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前言:“我就是銅,銅就是我”!這是朱炳仁面對采訪時,說過最認真的一句話。
當他手握著銅的時候,仿佛跨越千年,站在無數先輩們面前,進行了一場古今對話。
看到過他打造的“青銅大宅”,一定會驚訝無比,怎么會有人手巧到這個地步?
那銅屋,栩栩如生,又質樸古雅,每一個地方都透著古文化的底蘊。
無數人都驚嘆于他的手藝,卻少有人知道,他是“眾叛親離”之下,完成了人生最得意的作品。
為了建造那一座“青銅大宅”,他不惜把住了一輩子的房子,都給抵押出去。
可朱炳仁為何如此愛銅?他又是什么時候接觸到銅文化的呢?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朱炳仁
《非遺里的中國》里,專門有一期特刊,是講述朱炳仁制銅的歲月。
看到他打造的作品,大家才知道,那些存在于古文字之中的青銅器,竟然可以變成生活用品,也能變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朱炳仁說,按照他們當地的習俗,青銅是真正的“禮”,是每一個女子出嫁的時候,娘家人要打造出來的一件嫁妝。
浙江杭州的銅器鋪子很多,但當地最有名氣的卻是“朱家銅鋪”。
朱炳仁恰好就出生于朱氏家族,也是一位銅器人,他的祖祖輩輩都是制銅的人。
剛學會走路,他就天天窩在家里看著父母制造銅器,在他七八歲的記憶里,最喜歡的就是叮叮當當的打銅聲。
從此之后,打銅就成為他最喜歡做的事情。
從族譜上來說,他并不是真正的朱家嫡系,但浙江的朱家人,有很多都是從事銅器的,從而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
縱然是生意各做各的,但工匠的水平卻是相差無幾的。
不過,朱炳仁卻在62歲的時候,獨創了一種“熔銅技術”,開創出一個全新的流派:“熔銅現實主義”。
那一年里,他十分倒霉,參與到常州天寧寶塔的修建,卻在最后完工的時刻,一場大火,把他們的心血燒得七七八八。
重新修復的時候,朱炳仁才發現銅的另外一個特征,從而創建出新流派。
正因如此,他才成為真正的銅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70余年只為銅器傳承
很多人會認為,能夠成為某一個手藝的非遺傳承人,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
但對于真正的非遺傳承人來說,他們真正思考的不是出名,而是如何讓這門手藝傳下去。
古老的手藝,在新行業的沖洗之下,很多都面臨著失傳的風險,他們不是不去傳承,而是傳承下去的過程,太過于艱難。
朱炳仁也經歷過這個苦,他深深知道國家重視非遺后,會給他們這樣的手藝人帶來多大的改變。
朱炳仁從7歲開始學習制銅,經歷過20多歲被人稱之為師傅的日子,也經歷過40多歲無人購買銅器,他只能一家一家上門推銷的生活。
他曾羨慕過那些光鮮亮麗的人,哪怕是不用上班,也能悠閑地過完一生。
他不是沒有這個實力,而是“于心不忍”……
他不想自己祖輩的手藝,從他這里就徹底斷了。
哪怕是孩子們都不愿意學習制銅,他也堅持制造銅藝把銅器發揚光大!
1995年,早就可以退休的朱炳仁,接到普陀寺一位老法師的邀約,去制作一面銅畫。
作品完成后,老法師忍不住嘆息,這樣好的手藝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短短4年后,靈隱寺便邀請他去做靈隱銅殿,這項工程要花費一年多的時間。
殿堂高達12.6米,每一個地方都是他親自雕刻,其中的紋路和圖案,更是他不分晝夜查詢佛教古籍后,和靈隱寺師傅們一起定下來的。
靈隱銅殿的建成,開啟中國銅雕的新時代,朱炳仁也正式被國家知曉。
他一步步讓他申請成為市非遺傳承人,省級非遺傳承人,最終成功晉升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得到名利的朱炳仁,并未停下自己的腳步,他又在高齡修建起一座,屬于中國新時代的“青銅大宅”。
81歲成為“當代銅建筑之父”
青銅,最早是出現原始社會末期?,經歷過青銅時期、三星堆時期,一步步流傳至今。
隨著工業化的普及,青銅的銷售范圍越來越小,所以朱炳仁成名后,他一心想要打造一座屬于這個時代的青銅大宅。
打定主意后,他便在杭州的河街坊購買下一塊地方,又和兒子朱軍岷一起構思和籌備。
好不容易動工,可銅價卻受到大市場的影響,從一噸3萬元上漲到8萬元。
按照父子兩人的預算,只用存款就可以搞定的一座青銅大宅,最后不得不額外貸款。
深思熟慮之下,朱炳仁決定把老房子給抵押,因為這事兒子和妻子都十分不滿,甚至家族里的人也不同意。
他們認為,這樣一座青銅大宅建造出來,不一定有意義,但若是他們全家人都把錢財投入進去,那以后生活該怎么辦?
一家人難道要每天都去掙錢還債嗎?這不是在留下當代人的瑰寶,而是在把自己的未來都壓進去。
修建青銅大宅,差點讓父子兩人眾叛親離,最終家人們實在是拗不過他,只能抵押房產。
之后的幾年里,他不斷地投入資金,跟周圍的親戚朋友都借錢了!
2007年,耗時多年的青銅大宅終于修建完成,官方第一時間進行宣傳,僅僅一個月時間游客參觀數量高達百萬。
欠下數百萬的債務,他應該收取門票錢才對,但他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青銅,便提出免費參觀,自費維護。
后來官方不忍心,便主動提出交接儀式,作為一個地方性的博物館打理著!
結語:朱炳仁開創的“熔銅現實主義”,更是成為眾多人好奇的流派。
他不僅可以借鑒五彩、琺瑯彩等手法,把這些色彩融入銅器里面,還能雕刻出流光溢彩的玲瓏圖案。
81歲的他,已經成為當代銅建筑之父,但他依舊在擔憂,這門手藝未來無法傳承下去……
朱炳仁的兒子一開始不想從事這一行,但見到父親執著一輩子,才跟著父親一起學習。
現在兩父子一起努力,可他已經81歲高齡,不知道還能堅持幾年時間,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兒子能夠堅持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