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市燕山社區公益集市,一群身著統一工裝的年輕人正在布置農產品展臺,石磨全麥粉的麥香與藍莓的清甜交織成獨特氣息。“掃碼就能看到面粉加工的全過程”,負責人韓敬武手持質量鏈認證產品向居民講解。這是“孝直小農夫”品牌進社區的日常場景,也是這個鎮域品牌創收超百萬的微縮圖景。
從車輪丈量到云端生長——一個品牌的三次躍遷
2021年初春,掛著“孝直小農夫”橫幅的貨車載著石磨面粉第一次駛入城區,車斗里碼放的不僅是飄著麥香的農產品,更承載著孝直鎮農人叩開城市大門的忐忑期待。“新蒸的農家饅頭免費嘗!”隨著工作人員一聲吆喝,帶著黃河泥土氣息的農家窩窩頭、古法花生油開始征服城市味蕾。這支被鄉親們戲稱為“山貨游擊隊”的車隊,用“三不定“戰術在泉城闖出名堂——靈活供應產品“不定期”、400個社區輪轉“不固定”、現場按需預定“不設限”。
2025年槐花飄香時,“孝直小農夫”實現了從“游擊戰”到“陣地戰”的轉變。歷下區龍洞街道驚現“魔法驛站”——掃碼推開“共富驛站”玻璃門,智能貨柜里孝直藍莓與洪范池酥梨共舞。在貨架內最最吸睛的當屬那只昂首挺胸的“報曉雄雞”模型,居民王大姐看到模型下面寫的“下單指南”根據流程掃碼預約新鮮活雞,48小時不到,活蹦亂跳的蘆花雞便從孝直鎮“飛”進砂鍋。新鮮食蔬“火速進鍋”的秘密藏在驛站后倉:與中國郵政共建的冷鏈前置倉里,凌晨采收的果蔬乘著“綠色通道”疾馳入城。當上班族下班掃碼取走帶著露珠的蔬菜包,他們不知道,智慧系統已根據訂單數據,向百公里外的麥田發送次日采收指令。
當創業聯盟發現年輕白領總在驛站前嘆息“來晚了車也沒趕上,驛站東西又都賣完了”,一場“從車輪到云端”的變革悄然啟動。“孝直小農夫好物嚴選”微信小程序上線當天,12個特色板塊如同12把金鑰匙:點開“第一書記”能買到駐村干部代言的蜂蜜,“巾幗好品”藏著巧娘手制的鮮花餅,“共富超市”里新疆灰棗與平陰玫瑰并肩綻放。
“滿78元包郵”的紅色橫幅在手機屏上跳動時,歷下區的李女士正用“預售功能”鎖定次日現摘的草莓。“就像在云端承包了塊菜地!”她曬出的訂單截圖里,我們還看到各類農產品“下單贈品”:石磨面粉配著電子版《魯菜秘籍》,五谷雜糧附贈二十四節氣養生攻略。這個“指尖菜市場”上線半年,便讓孝直農品走進2.3萬個城市家庭。
從貨車揚塵到云端接單,從游擊市集到社區驛站,“孝直小農夫”的三次躍遷恰似黃河改道——既有順勢而為的靈動,更有劈山開路的魄力。當72歲的趙大娘在驛站向來補貨的工作人員學習鹵菜“多樣吃”,當新疆灰棗通過“山東援疆”板塊走進濟南茶桌,這條“用鄉土治愈鄉愁,以數字激活田園”的通道,正讓城鄉融合的濟南故事愈發鮮活。正如創業者韓敬武所說:“我們不是在賣菜,而是在幫城市找回炊煙,替鄉村打開視窗。
紅色契約締造百社聯盟——黨建共建的暖心實踐
2021年化纖廠路社區黨委書記驗收助農白菜時,白胖白胖的大白菜用干凈的白色袋子包裹著。“這哪是賣菜,分明是送溫暖!”這個暖心細節,讓孝直鎮《黨建共建協議》在冰天雪地里破土而生。當孝直鎮青年創業聯盟黨支部書記韓敬武按下簽約手印時,誰也沒想到這份“紅色契約”會成為串聯400多個社區的經緯線。
在第一次簽約儀式上,韓敬武帶來件特殊信物——系著紅繩的麥穗標本。“紅繩這頭拴著孝直鎮老百姓的農田,那頭就拜托各位拴住社區的心。”四年過去,這抹黨建紅已織就城鄉聯動的生態網: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鄉鎮宣講員講解著“小農夫嚴選好物”;社區分享網格化管理經驗,鄉村反哺社區食堂供應鏈。在正豐社區里,“小農夫”嚴選下的“白胖”白菜被包成水餃送給志愿者時,紅繩兩端的溫暖完成閉環。
當共建協議的墨香還未散盡,系著紅繩的麥穗已悄然在社區扎根發芽。在正豐社區的“山貨大集”上,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郭晶的攤位總是圍滿人。她挎著竹籃,里頭裝著脫毒馬鈴薯、石磨面粉和幾瓣蒜,邊稱土豆邊嘮嗑:“俺們村王大叔種了一輩子地,從前土豆賣不上價急得薅頭發,現在用生物技術育苗,畝產翻番不說,還教會城里人用土豆做披薩!”話音未落,手里的搟面杖已把面團抻成披薩餅狀,圍觀的大媽們笑著掃碼下單,順帶把“藏糧于技”的道理揉進了晚飯的面香里。
在孝直小農夫的實踐中,理論政策宣講不是正襟危坐的“上課”,而是稱土豆時的閑聊、講解產品時的話家常、給驛站補貨時的嘮嗑。當孝直農人用切身實踐闡明治理道理,當運輸司機用方向盤演繹共富邏輯,理論便真正融進了炊煙柴火。這些帶著露珠的“土味黨課”,就像石磨面粉——沒有精加工的華麗,卻保留著陽光雨露的本真,在城鄉融合的春風里,釀出共同富裕的甘甜。
從產品輸出到價值共鳴——雙向奔赴的振興密碼
文東街道和平社區的梧桐樹下,社區參與志愿巡邏的老兵服務隊圍住了“孝直小農夫”的貨車。他們捧著石磨面粉,眼里的光比肩章還亮:“當年我們在山里駐訓,老鄉也是這么把糧食肩扛手抬送進營地。”這場意外的“戰地回憶”讓郭晶徹夜難眠——既然城里人向往鄉土,何不打開鄉鎮大門?
