,本以為伴隨著俄羅斯的衰弱,美國的目的已經達到,但中國卻成了變數,中國的崛起成為了美國在霸主地位最大的威脅。
從戰略上來看,美國是想要推動北約走向全球,將自己的中東戰略和印太戰略相結合,但現在中國的發展與進步讓他不得不選擇重視,這個頭號威脅讓美國的計劃有一些改動。
如今在俄烏戰場上的步步緊逼也是美國繼續推動北約東擴戰略的手段之一,烏克蘭的戰略地位就是遏制俄羅斯的重要手段之一,簡單來說,美國需要俄羅斯作出讓步,只要對烏克蘭進行了大量支援,就可以讓俄烏戰爭的局面更加焦灼。
在極端的情況下,俄羅斯或許會迫不得已進行適當妥協,一旦北約東擴的腳步走到了烏克蘭,就意味著俄羅斯將無險可守。
況且對烏克蘭軍事支援的突然大規模化,也是美國的一石二鳥之計,或許是為了不讓俄羅斯看出美國北約東擴的計策,美國在對烏克蘭的援助激增之后突然示弱,宣布北約的彈藥儲備量不足。
這就會給俄羅斯造成一種假象,俄方或許會認為,美國對烏克蘭的此次支援是最后一哆嗦。
所以在此之后,俄羅斯或許會投入大量的兵力來盡快結束戰爭,具體走向戰場的軍隊人數達到了36萬。
一旦這一批軍隊真的走向了俄烏戰場,才是中了美國的奸計,它想要誘敵深入,等俄羅斯的36萬軍隊投入戰場無法脫身之后,美國才會亮出自己的家底實施反擊,以往不曾使用的庫存武器會盡數投入戰場,并且是多方面一同實施。
比如在經濟層面聯合盟友對俄羅斯所實施的制裁,主要包括央行資產的凍結以及重要系統的關閉。
除此之外,美國還在烏克蘭本土進行了資源控制,獲得大量的稀土礦區開發權,通過這種方式對俄羅斯實施了資源制裁,更為重要的是,美國還可以借此機會重整北約,在多個國家擴大軍事支出的情況下,重新實現對歐洲的控制。
這一套體系才是美國的殺手锏,以退為進,誘敵深入,以北約東擴為大手筆,只通過一次大量的武器支援,就粘住了俄羅斯36萬軍隊,在對方發掘之前實現通殺,美國從此成為最后的贏家。
不過俄羅斯方面也不是吃素的,美國的這一次獅子大開口是否究竟能拿下俄羅斯還是個未知數,畢竟這是一個不弱于美國本身的強大國家,就算是中了美國的詭計,也不至于走到一蹶不振的地步。
參考文獻
[1]熊茂伶,付一鳴.北約峰會:拱火俄烏沖突支撐美國霸權[N].新華每日電訊,2024-07-13(004)
.DOI:10.28870/n.cnki.nxhmr.2024.005165.
[2]王雯雯,徐嘉彤.“美國不希望俄烏沖突結束”[N].環球時報,2024-02-22(007)
.DOI:10.28378/n.cnki.nhqsb.2024.001016.
[3]肖新新,王從.13億美國新軍援拱火俄烏沖突[N].環球時報,2023-07-20(002)
.DOI:10.28378/n.cnki.nhqsb.2023.00452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