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內心澄靜 逐志向青云
文/鐘瑋瑄
指導老師/劉全勝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從古至今,世人都在追逐利益的路上奔波。而也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看春風不喜,對冬雪不嘆;他們心存理想,胸懷大義;他們如點點星火,燎原中華;他們修內心澄靜,逐志向青云。
中華青年,需腳踏實地,不卑不亢穩理想之基石。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做任何事都是日積月累,用歲月和時間堆砌而成的。在這過程中,我們切勿好高騖遠,應腳踏實地。正如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為我國糧食安全以及世界糧食供給都做出了卓越貢獻。“在電腦里種不出水稻,在實驗室也種不出水稻,只有在田里才種得出水稻。”這就是袁隆平的科研信條。在安江農校的日子,他帶領學生做實驗,下農田,每天都在田地里忙碌。不管生病住院,還是刮風下雨,他一直保持著每天下田的習慣。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秉承求真的研究精神,他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雜交水稻難關。正是不馳于空想,不鶩于虛聲,腳踏實地前進,方能在漫長曲折的理想之路行穩致遠。
中華青年,需拋開雜念,固守本心尋澄清之心田。
拋開雜念,固守本心是一種忘我的境界。生活中擁有這種境界,是文化修養與人生經歷凝練的可貴結晶。于當下,一時難改變的是境遇,可變的是自我格局。放眼世界,可變的是自身發展,不變的是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所以蘇軾才能寫出:“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清風明月,乃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是“吾與子之所共適”。縱使他歷經挫折,被一貶再貶,卻依舊能拋開雜念,于嘈雜中辟一方圣地,在清靜心田聽風看雨,倚山賞菊。
中華青年,需以志開路,破釜沉舟拓強國之徑。
曹植曾言:“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毛澤東更是直抒胸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華之崛起,民族之復興,年輕人理應沖鋒在前,擔當時代大任;前輩們也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一輩人自有一輩人的長征,一代接著一代干,十年過去還有下一個十年,百年過去還有下一個百年。我們應秉持勇敢無畏精神,心懷豪情壯志,以自強不息,逐青云之志,于矞矞盛世筑中華輝煌!
正值風華正茂,我們應修內心澄靜,逐志向青云。以龍虎之姿助力民族復興,將螢火之光匯聚中華,磅礴東方,日月同光!
(本文系水緣文學(ID:sywxwk)原創首發,作者:鐘瑋瑄)
作者簡介:鐘瑋瑄,廣東省佛山市嶺南美術實驗中學高三3班學生,語文科代表,嶺雅文學社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