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資本局4月29日消息,4月28日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在北京大學承澤論壇作“中國經濟的內在邏輯與新挑戰”的主題演講。
▲林毅夫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供圖
林毅夫提到,中國從改革開放后到1995年,保持了連續16年平均9.7%的高速增長。無論是從1978年算起,還是從1995年算起,中國都是同時期增長最快的國家,也是同時期唯一沒有出現系統性經濟金融危機的國家。這是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
為什么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能持續這么長時間的高速增長?林毅夫認為,發展的前提是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質生產力不斷涌現。這就需要技術層面的創新,以及新的附加值高的產業不斷涌現。
在這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存在重要區別:發達國家由于產業和技術已經處于世界前沿,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只能靠自己發明;而發展中國家則可以利用“后來者優勢”,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方式,實現比發達國家更快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速度。
“未來發展前景如何,主要看我們發展潛力有多大。”林毅夫提到,對中國經濟前景的判斷要基于中國繼續發展的潛力,即中國的“后來者優勢”還有多大。“不是看我們利用這個優勢多少年,也不是看我們現在絕對水平有多高,實際上,應該看我們跟發達國家的差距有多大,這是未來優勢的根源。”
林毅夫指出,這種“后來者優勢”可以用中國人均GDP與美國的差距水平來衡量。按照德國、日本、韓國的歷史經驗,并以2019年中國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來衡量,從2019年到2035年這16年,中國經濟有著年均8%的增長潛力,實際增速有可能保持在5%-6%;從2036年到2049年,中國經濟有著年均6%的增長潛力,實際增速有可能保持在3%-4%。盡管中國當前面臨人口老齡化、中美貿易摩擦等多重挑戰,但憑借人才優勢、國內大市場優勢和產業鏈配套齊全的優勢,中國仍有非常大的可能實現5%的增長。
“老齡化可能會讓勞動力增長速度慢,但是我們知道決定經濟增長的不是勞動力的數量,是有效勞動的數量。勞動力的質量指標決定于教育水平,如果勞動力增長速度慢,但是新進入的勞動力的教育水平比較高,有效勞動可以不下降。”林毅夫舉例,現在的勞動力市場的平均教育水平是10.4年,已退休人群的平均教育水平大概是6年,但現在新進入的勞動力的平均教育水平是14年,意味著有效勞動不會下降。
林毅夫指出,如果上述增長預期能夠實現,到2049年時,中國的人均GDP有望達到美國的一半,經濟體量則有望達到美國的兩倍,美國將無法在科技上“卡中國的脖子”,并且美國的高科技企業也需要中國的市場,美國從雙邊貿易中得到的好處將比中國更大。屆時,中美關系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局面,世界也會進入一個新的穩定格局。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鄧凌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