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紐約時報》刊出臺灣文化界大佬龍應臺的一篇重磅文章《留給臺灣的時間不多了》,這下可真是炸開了鍋!
龍應臺一向以敢說真話著稱,這次更是直接開炮,把賴清德那套"倚美抗中"的把戲批得體無完膚。
要知道,龍應臺可不是一般人。作為知名作家和曾經的臺灣"文化部長",她的這番話立馬在島內掀起軒然大波。
更驚人的是,這位曾經被綠營捧得高高的大咖,這回卻公開打臉賴當局,直指其政策死穴,這讓民進黨上下直接沒了脾氣。
為啥龍應臺突然發這么重的話?賴清德的"靠美抗中"政策到底錯在哪了呢?
龍應臺為何突然發聲?
先說說龍應臺是何許人也。1952年生于臺灣高雄的她,算是臺灣文化界的重量級人物。早年留學美國,拿下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后來擔任臺灣"文化部長"。
她的成名作《野火集》當年在臺灣掀起了巨大思想風暴,被不少人譽為"臺灣的良心"。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人,近年來一直對臺灣政壇保持著冷靜觀察,很少公開發聲。
但這回,她是真的坐不住了。
龍應臺這人有個顯著特點,就是性格剛直,從不隨波逐流,向來敢說敢言。
有意思的是,早些年她也曾與民進黨走得較近,甚至支持過民進黨的某些政策。
但隨著民進黨近年來政策越走越極端,特別是在兩岸關系上越來越對抗,她慢慢看清了這幫人的真面目,對民進黨的失望與日俱增。
這次龍應臺選擇在《紐約時報》這個國際大平臺發聲,絕不是心血來潮。
在看到賴清德當局一門心思搞"倚美抗中",把2300萬臺灣同胞的命運當兒戲,她作為知識分子的良知被深深觸動了。
在《紐約時報》的文章中,龍應臺提到了自己在臺灣南部坐出租車時的一幕:在和一位司機大叔閑聊中,對方突然冒出了一句"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
龍應臺敏銳地觀察到,自特朗普削減美國對烏軍援,今年2月在白宮當眾羞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后,臺灣島內已經出現一種憂慮——美國已背棄烏克蘭,會不會也"拋棄"臺灣?
這個擔憂不只存在于知識精英圈子里,連普通出租車司機都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足見民間疑慮之深。
越來越多的臺灣普通民眾開始對民進黨當局長期宣傳的"美國會保護臺灣"的神話產生懷疑:如果美國連已經深陷戰火的烏克蘭都能說棄就棄,那么臺灣又憑什么認為美國會為了自己與中國大陸開戰?
這種疑問如今在臺灣街頭巷尾悄然蔓延,卻被賴清德當局刻意忽視了。
龍應臺在《紐約時報》的文章中直言道:"賴清德似乎對這些情緒視而不見,他沒有與臺灣島內各方接觸,就我們應該走向何方發起一場緊急的全體討論,而是選擇制造恐懼和對抗,重拾黑暗的冷戰言論。"
3月13日,賴清德還在那兒嚷嚷兩岸"互不隸屬",把大陸定性為"境外敵對勢力"。這不是典型的"嘴炮治國"嗎?
更讓龍應臺憂心的是,賴清德當局不僅置民意于不顧,還在不斷加碼對抗。
他們一方面大肆渲染"大陸威脅論",另一方面又拿高達1800億新臺幣的軍購預算向美國"買保險",這種政策組合拳直接把臺海局勢推向了險境。
龍應臺看到的是一個臺灣領導人正帶著全體臺灣民眾在鋼絲上跳舞,而鋼絲下面是萬丈深淵。
身為文化人和知識分子,龍應臺深知自己的責任不僅是創作,更是在危急時刻為民眾發聲。
在這篇引起廣泛關注的文章中,她不僅分析了當前局勢,更直指賴清德當局的致命誤判,她的發聲,無疑是臺灣知識界良知的覺醒,也給被民進黨意識形態綁架的臺灣社會打開了一扇思考的窗戶。
美國會為臺灣真打仗嗎?烏克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龍應臺直接點出民進黨當局最大的誤判:以為美國會為臺灣而戰。這簡直是做夢!
