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體重200多斤的胖子,依舊在他的光影里,穿一身藏藍西裝,嚇唬著一代又一代的觀眾。
記者 | 闕 政
1980年4月29日,希區柯克因腎功能衰竭在美國洛杉磯去世,距離他81周歲生日還差4個月。
作為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用經典的蒙太奇、神秘的麥高芬、對罪案的癡迷,讓全世界觀眾為之尖叫。
法國電影新浪潮代表導演特呂弗曾說:希區柯克拍謀殺戲就像拍愛情戲,拍愛情戲則像拍謀殺戲。
輪到我嚇別人了
1899年8月13日,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出生在倫敦郊外的埃塞克斯郡,排行老三。他的父親是個蔬菜批發商,拉著馬車運售卷心菜和胡蘿卜。六七歲時,父親帶著全家搬到倫敦東區的萊姆豪斯,生意也從蔬菜批發擴張到了水產店。
希區柯克喜歡汽車、火車、輪船等交通工具,據說他在8歲前就已經坐遍了倫敦通用公共汽車公司每一條完整的線路。有一次,他因晚歸被父親懲罰,在警察局的牢房里關了一會兒——這導致了他終生對警察的恐懼。
少年時代,希區柯克輾轉于多家教會學校,黑袍耶穌會教士將緊張和恐懼刻到了他的骨子里,也讓他養成了對秩序和精準控制的追求。成為著名的“懸念大師”后,他曾說:“我當了三年耶穌會的學生,那三年他們把我嚇得夠嗆?,F在輪到我嚇別人了?!?/p>
數名傳記作家都將希區柯克形容為“一個極度緊張的男人”,少年時經歷過一戰炮轟,成年后遭遇二戰洗禮,他從戰爭中體驗到深刻的恐慌。成名后,記者發現他的衣柜內有6套同款標志性藏青色西裝、6雙一模一樣的鞋子、10條一模一樣的褲子、15條一模一樣的內褲——對標志性形象的執著,也許給他失序的內心帶去過一些安全感。
希區柯克幾乎是電影工業的同齡人,少年時的希區柯克在電影院里看到的是一些小短片,類似于《火車進站》《水澆園丁》,通常只有三五分鐘。但他已經表現出對電影的濃厚興趣,平時會去書店買行業刊物來讀,比如《放映機》和《電影燈周報》。除了電影院和書店,另一個令他癡迷的地方是倫敦中央刑事法庭——他經常去旁聽法庭審判謀殺犯,還收集了一書房的刑事案件、犯罪小說。
從倫敦議會海洋工程與航海學院畢業后,1914年,15歲的希區柯克在一家生產電線的“亨利電報”公司銷售部門擔任初級技術員,負責測算電線的尺寸和電壓,后來又調到廣告部做公司內刊的版面設計。他一邊敷衍著,一邊報名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藝術系,開始讀夜校。
與電影工業同行
1921年,希區柯克得到了第一份與電影有關的工作——為“名演員拉斯基英國制片人有限公司”(Famous Players-Lasky British Producers Limited)擔任“字幕員”,負責制作默片的字幕卡。希區柯克發現,如果把字幕換了,電影的內涵也會隨之變化。當時的字幕員,略帶有幾分編劇的意味。
縱觀希區柯克的一生,他個人事業的發展,與電影工業的進步息息相關。在那個“蒙太奇”“故事板”“運動攝影”剛剛被發明的電影啟蒙時代,希區柯克表現出對技術更新的濃厚興趣。1927年,他拍攝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房客》(The Lodger),將劇本分解為上百幅圖畫,就運用了故事板技術。而故事,毫無意外地是一樁謀殺案。
同年,有聲電影發明,希區柯克不顧卓別林等電影大師的反對,火速擁抱有聲電影。再后來,電影從黑白過渡到彩色時代,希區柯克又率先與“特藝”合作,嘗試彩色電影的拍攝,在《奪魂索》(Rope)中,他用8000個白熾燈泡、200個霓虹招牌搭成紐約天際線的微縮模型,點亮了影片中公寓的五彩夜晚。
在英國工作了13年后,希區柯克已經制作了24部電影,但他認為當時英國電影界過于閉塞,大洋對岸的好萊塢,擁有最新的設備。當時,他已經和“名演員拉斯基”相識的剪輯師、副導演艾瑪·雷維爾(Alma Reville)結婚,并育有一個女兒,于是攜家帶口搬往美國。
不久,好萊塢黃金時代來臨,希區柯克如魚得水,在這片試驗田里開始了自己的“懸念大師”之路——當時的觀眾都知道,最美的金發女郎,最驚悚的兇殺案,都在希區柯克的電影里。而他也在不斷挑戰驚悚電影的全新可能。
在《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里,他發明了一樣東西叫“麥高芬”——一種在電影里被眾人爭搶、能夠推進情節進展的關鍵物品。
在《救生艇》(Lifeboat)里,他挑戰了狹小空間(只有一艘船)的拍攝技術。在《奪魂索》里,他又創造性地完成了長達10分鐘、耗費895英尺膠片的著名長鏡頭——為了拍攝這個一鏡到底的長鏡頭,他讓道具師在家具底下都裝上滑輪,方便移動:“攝影機運動和演員走位都事先在黑板上演練過……甚至地板也做上記號,標上了編號圓圈,讓每拍10分鐘就會有的25到30次攝影機運動有跡可循。整個公寓的墻自由移動,以保證攝影機能夠隨時跟隨演員穿越窄門,然后鏡頭一轉,又可以展現完整的公寓……”
當然,“希區柯克式驚悚片”最不能或缺的元素,就是謀殺、尸體、撲朔迷離的罪案。他曾說,如果讓他來翻拍《灰姑娘》的話,金色馬車上也會滾落一具尸體。
在合作者看來,希區柯克是個完美主義者,并非一個暴君——在片場,他總是躲在角落,像一個觀察者。如果和演員有不同意見,他也總是輕聲細語,用冷靜、禮貌卻堅定的語調堅持自己的看法——非常非常堅定,幾乎沒有反對意見能駁倒他。
早在拍攝《房客》時,希區柯克就以“人手不夠”為由,客串了一個背對鏡頭的新聞編輯。此后,他在自己導演的電影中的客串出演,也成為影迷津津樂道的“彩蛋”——對希區柯克這樣的緊張大師來說,這種形式變化多端的客串,或許是他安全表達自己表現欲的方式。
1979年3月,美國電影學會授予希區柯克“終身成就獎”。
1980年4月29日,希區柯克逝世。他的遺體被火化,骨灰撒在太平洋。而那個體重200多斤的胖子,依舊在他的光影里,穿一身藏藍西裝,嚇唬著一代又一代的觀眾。
被曝婚內多次出軌、棄麻醉患者不顧,肖飛不服被醫院開除:醫德沒問題!
施南生:電影背后的女人
戳穿一個假的,又來一個假的!
版權說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