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有這樣的預期,那就是希望得到身邊人的理解,也總是覺得他應該理解自己、懂自己。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得到的答案并不如人意。很多時候他們并不理解自己。就比如有的時候我們做的一些事情,不被理解,鼓起勇氣說出的夢想,卻被潑冷水說 “別做夢了,不切實際”……
面對這些不理解,有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怎么可以這樣呢?他怎么可以不理解自己呢。于是不被理解的失落感如潮水般將我們淹沒。
但換個角度想一想,有的時候我們也不是這樣嗎?對于別人做的事情也沒有辦法理解。正如有一句話說得好:“誤解是人生常態,理解才是稀缺的意外。”
所以,我們都應該要明白,不被理解,才是人生的一種常態。就好像梵高一樣,他因為獨特的繪畫風格不被當時的藝術界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他的畫作無人問津。
這也導致了他生活窮困潦倒。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用畫筆描繪內心的世界。如果他選擇讓別人理解的方式,那么他也就不會有后來的成就。
就像莊子與惠子的 “濠梁之辯”,莊子說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種從容和灑脫,正是面對不被理解時應有的態度。
這些其實不都在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他人的不理解就輕易否定自己。我們的價值和意義,不是由他人的理解與否來定義。
只要我們內心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為之努力奮斗,就無需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評價。事實也是如此,就好像在生活中有些事情在別人看來就是笑話,就是無用功。
可是對于我們來說,這些事情卻是我們需要去做的。畢竟,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決定了我們要面對事情是不一樣的。
就像種的植物一樣,生長在不同土壤里的植物,它需要的環境就是不一樣的,有的需要溫潤多雨,有的需要干旱貧瘠。
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說到底我們都無法互相體會對方的生存狀態。正是如此我們也永遠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理解他人。
同樣的對于他人來說也是一樣的,也沒有辦法做到理解我們。就好像在生活中我們總是說能夠感同身受。
可是真的能夠感同身受嗎?顯然沒有自己經歷,是沒有辦法體會到對方當時的心情和經歷的。那么,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被理解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要學會正視不被理解的現實。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帶著獨特的人生閱歷和思維方式,因此有時候我們的想法不被他人接納是常態。
所以,我們就要接納這一事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自己陷入過度自我懷疑之中,減少情緒內耗。
其次,就是要調整自己的心,這一點尤為重要。尤其是當我們不被理解時,我們就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不要太在意。
當然,我們都希望身邊的人能夠理解自己。可是如果別人真的不能夠理解自己,那也不要太過在意。畢竟生活是自己的,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就是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選擇積極行動,去打破困境。不要在去執著于讓所有人都理解自己,更多的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目標中。
所以,如果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不被理解的時候,不要太在意。正如有一句話說得好:“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但不被理解未必就是不幸。一個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理解的人,往往并無價值。”
事實也是如此,人生的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做到理解的,不理解反而是一種常態。
文|明浮生
圖|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