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AAAS) 公布了新一屆院士名單,近250位全球頂尖學者、企業家和藝術家入選。其中,6位畢業于中國內地高校的杰出學者榜上有名,再次彰顯中國高等教育培養的國際化人才正深度參與全球學術前沿探索。
這六位 院士分別是南京大學校友王貽芳、南京大學校友盛冬寧、清華大學校友宋曉東、北京大學校友丹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吉林大學雙料校友李凱,以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原同濟醫科大學)校友沈康。其中,王貽芳為中國科學院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王貽芳
1963年2月20日出生于江蘇南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 外籍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1984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物理系。曾在丁肇中的指導下研究高能粒子。
王貽芳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實驗研究。在中微子方面,是大亞灣實驗方案的主要提出者,領導完成其設計、建設與研究;提出并領導江門中微子實驗。在正負電子對撞方面,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新的北京譜儀的設計、建造及前期的研究 。先后獲得中國科學之星、布魯諾·龐蒂科夫獎等。
盛冬寧
凝聚態物理學家,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現任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物理學與天文學教授,曾獲得 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杰出學術出版物獎 。
在1984年和1989年先后在南京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和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曾在美國休斯頓大學高溫超導中心從事研究工作。自2000年起擔任現職以來,其主要專注于二維系統的研究,在凝聚態物理領域特別是強關聯電子系統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宋曉東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系教授。1996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1999年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獲碩士學位,2002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博士學位。
她是計算機安全領域中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學者,在加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之前,她曾于2002年至2007年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本次因對計算機安全和隱私的貢獻而獲選。
丹揚
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本科就讀于北京大學物理系, 后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導師:蒲慕明)。
專注于神經遞質分泌與突觸可塑性研究,并在洛克菲勒大學和哈佛醫學院完成博士后訓練,主攻視覺系統信息編碼。其研究團隊開創性地運用光遺傳學、電生理記錄及神經環路追蹤技術,系統揭示了控制快速眼動與非快速眼動睡眠的神經環路機制,并闡明了前額葉皮層執行控制功能的神經基礎。
李凱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講席教授。1977年本科畢業于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1981年碩士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86 年于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12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201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李凱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工作他至今已在普林斯頓大學從事計算機科學及信息科學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 20 余年,在構建平行可分布式系統和重復數據刪除系統、數據分析等領域有極高建樹。
沈康
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系和病理學系終身教授,吳蔡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原同濟醫科大學)1989級醫療系校友,1999 年畢業于美國杜克大學獲博士學位,并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人類腦部及神經系統的發育,研究成果以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Cell、Science、Nature、Neuron和Nat Neurosci等頂級學術期刊上。其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工作為理解突觸發育、軸突運輸和樹突發育等生命過程中的分子機制作出了重要貢獻,曾獲得Alfred Sloan award和Searle Scholar award等多種榮譽。沈康還長期擔任Nature、Neuron、Dev Cell、eLIFE和PNAS等學術期刊的審稿人。
(來源:青塔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