看看烏克蘭的慘狀就明白了。
美國當初也是拍胸脯保證支持烏克蘭,結果呢?
只提供武器和情報,就是不派兵參戰。
而且烏克蘭離美國那么遠,俄羅斯又不可能打到美國本土,美國尚且不敢直接派兵參戰。臺海離美國本土有多遠?一旦開打,美國本土很可能會面臨我國的戰略打擊。
這個代價,美國人真的愿意付嗎?想都別想!
更要命的是,今年3月初,有個臺灣大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做了個非正式民調,問在看了烏克蘭最新局勢后,是選擇"保衛臺灣"還是"投降"。結果大多數人選了后者!這可把島內那幫整天"武統威脅論"的政客們嚇壞了。
龍應臺一針見血地指出,臺灣根本指望不上美國。
特朗普重返白宮后,認為臺灣在半導體領域與美國存在利益競爭,為此還加征了高關稅!美國人向來"美國優先",憑啥為臺灣冒著被核彈打的風險去跟我國硬剛?真要打起來,第一個跑路的肯定是美國佬!
咱們再看看兩岸軍力對比就更明白了。
解放軍現役兵力200萬,臺軍才多少?15萬出頭。
海軍方面,咱們已經有了兩艘現役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第三艘福建艦也在海試中;陸軍、空軍、火箭軍各項裝備全面升級換代;東風-17這樣的高超音速導彈早就服役了。
臺灣拿什么抵抗?就靠賴清德采購的那些美國淘汰貨?
按軍事專家的說法,就算臺灣把GDP的20%都花在軍購上,也填不平和大陸的軍力鴻溝。這差距是結構性的,不是砸錢就能解決的。
兩岸曾有"黃金時期":和解才是活路
龍應臺的文章不光是批評,也指出了出路。她認為臺灣和平保障自由的唯一途徑是"以某種方式與中國大陸和解"。
回顧歷史,2008年到2016年,兩岸關系就處于"最佳狀態"。
那會兒兩岸在學術、文化和商業等領域合作交流,臺灣經濟穩定繁榮。這不就證明兩岸和解是完全可能的嗎?
說到底,打打殺殺對誰有好處?不就是美國人坐山觀虎斗、漁翁得利嗎?想想看,臺灣每年從大陸賺多少錢?兩岸年貿易額3200多億美元,臺灣從中賺了將近800億美元的順差。
臺商在大陸投資多少?上百萬臺灣人在大陸工作生活。一旦兩岸鬧翻,這些都得泡湯。
可惜的是,自從2016年民進黨重新上臺執政,這扇"和平之窗"就被關上了。
龍應臺痛心地指出,民進黨當局又回到了渲染對抗、制造恐懼的老路上來。更糟的是,在臺灣島內,現在誰要是提出與大陸和平相處的建議,立馬就會被扣上"投降派"甚至"賣臺"的帽子。
這不是典型的綠色恐怖嗎?
龍應臺還指責賴清德將島內緊張氣氛渲染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甚至讓人想起了過去的"戒嚴"時期。為啥?因為賴清德就是想通過制造緊張來控制臺灣民眾,鞏固自己的權力。
臺灣真的沒多少時間了!
龍應臺在文章結尾警告:"臺灣時日無多"。特別是在烏克蘭局勢急轉直下后,特朗普很可能會"拋棄"臺灣這顆棋子。
她提醒說,臺灣妄圖依賴美國,同時排斥和對抗中國大陸,"絕對不再是一條可行的前進道路"。
這話說得可真夠直接的!
就在龍應臺文章發表當天(4月1日),東部戰區就組織了一次大規模軍演,出動了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圍著臺島轉了一圈。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也明確表示,這是對"臺獨"分裂勢力的嚴重警告和有力遏制,是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當必要行動。
想想看,2008年到2016年那會兒,兩岸關系多好啊!那會兒解放軍圍著臺灣演習了嗎?臺商去大陸投資有阻礙嗎?臺灣水果銷大陸有問題嗎?都沒有!
