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粵西醫院/信宜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中山六院粵西醫院”)通過了廣東省腫瘤性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評審,成為首批廣東省“千縣工程”縣域腫瘤防治中心建設示范單位。這一成果是廣東省信宜市落實國家分級診療政策、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縮影,也為縣域腫瘤防治體系建設提供了實踐樣本。
聚焦合作協同與資源下沉
近年來,國家明確要求推動癌癥防治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廣東省“千縣工程”進一步提出建設縣域腫瘤防治示范中心的要求。信宜市委、市政府將腫瘤防治中心建設納入“百千萬工程”民生項目,投入1.4億元建成腫瘤防治中心大樓,并于202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該中心總建筑面積為4791平方米,配備放療、核醫學診療等設施,填補了粵西地區縣域腫瘤放射治療的空白。
提升縣域診療能力是減少患者跨區域就醫、實現大病不出縣的關鍵。為此,中山六院粵西醫院與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建立緊密型醫聯體,形成“省級專家駐點+柔性技術支援”的合作模式。中山六院累計派駐17名常駐專家,提供400余人次的技術支持,致力于提升中山六院粵西醫院的管理水平和學科能力。中山六院粵西醫院常務副院長陳實表示:“通過醫聯體協作,我們實現了腫瘤診療技術、服務流程與省級醫院的同質化。”
目前,中山六院粵西醫院還構建了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網絡,選派19名骨干醫生下沉至鄉鎮衛生院掛職副院長,推動腫瘤早篩和健康管理向基層延伸,初步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不出縣”的分級診療格局。
聚焦能力建設與技術創新
提升縣域腫瘤診療能力,應以硬件升級和人才引育為支撐。中山六院粵西醫院腫瘤防治中心配備瓦里安直線加速器(VitalBeam)、西門子PET/CT(Biograph Vision)、大孔徑定位CT等設備,可開展精確診斷、精準放療等技術。據介紹,自2024年12月19日開展首次放射治療以來,中心已為102名腫瘤患者提供服務,患者無須輾轉至省會城市即可獲得規范放射治療。
在人才建設方面,醫院通過“學科帶頭人引進+本土骨干培養”模式,建強團隊。省級專家擔任腫瘤科學科帶頭人,并成立名醫工作室。同時,醫院通過傳幫帶模式,幫助基層醫生掌握新技術與診療模式。2024年,醫院在第三屆全國胃癌中青年MDT菁英挑戰賽中獲季軍,并成功為91歲高齡且合并多種基礎疾病的結腸癌患者實施微創根治術,多學科協作的優勢得以體現。
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中山六院粵西醫院惡性腫瘤手術量增長85%,肺癌、乳腺癌等病種收治量年均增幅超20%,患者留治率提升至80%以上。“診療能力的提升,直接降低了患者外轉比例。”中山六院粵西醫院副院長劉小蓮介紹。
聚焦全周期管理與科研轉化
腫瘤防治需貫穿“防、篩、診、治、管”全周期。2023年5月,信宜市在廣東省縣域內率先啟動結直腸癌篩查項目,依托中山六院技術支撐,構建“風險篩查—精準干預”體系。截至2024年底,項目覆蓋人群腸鏡依從性達73.26%,陽性檢出率為76.19%,其中癌前病變占比36.5%。中山六院粵西醫院通過人工智能(AI)輔助決策和大數據分析,逐步破解高危人群識別難題。此外,醫院近年來組織數十場義診和健康宣教活動,發布百余篇科普文章,居民防癌意識顯著提高。
以治療環節為例,醫院建立胃癌、結直腸癌等單病種MDT團隊,推行個性化治療方案,并依托“i信醫”健康管理平臺實現患者隨訪全流程數字化。2024年,醫院獲批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質,啟動首個Ⅲ期臨床試驗項目,并參與全國多中心研究。自主研發的“數字孿生醫共體中心藥房路徑研究”獲立項,為基層合理用藥提供技術支持。
未來,醫院計劃通過5G急救系統、基層AI輔助診斷工具等,進一步完善醫院、社區、家庭三級防治網絡。“我們的目標是以科研創新驅動服務升級,讓縣域腫瘤防治更智慧、更規范。”劉小蓮表示。
中山六院粵西醫院通過政策協同、能力提升和模式創新,初步構建了縣域腫瘤防治體系的全鏈條閉環。“防、篩、診、治、管”一體化機制的深化,將助力實現讓更多縣域患者“大病不出縣”的愿景。
文:張漠
編輯:楊金偉
審核:孫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