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美國財長貝森特,在接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訪問時,直言不諱且態度強硬地表示:“我認為應由中國主動降溫,邁出第一步,因為他們對美出口額是我們對華出口額的五倍,因此這125%的關稅是不可持續的。”
這話剛落,他又拋出更具威脅性的言辭:“我們兜里還有一套升級對抗的方案,但我們非常希望不用拿出來,若局勢惡化,升級選項可能包括實施禁運。”
貝森特此番強硬發言,無疑讓本就復雜的中美貿易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若中方不主動讓步,美國將升級局勢,可能對華實施禁運。
中國是如何反制的?
關稅飆升與貿易失衡
近年來,中美貿易交鋒不斷,關稅稅率如坐過山車般一路飆升。經過多輪激烈的貿易博弈,雙方關稅稅率,分別達到了令人咋舌的145%和125%。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采訪中反復強調,中國對美出口額與美國對華出口額之間五倍的差距,將其視為“不可持續的失衡”,并試圖以此為理由,要求中國主動做出讓步。
數據背后的真相卻并非如此簡單,相關數據顯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70%,源于跨國公司在華產業鏈布局。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國公司基于成本、市場等多方面因素考量,紛紛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利用中國完善的工業體系、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進行生產加工,然后將產品出口到美國,這才導致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數字的攀升。
真正的結構性矛盾并非表面上出口額的巨大差異,而是全球產業鏈分工,以及美國自身經濟結構等深層次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美國卻試圖將責任完全推給中國,顯然是不合理且缺乏依據的。
在4月28日,貝森特還透露了一個重磅消息:美國已將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暫時擱置,轉而馬不停蹄地與15至18個國家推進新貿易協議,并表示有望首先與印度達成協議。
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并非特朗普政府的首次使用。早在之前的對華政策中,就多次出現類似情況。比如特朗普剛上臺時,一邊對中國揮舞關稅大棒,加征高額關稅,一邊又時不時釋放出希望談判的信號,試圖在貿易談判中獲取絕對優勢。
美國采取這一策略,其意圖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通過與其他國家推進新貿易協議,試圖在國際經濟舞臺上重新布局,對中國形成經濟上的包圍圈,以此增加在與中國貿易談判中的籌碼。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向國內民眾展示其積極推動貿易發展的形象,安撫國內因貿易摩擦而受損的利益集團。
美國的“雙刃劍”
美國若真的對華實施禁運,那無疑是在全球經濟的棋盤上,下了一步足以引發“地震”的險棋,全球產業鏈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斷鏈”危機。
在當今全球化高度發展的時代,各國經濟相互依存、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張緊密交織的產業鏈大網,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是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基地,眾多國際知名品牌的電子產品生產,都高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
以蘋果公司為例,其大部分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都在中國組裝,中國擁有完善的電子產業配套體系,從零部件生產到產品組裝,每一個環節都有著成熟的技術和高效的生產能力。
若美國對華實施禁運,蘋果公司不僅將失去中國這個高效且成本相對較低的生產基地,還會面臨零部件供應短缺的難題。屆時,蘋果產品的生產成本將大幅攀升,生產進度也會嚴重受阻,進而影響到全球市場的產品供應。
美國對華禁運的威脅,在美國國內也引發了強烈的反對聲浪,可謂是“后院起火”。從各行業的實際情況來看,禁運帶來的負面影響正逐漸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一旦禁運實施,美國汽車制造商,將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成本從其他地區尋找替代零部件,這不僅會導致汽車生產企業成本大幅增加,利潤空間被壓縮,還會導致部分汽車企業減產、裁員,對美國的就業市場造成沖擊。
沃爾瑪等大型零售商紛紛發出警告,稱禁運將加劇貨架空置風險。長期以來,中國商品以豐富的種類、實惠的價格深受美國消費者喜愛,美國的零售市場大量采購中國商品,以滿足消費者的日常需求。
一旦禁運,零售商們將難以從中國采購到物美價廉的商品,而尋找新的供應商不僅需要時間和成本,還可能無法保證商品的質量和供應的穩定性,這將導致貨架上商品種類減少,價格上漲,最終損害美國消費者的利益。
中國的底氣與應對
面對美國財長的禁運威脅,中國展現出了十足的底氣,在經濟層面更是無懼與美國打持久戰。從糧食供應來看,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中國是否進口美國飼料糧和油料,不會影響我國糧食供應。
中國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國內糧食產量持續增長,2024年首次突破7億噸大關,庫存處于歷史較高水平,糧食儲備資源充足。
以大豆為例,2024年中國進口大豆1.05億噸,自美國進口2214萬噸,占比21.1%,而自巴西進口7465萬噸,占比71.1%,進口來源以巴西大豆為主。
從國際供應看,市場預計2025年全球大豆產量超過4億噸,其中巴西大豆產量將達1.69億噸,出口1.06億噸,新季巴西大豆已經陸續上市,3月至10月是集中出口期,有能力滿足中國市場需求。
中國在外交與策略層面,始終秉持著“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的堅定立場。
這一立場鮮明地展現了,中國維護國家利益的決心,和對和平解決問題的誠意。當美國揮舞關稅大棒、實施貿易霸凌時,中國沒有退縮,而是果斷采取反制措施,堅決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
美國財長貝森特的“禁運威脅”,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心理戰”,背后或許隱藏著美國試圖重啟談判的意圖。
對華實施禁運將給自身經濟帶來難以承受的巨大損失,這是美國國內各方都不愿看到的結果。
因此,通過發出這種極端的威脅,美國或許是想以此向中國施壓,迫使中國在貿易談判中做出更多讓步,從而為美國爭取到更有利的談判地位。
但美國的這一如意算盤可能要落空,因為時間并不站在美國這一邊。
前官員科恩預測,5月底關稅痛苦效應將全面爆發。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將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
物價持續上漲,企業經營困難加劇,這將進一步激化美國國內的社會經濟矛盾。屆時,美國政府將面臨來自國內各界的更大壓力,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對華貿易政策。
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美國在中美貿易博弈格局中逐漸處于劣勢,因為中國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無懼美國的威脅和挑戰,并且在應對貿易摩擦的過程中,中國的經濟韌性和應對策略的有效性已經得到了充分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