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真是從上到下的“不靠譜”,幾天前特朗普和美財長貝森特一起對話釋放“友好”態度,表示不愿對華強硬,然而這才過了多久就又變臉了。
4月28日,美國財政部長接受了CNBC的采訪,在采訪中直言威脅道:“我們沒有做的是通過禁運這些商品來升級,如果需要,我們可以這樣做。”
這威脅一出令人輿論炸鍋的同時,貝森特的氣急敗壞也展露無疑,如果美國真的“勝券在握”,又為什么要這么著急的拿升級局勢來威脅中方呢?
貝森特真有底氣還是虛張聲勢?
貝森特這番話,聽起來挺唬人,他直言不諱地說,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是美國對華出口的五倍,這種“失衡”不可持續,125%的關稅已經讓雙方都吃不消。
他還威脅說,美國手里還有一套“升級方案”,禁運都可能擺上桌面,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特朗普政府一貫的“極限施壓”套路:先把話說絕,再看對方怎么反應。
但仔細一琢磨,貝森特的表態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味道,他一邊威脅要禁運,一邊又說美國跟中國還在“持續接觸”。
甚至在4月25日的IMF會議上還跟中國官員低調聊了“金融穩定”,這不就是典型的“打一巴掌給個棗”?
更搞笑的是,他說美國暫停了跟中國的貿易談判,轉而跟其他國家談新協議,印度、日本、韓國都快“談成了”。
可前腳剛說日本韓國要簽協議,后腳又變成印度優先,這前后矛盾的說法,到底是真有進展還是在放煙霧彈?
貝森特還吹噓了一把特朗普的“戰略不確定性”,說特朗普出爾反爾的性格讓其他國家摸不著頭腦,反而給美國在談判桌上爭取了主動權。
這話聽起來像是在給特朗普拍馬屁,但也暴露了美國政策的混亂,試想一個國家靠“說話不算話”來博弈,長期下去誰還敢跟你做生意?這種“優勢”恐怕是自欺欺人。
美國為何急了?國內壓力比想象中大
貝森特這么著急放狠話,背后有他的難言之隱,首先美國國內對高關稅的不滿已經快壓不住了。
現在中美雙方的關稅稅率分別飆到145%和125%,這對美國消費者和企業的沖擊有多大?
數據顯示,低收入家庭承擔了80%的關稅成本,生活成本直線上升,沃爾瑪等零售商警告,貨架空置的風險越來越高,農民們則擔心大豆等農產品出口繼續暴跌。
值得關注的是,汽車零部件價格或將迎來 30% 至 50% 的大幅上漲。這一變動將直接加重普通美國民眾負擔,無論是購置新車,還是車輛維修保養,都意味著要付出更多費用。
更嚴重的是,美國的全球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基地,蘋果、特斯拉的供應鏈都離不開中國。
如果真實施禁運,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會飆升,產品價格也會水漲船高,還有能源領域,中國光伏產品占美國市場的60%,禁運直接會拖累美國的清潔能源轉型。
難怪前白宮經濟顧問科恩直言:“美國人最想念的還是中國產品。”這不禁讓人感慨,美國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更別提美國的債務問題,36萬億美元的國債中有6.5萬億馬上要到期,相當于全世界60億人每人幫美國背了8000元的債。
美國經濟靠全球供養,現在還想通過關稅再“薅一把”,甚至逼中國簽什么“新版廣場協議”來幫他們渡難關,這種算盤打得響,可現實沒那么簡單。
中國的底氣:不怕打,也不怕拖
面對美國的威脅,中國展現出了強大的底氣和定力,4月28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信息量滿滿,幾個部門直接給市場打了“強心針”。
國家發改委已清晰表明,中國糧食儲備處于充裕狀態,即便中斷進口美國飼料糧與油料,憑借國內現有儲備及生產能力,也完全能夠保障國內糧食市場的穩定供應 。
中國能源自給率超 80%,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近 60%,強大的能源自主保障能力與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果,確保即便減少從美國的能源進口,國內能源供應體系依然穩固,能源安全無虞。
這些數據說明,中國在糧食和能源這兩個關鍵領域已經有了“硬核”后盾。
中國外貿企業展現出極強靈活性,中國貿促會調研數據顯示,近半數外貿企業擬縮減對美業務,75.3% 的企業已著手布局開拓新興市場,積極調整策略應對外部變化。
RCEP等區域合作機制也讓中國的供應鏈網絡更具韌性,換句話說中國不僅不怕跟美國“脫鉤”,還在積極布局新市場,拓展新朋友圈。
中國商務部的態度也很明確:“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中國要求美國徹底取消單邊關稅,否則免談。
這種“以斗爭求合作”的策略已經初見成效,比如在稀土管制和反壟斷調查上,中國已經讓美國感受到壓力,可以說中國不僅有能力應對美國的挑釁,還有余力反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