晨霧未散時,郭晶的筆記本已畫滿五條蜿蜒曲線——每條線都指向不同的鄉愁解碼方式。她把鉛筆尖重重戳在“全齡研學線”上:“就從這條‘時空走廊’開始!”
這條“時空走廊”從方志館啟程,指尖劃過孝直鎮那“無聲”的歷史,轉身已在優然牧業的智慧擠奶轉盤前,解碼現代牧場如何用科技讓牛奶講述新故事;穿過高標準農田的指揮中樞,土壤墑情數據流在巨屏上奔涌,猶如數字指揮棒揮動,指揮百余臺智能農機譜寫豐年樂章;拐進付莊農創中心的玻璃幕墻,馬鈴薯脫毒種苗的組培瓶在光影上對話,迸發古今農技交融的火花;最終撞入鄉憶民俗館的時光褶皺——喚醒明代鑄鐵犁的時代記憶,手撫民國糧斗,傾聽加密的紅色往事。五站如五顆紐扣,扣緊歷史血脈與科技基因,讓老兵的迷彩情懷、孩子的探知渴望、企業的創新靈感,都在麥香浸潤的鄉愁密碼中找到歸處。
鏡頭一轉,在平陰縣第七屆農民豐收節的現場,空氣里蒸騰著甜蜜的焦香與歡騰的人氣。特色農副產品展區宛如大地饋贈的調色盤——孝直肘子的醬褐色、軟棗獼猴桃的翡翠綠、秋月梨的月光白交織成秋日畫卷。來自歷下區、高新區的50余名社區黨組織書記,此刻正戴著草帽穿梭于這城鄉交融的盛宴。建大花園社區書記在石磨面粉攤前挽起袖子,學習著古法篩面的動作,探尋麥香的奧秘;唐冶街道書記咬下秋月梨的瞬間,飛濺的汁水落在筆記本上,她順勢寫下“爆汁甜度適配社區甜品店聯名款”,筆尖在紙面洇開一抹甜香。最熱鬧的當屬軟棗獼猴桃品鑒區,五位書記圍成圈,用吸管嘬著果肉展開“舌尖辯論”:“這爆漿感像不像年輕人追的爆爆珠奶茶?”“得配上孝直土蜂蜜,絕對成網紅爆款!”爭論聲里,城鄉融合的靈感如獼猴桃籽般迸濺生長。
在榮譽與成長之間——花開千樹的品牌答卷
當共青團中央調研組走進劉家莊村,看見85后新農人郭晶在饅頭房忙碌奔波時,“女碩士當上村支書”的案例被寫進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表彰材料;當央視《道德觀察》鏡頭對準社區“共富驛站”,那些凌晨補貨的年輕身影,詮釋著新時代“扁擔精神”的傳承。
什么是品質認可?或許是“德冠生”古法石磨面坊成功申請“QBBSS質量鏈”,依靠區塊鏈技術,實現從麥田到餐桌的全鏈路透明化,這種“一粒麥子的全生命周期直播”,讓傳統工藝的匠心與科技賦能的嚴謹深度融合,打破了消費者對農品“土味=粗放”的刻板印象,讓孝直鎮的土字號品牌第一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四年時光,“孝直小農夫”貨車用車輪碾出一張共富地圖——從平陰的田間地頭到濟南400多個社區,90多種農產品上演著“變形記”:東阿鎮的紅油香椿成了歷下區私房菜館的“春日限定”,玫瑰鎮的玫瑰花攪動著高新區白領的養生杯,洪范池的酥梨成了市中區幼兒園早餐的“黃金搭檔”。這張地圖上跳動著鮮活的數據:8家企業與12家作坊結成“品質聯盟”,400萬元銷售額化作老鄉存折上的笑意,正如創業聯盟的年輕人常說的:“我們不是賣貨,而是讓黃河岸的麥香與城市燈火‘談戀愛’,讓每一粒種子都找到回家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