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桃花扇》即罷,來自以色列的女律師米歇爾再也按捺不住急步上前,拉住兩位青年昆曲演員,在明代服飾展廳合影留念,第一次來上博東館參觀的她“被歷史、被藝術、被此時此刻的美好深深感動了”。
“在春天,遇見江南”。一場融合音樂、繪畫、文物、傳統文化的藝術行走活動4月29日下午在上海博物館東館舉辦。這是2025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社會大美育課堂”一節特別策劃的示范展示課,和米歇爾一同被邀請的還有包括白玉蘭獎獲得者在內的三十余位在滬外商投資企業代表,他們沉浸在上博的文化氛圍,更加深度地感受上海這座城市時尚與傳統、經濟與人文交融互動的文化魅力。來自英國車企的本和記者笑著說:“聽完這堂課,最迫切的想法就是,我得更加努力地學好中文。”
文化惠民、資源共享,“社會大美育計劃”服務民生
活動以“講演結合”的藝術行走形式,通過10件文物導賞與6場定制的江南曲藝表演,營造多維度沉浸式體驗,讓歷史“活”在當下,讓藝術跨越國界。
在江南造物館,旗袍、香具、服飾等古代文物與評彈、昆曲表演相映成趣,既呈現江南文人雅士的生活意趣,也彰顯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的交融;在繪畫館,董源《夏山圖卷》、錢選《浮玉山居圖卷》等名作,與琴簫合奏、琵琶三弦相和,詮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東方哲思,給予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一把理解中國藝術的鑰匙;在屋頂花園,則以茶會友,以樂傳情,讓江南絲竹的韻律與春日的花香共同編織一段跨越時空的文化記憶。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鐘曉敏,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向義海,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廖燕靈,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上海市外商投資協會會長黃峰出席活動。
鐘曉敏局長表示,“社會大美育計劃”是市委市政府重點打造的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也是上海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的重要舉措。通過發揮上海文博、美術、演藝資源集聚的優勢,將更多專業藝術資源轉化為社會美育資源,讓高品質的公共藝術教育成為廣大市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使美育成為上海城市文明的底色,讓每一個人在上海這座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中向心而生、與美同行。
“社會大美育課堂”是近年來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持續實施的“社會大美育計劃”的重要載體。自2023年起推出這一惠民性質公共藝術教育平臺,統籌協調本市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劇場、非遺場館、文藝院團等專業藝術場館機構“打開圍墻”,面向廣大社會公眾免費或公益開放公共藝術場館和資源,廣泛開展高品質、多元化的公共藝術教育活動。兩年來,全市113家“社會大美育課堂”已累計開展2.6萬場公益性的藝術普及教育活動,200多家專業文化藝術機構和文化藝術類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在全社會火熱“出圈”。
開放融合、營商友好,“社會大美育課堂”創新升級
作為2025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發布了今年143家“社會大美育課堂”,共八大類,包括博物館27家、革命紀念館9家、美術館30家、劇場17家、藝術院團10家、圖書館13家、非遺場館23家、其他文藝類機構14家。每家場館機構都將在年內有主題、成系列地推出不少于30場次面向市民免費或公益開放的高品質公共藝術普及教育活動。
今年“社會大美育課堂”將圍繞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辦好民生實事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以更富創新、更具融合、更加開放的方式,進一步升級構建“全民參與、全域覆蓋、全齡可享”的美育新模式,并積極探索通過城市美育服務在滬企業和人才發展,助力優化城市營商環境的著力點和新成效。
跨界創新,打造“藝術+”的美育新產品
整合專業性資源和專業人員力量,鼓勵將藝術與旅游、科技、教育、傳統文化等領域創新結合,使美育更具時代性和融合性。如上海圖書館聯合各藝術院團打造“美閱萬象”融合藝術的閱讀體驗活動,推出藝術沙龍、有聲閱讀、藝術名品公開課等一系列閱讀形式;國歌展示館開設沉浸式研學、音樂、戲劇思政課堂,打造“為國而歌”思政美育品牌;上海文化廣場簽約知名藝術家、專業院團,推出“大師學院”等系列課程;中華藝術宮持續提升“美術館現場教學課”的同時,開發“藝術護照”,推出AI智慧課堂;上海歌劇院推出了“建筑可閱讀”藝術欣賞項目,通過跨界融合展現藝術之美,探索未來公共藝術教育的新路徑。
開放融入,打造“城市即劇場”的美育新場景
支持專業藝術資源進社區、進商圈、進樓宇、進公共空間,與市民生活、企業營商更充分融合,助推文旅商體展聯動發展,助力城市營商環境優化。如上海交響樂團“全城交響”項目邀請演奏家們走進濱江、公園、街角送上專業演出,從音樂啟蒙到系統教育、從專業交響到大眾普及充分結合;上海大劇院歡迎市民走進劇場幕后對話主創、觀摩彩排、參加工坊;世博會博物館的文化集市、奇妙夜等活動集聚人群流量和消費增量,給市民帶來“處處可審美、時時可美育”的驚喜。
以靈活多樣化的美育形式,滿足不同年齡、背景、興趣的人群需求,兼顧兒童友好、長者服務、特殊關愛以及國際化人群。如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與高校合作招募組建500人的學生觀劇觀展團,將藝術教育與藝術節評選充分結合;筆墨宮坊分類開設面向學生、老齡、女性等人群的特色體驗工坊;浦東非遺體驗館迎接多批來自外省市的文藝傳承人展示和交流;以及上海博物館的殘障人士無障礙導覽、上海大劇院的親子藝術體驗等,都將更精準地滿足分眾化人群的喜好和特點。
推動美育從單向供給到多元參與,讓市民群眾從接收者、欣賞者變為參與者、創造者。如上海博物館“博觀大課堂”培育小小講解員、創意家、研究員,鼓勵青少年自主學習、創作和探索;錢學森圖書館“星空”藝術教育項目招募小講解員+大學生導演,以情景劇演繹錢學森精神;上海中國畫院向市民開放“書畫自習室”,跟著知名畫師寫生創作,讓更多青少年、更多沒有專業背景的“素人”有機會深度參與,共同打造藝術生活方式、構建城市人文風景。
“社會大美育課堂”不僅面向全上海市的市民群眾,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也同樣有機會參與和享有公共美育,如筆墨宮坊“書法第一課”、國際化社區“雙語藝術工作坊”等都吸引了不少外國友人參與,幫助他們更充分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上海文化魅力。
“社會大美育課堂”還將結合每月的文化藝術特點,如世界讀書日、博物館日、非遺日等,提前策劃并在每月底集中發布下個月重點課程和活動,便于市民及時了解信息、積極參與體驗。
文明互鑒、分眾服務,“博觀大講堂”打造美育品牌
上海博物館依托館藏文物與創新策展,從特展到社區、從線下到云端,綜合打造“博觀大課堂”美育品牌。2023年至2024年舉辦活動超1.2萬場,惠及公眾逾40萬人次。創新推出“一個館一座城”社區巡展,將“何以中國”“古埃及文明”等特展以圖文展、輕游戲、AI體驗等形式送入長寧、黃浦等社區,覆蓋超10萬人次。積極拓展線上渠道,部分重點講座同步直播,吸引120萬人次觀看;非遺短視頻《南宋蓮塘乳鴨圖緙絲工藝》單條播放量超50萬次。
此外,上海博物館提供八個不同語種的導覽折頁,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提供便利的參觀和良好的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