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評論員 程千凡
暮春的北京,日本自民黨干事長、日中友好議員聯盟議長森山裕與中國對外友協會長楊萬明會長會談時,明確提出“日本有許多熊貓迷。對離別感到非常難過,所以希望再向中方租借。”
日本和歌山縣冒險世界的四頭熊貓即將踏上歸途,這個消息像一陣帶著竹葉清香的春風,吹皺了整個東瀛島國的情感湖面。從北海道漁港到沖繩離島,從銀座寫字樓到鄉間小學校,無數雙眼睛追隨著監控鏡頭里香香公主最后咀嚼竹子的側影。那些在熊貓館前排隊三小時只為看三分鐘的黑壓壓人群,那些將熊貓玩偶系在書包上的稚童,那些在推特上用#謝謝熊貓#標簽刷屏的年輕人,都在用最樸素的方式訴說著:某種超越政治的柔軟聯結,正在鋼筋水泥構筑的現代世界里悄然生長。
東京上野動物園的香香與曉曉,此刻或許正在竹林間嬉戲打鬧。它們不知道自己已成為連接兩個民族的特殊紐帶,就像不知道五十多年前蘭蘭與康康初抵日本時,曾讓多少日本家庭徹夜難眠。那些舉著“歡迎熊貓”標語的民眾,那些徹夜排隊領取入場券的老人,那些把熊貓餅干當作結婚喜糖的情侶,都在用最本真的情感,在歷史傷痕與現實利益之間,搭建起一座由善意與期待構筑的彩虹橋。
“人文交流是改善關系的基石”。當年輕議員們詢問訪華行程時,他們或許在尋找比經貿數據更溫暖的對話方式——就像當年鑒真東渡帶去的不僅是佛經,還有蘇州的刺繡技藝與江南的茶道美學。這種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從來不是單方面的施與受,而是兩顆心靈在文化土壤中的相互滋養。
大熊貓的黑白皮毛里,藏著東方哲學最精妙的隱喻。那抹象征陰陽平衡的黑白,恰似中日關系中既有齟齬又有共鳴的復雜圖景。當日本議員們小心翼翼提出續租請求時,他們觸摸到的不僅是毛茸茸的觸感,更是兩個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尋找的精神坐標。就像京都的枯山水需要定期清掃,大阪的心齋橋需要持續維護,國與國的關系也需要這樣充滿溫情的日常照料。
當日本孩童在熊貓館學會第一個中文詞匯“你好”,當中國游客在嵐山竹林吟誦松尾芭蕉的俳句,當兩國學者共同研究大熊貓的生態保護,這些細小的文化顆粒正在悄然改變著彼此認知的底色。
飛機掠過富士山巔的積雪時,機艙里正播放著熊貓香香成長的紀錄片。那些憨態可掬的瞬間,那些飼養員溫柔的撫觸,那些觀眾含淚的笑顏,都在訴說著一個樸素的真理: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交織的今天,比貿易數據更珍貴的,是能讓普通人心頭一熱的溫暖聯結。就像春天總會讓玉蘭綻放,就像溪流終將匯入大海,那些在熊貓絨毛間生長的善意,終將成為化解堅冰的暖陽,照亮兩個民族共同前行的道路。
此刻的北京與東京,雖隔著東海的波濤,卻共享著同一片星空下的熊貓之夢。當未來的某天,新的熊貓幼崽在上野動物園的晨光中蹣跚學步,當和歌山的竹林再次響起沙沙的咀嚼聲,人們終將明白:文明的真諦不在于征服與對抗,而在于理解與包容;國與國的相處之道,不在冰冷的條款與數字,而在這些讓心靈顫動的柔軟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