可現在呢?自從蔡英文、賴清德這幫人上臺后,三天兩頭就是"倚外謀獨"、"以武拒統",搞得兩岸關系一天比一天緊張。
2023年美國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后,解放軍直接發起了"環臺軍演",把臺海攪得天翻地覆。
賴清德上臺后更是變本加厲,一會兒去美國"過境",一會兒又扯"獨立主權"的大旗,還把大陸視為"敵對勢力"。你說這不是往火山口上跳嗎?
其實就連美國自己都知道,一旦兩岸開打,他們根本救不了臺灣。
2024年美國印太司令部的一次戰爭推演顯示,如果發生臺海沖突,美軍要在短時間內向西太平洋投送足夠兵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已經相當強大,美軍的航母戰斗群很難靠近臺海。
更要命的是,美國國內對出兵保臺的支持率也不高。
根據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2024年的民調顯示,只有37%的美國人支持為保衛臺灣派兵,而60%的人反對。說白了,美國佬不愿意為了臺灣讓自己的孩子去送死!
賴清德的三大致命誤判:被美國牽著鼻子走的"小白兔"
說到底,賴清德和民進黨的"倚美抗中"路線犯了三個致命錯誤:
誤判一:以為美國會為臺灣出頭
這是最大的笑話。美國人從來都是利益至上,他們憑啥為臺灣冒險跟我國硬碰硬?就像龍應臺所言,美國"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當年美國是怎么對待越南、阿富汗的?最后不都是撒腿就跑,把"盟友"扔在戰場上自生自滅?臺灣憑啥覺得自己會是例外?
誤判二:妄想軍購能擋住統一大勢
賴清德上臺后把軍購預算提高到史無前例的1800億新臺幣(約合400多億人民幣),號稱要打造一支"足以讓解放軍望而卻步"的武裝力量。這簡直是白日做夢!
就算美國真賣給臺灣最先進的武器(事實上根本不可能),臺灣也抵擋不住統一的歷史潮流。軍事專家早就算過這筆賬:以臺灣的經濟體量和人口規模,根本不可能支撐起與大陸抗衡的軍事力量。
誤判三:看不清美國的真實戰略意圖
"美國需要臺灣作為牽制中國的一顆棋子,最理想的情況是臺海永遠處于'不統不獨不戰'的狀態。"這樣美國才能持續利用臺灣來牽制中國發展。
看看美國這些年的操作就明白了:一方面賣武器給臺灣,另一方面又強調"不支持臺獨"。這不就是典型的騎墻嗎?更諷刺的是,美國對臺軍售簡直就是明搶!臺灣花80億美元買的F-16V戰機,單價比賣給其他國家高出30%。關鍵是,這些武器連美軍自己都不怎么用了,直接當二手貨賣給臺灣。
結語
龍應臺這篇文章,可以說是給臺灣當局當頭一棒。作為臺灣知識界的代表人物,她看得比那些整天閉著眼睛"倚美謀獨"的政客們要清楚得多:臺灣的出路在于與大陸和解,而不是一條道走到黑地對抗。
其實道理很簡單: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任何人都改變不了的歷史事實和國際共識。美國再怎么支持臺灣,也不會改變自己的"一中政策"。為啥?因為連美國人自己都知道,玩過頭是要付出代價的。
賴清德現在面臨一個嚴峻選擇:是繼續當美國的棋子,把臺灣帶向深淵;還是回歸理性,尋求兩岸和平之道?時間窗口正在關閉,留給臺灣的選擇不多了。
"臺灣妄圖依賴美國,同時排斥和對抗中國大陸,絕對不再是一條可行的前進道路。"
龍應臺的這句話,但愿臺灣當局能聽進去。不然,等真到了箭在弦上的那一天,后悔可就來不及了。
參考資料:
- 《紐約時報》2025年4月1日,龍應臺評論文章《留給臺灣的時間不多了》(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
- 中國外交部2025年4月1日例行記者會,發言人郭嘉昆關于東部戰區軍演的表態
- 東部戰區2025年4月1日關于臺海周邊聯合軍演的新聞通報
- 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2024年關于美國民眾對臺海沖突態度的民調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