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假期,各大博物館都能看到研學團隊的身影。可在今年五一假期前夕,不少博物館、教培機構發布的研學招募公告,都在“走出博物館”。特別是各種科學類的研學活動,都是把孩子們帶到更“野”的環境中,火箭總裝場地、汽車工廠、地質采集剖面……這是為何?現代快報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獲得的答案基本一致——現下孩子和家長的期待值越來越高,研學產品需求不斷更新,研學市場正在不斷升級優化。
走進劇場與藝術“靈魂共振”
多元場景情緒價值拉滿
在管風琴的悠揚旋律中,專題曲目《我和我的祖國》如同天籟之音,引領學生們遨游于音樂的無垠宇宙……近日,在江蘇省文投集團全資子公司大運文旅公司的精心策劃下,江蘇大劇院作為研學旅游的獨特場景,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結合,為江蘇淮安赴寧開展研學活動的學生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藝術體驗。
當孩子們踏入江蘇大劇院,就被其宏偉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深深吸引。激情的樂曲點燃心中的愛國情懷,那一刻,身與心與音樂“靈魂共振”。大運文旅公司研學負責人潘女士表示,這種將藝術教育與研學旅游相結合的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學子們的學習體驗,促進了研學旅游與學校課程的有機融合。
為了與市場上其他研學機構差異化發展,在研學資源布局上,大運文旅將公益項目與研學業務結合,同時積極打造多元化業務板塊。潘女士介紹,研學走出博物館,走進高校,為青少年搭建與高等學府深度交流的橋梁;走進科技名企,有助于讓學生接觸全球前沿商業理念與科技創新成果;走進人文藝術點位,則可以豐富學生文化內涵,提升綜合素質。
“這些多樣化的研學場景,能夠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多層次、深度體驗式的學習機會,打破傳統博物館研學的單一模式,更全面地滿足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推動研學業務向高質量、多元化方向發展。”潘女士說。
如今,航天、智能制造、AI都是熱門的研學題材。南京科技館與南大千智團隊合作招募的研學團,近期也推出了相關課程。南大千智市場助理孫女士介紹,今年“五一”航天科技的研學課程特別火,假期課程基本滿員。“我們帶著孩子們到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工程研究院,學習相關的知識,能看到航天器的組裝過程,還能在全真飛行模擬器體驗駕駛飛機。”
如今越來越多的研學項目走出博物館,是市場篩選的結果。孫女士分析,博物館能給孩子一個相對全面和直觀的認知,但孩子更深層的好奇心,要在更“接地氣”的場景中才能得到滿足。她介紹,他們團隊從最開始的逛博物館、逛高校,到如今帶孩子們去研究院、工廠,課程設計的互動體驗不斷升級。
“參加研學的主流群體是小學生,孩子在這個階段好奇心很強,會在各種場景的探索中,慢慢找到自己的興趣。家長愿意花這份錢,一方面是沖著滿足孩子興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
別再反復逛同一個博物館
研學可以更“野”一點
“不是博物館的吸引力下降了,而是我們的研學課程不能只局限在博物館里,得帶著孩子們走出去。”南京博古萬卷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蔣先生介紹,五一假期他們設計了一短一長兩種研學方案。短線是帶著孩子們到南京湯山的礦坑公園,現場清修化石,只要1天時間。長線則是5天,帶著研學家庭在南京集合,跑鎮江句容、安徽巢湖等地,既要逛逛博物館也要帶著前往地質剖面,親手敲開頁巖,打開“化石盲盒”。
他認為,博物館是建立孩子對地質學、古生物學系統認知的重要渠道,但博物館的常設展覽是基本固定的,不同的研學團隊逛同一個博物館,能提供的講解也不會有太大差別。而帶有體驗性質的化石采集活動,則可以做出特色,體現出研學課程開發團隊的能力。同時,野采能讓孩子們加深對科學的興趣和感性認知。
貴州關嶺、云南羅平、山東臨沂、浙江建德……近兩年,蔣先生帶著研學團跑了不少國內知名的化石產地,“山間尋寶”是研學家庭最期待的環節,每到這時孩子和家長都很起勁,而這種課程設計對復購率很有幫助。
研學活動怎么留住老客戶?這一直是行業的難題,“野外采集”提供了新思路。“野外采集”具有“開盲盒”的不確定性,通過不斷開發新的路線,每條路線都有不同的知識重點和特色的古生物化石,這就能讓老客戶保持探索未知的興趣。
此外,研學活動穿插的各種休閑項目,也可以設計出知識點。“我們在寒假里組織過的長線研學活動中,有個點位是帶著孩子逛南京湯山的博物館,白天在博物館了解火山的構造,晚上泡溫泉加深與火山相關的知識點,反饋很好。”從業者們認為,互動體驗是研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環,怎么讓孩子從淺層的興趣變成深層的求知欲,是研學機構需要通過課程設計達成的目標。
研學市場競爭激烈
但未來仍有增長空間
“這一代孩子知識攝入的方式跟以前不一樣,是多維立體的。博物館是啟發孩子科學興趣的起點,但孩子有了興趣后,真正想看到的,必然是繽紛鮮活的世界。”南京末末爸爸親子俱樂部主理人、盱眙風之谷營地主理人劉先生認為,研學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層次,開發不同的課程,“走出博物館”是研學市場細分的表現。
他舉例,幼兒園低齡兒童在研學中側重感知,讓孩子看博物館會顯得相對枯燥。“我帶著低齡的孩子去江蘇省農科院,參觀甜葉菊的種植苗圃,孩子可以現場摘一片葉子,品嘗出甜味。這時再跟孩子講解甜葉菊的作用、蔗糖和代糖的區別,孩子們就有了興趣。”低齡孩子要通過五感來感知世界,年紀大一些的孩子對世界的認知豐富了,就可以加入物理化學、歷史人文等更豐富的知識點,但仍然要重視互動體驗的作用。
劉先生以天文類研學為例,“如果是只逛博物館,那在南京幾乎沒有太多選擇,只能去紫金山天文臺。但我們從博物館走出去,能帶著孩子探索更豐富多彩的世界。”他與南京天文愛好者協會合作,開發了九峰山天文臺夜間觀星的活動,孩子們通過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木星、火星、土星,還能看到月亮環形山的紋理,這是在博物館難以獲得的體驗,讓孩子對天文的興趣大大提升。很多孩子回家后,會專門從網上找天文科普視頻看,產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
如今,俱樂部在江蘇盱眙鐵山寺開發了一片營地,作為觀星研學的基地。對于研學市場的未來,該主理人持樂觀態度。劉先生認為,雖然市場競爭激烈,但高質量的研學產品仍然是稀缺資源。親子研學正在成為大趨勢,研學不再是“把孩子往研學機構一丟了事”,家長越來越認識到“高質量陪伴”的重要性,這讓研學團從“一群孩子”,變成了“家長+孩子”的模式,也讓研學市場規模和客單價有了更大的增長空間。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是鐘寅 宋經緯
(受訪對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