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召開。
那時,毛主席已經步入晚年,一些會議很少參加。九大的內容事關全國,毛主席不可能缺席,他親自查看參會人員名單,確保不落下一人。
這么大的會議,按道理不會有人缺席,可在毛主席查看時,缺少了一位重要人士,在確定對方不在會議名單后,轉頭對周總理說:
“他不來,會不開!”
身邊的工作人員一時愣住了,不知道主席指的到底是哪一位。
周總理趕緊說道:“主席,您是說徐海東將軍嗎?”
毛主席點了點頭,眼神中透露出難掩的關切與不滿。
鐵血戰將徐海東
徐海東的革命生涯堪稱一部鐵與血的傳奇史詩。1900年出生于湖北黃陂一個貧苦窯工家庭的他,自幼便飽嘗人間疾苦。
2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
27歲參與領導了著名的黃麻起義,在鄂豫皖根據地與國民黨軍隊展開殊死搏斗。
1932年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后,徐海東臨危受命重組紅25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率領這支僅3000余人的部隊轉戰鄂豫陜三省,先后粉碎國民黨軍三次大規模"圍剿"。
隨后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名義開始長征,這支平均年齡不足18歲的"童子軍"創造了長征史上的奇跡:
在歷時10個月、轉戰近萬里的征途中,不僅保存了有生力量,還成功建立了鄂豫陜革命根據地,部隊人數不減反增。
在長征過程中,他曾主動將紅軍軍長職務讓給下屬程子華。這個決定并非出于權力的放棄,而是出于對革命事業的高度自覺。
他知道,自己并非無可替代,革命事業的延續才是最重要的。這一精神在整個紅軍中成為了激勵許多人前行的力量,也成就了他在同僚心中的崇高地位。
毛主席曾在多個場合公開表達過對徐海東的高度評價,稱他為革命事業的堅定支持者與英勇戰士。
蔣介石在面對徐海東的部隊時,也不得不心生敬畏,甚至曾表示:“他是個不容小覷的人物。”
抗日戰爭爆發后,徐海東再次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皖東周家崗的戰斗中,他帶領部隊與日軍展開了三晝夜的生死較量,雖然戰斗艱苦,但最終他們擊退了日軍,取得了勝利。
在出任八路軍第115師344旅旅長時,徐海東參加了平型關戰役,負責側翼阻擊任務,其控制的蔡家峪至東河南鎮一線,有效切斷了日軍第21聯隊的增援路線,為115師主力殲滅日軍輜重隊創造了戰機。
溫塘戰斗期間,徐海東指揮344旅殲滅日軍精銳第14師團一部,此戰被朱德評價為"平原游擊戰的典范"。
1941年,長期的戰斗導致了他的身體健康急劇惡化,被診斷為肺結核。在毛主席的關懷下,徐海東被指示靜養,暫時退居幕后。
在評定軍銜時,徐海東被授予了大將軍銜,名列全軍第二,僅次于粟裕。
這一舉措不僅是對他過去功勛的認可,更是對他無數個日日夜夜為革命付出的深深敬意。
面對這個特殊的榮耀,徐海東覺得受之有愧,聯系到周恩來總理,想要降低軍銜,得到的答復是:
“你為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授予你大將軍銜,不是過高,也不算過低,正合適。”
值得注意的是,徐海東雖因健康原因缺席解放戰爭,但1947年中央軍委仍將其列入軍事委員會委員名單,1954年首任國防委員會委員中亦有其名,這表明其軍事影響力已超越實際指揮范疇,成為革命武裝力量歷史敘事的重要符號。
九大會前的緊急變動
1969年,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九大)在北京召開,作為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毛主席對此次會議的召開賦予了非同尋常的意義。
在這次大會上,許多黨內重要的議題將被討論,并且一些重大的人事安排也將成為大會的焦點。
在一切準備就緒時,毛主席審閱參會人員名單時卻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徐海東將軍的名字沒有出現在大會的名單中。這一發現讓毛主席不禁停下了手中的工作,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怎么沒有出現在名單上?”
毛主席的聲音中透出一種難掩的慍色。這不僅是對一個革命老將未能受到應有重視的憤慨,更是對那個曾在戰場上與他并肩作戰的同志的不解。
轉頭對周總理說:“他不來,這個會就先不要開了!”
周總理第一時間反應過來,趕緊讓人去詢問徐海東的具體情況。
毛主席召見了軍委辦事組組長黃永勝,要求他親自去探望徐海東,了解其身體情況,并邀請他參加即將召開的九大。
徐海東的身體,從前線退下來后,一天不如一天,新中國成立后,盡管有專業的醫生幫他調理身體,但年輕時積累下的傷痛越發嚴重。
黃永勝來到徐海東的休養地后,看到老將軍瘦弱的身體,立馬明白:不是有關部門忘了,或者故意不找他,而是擔心他的身體能不能吃得消。
聽說毛主席特別點名邀請自己出席九大時,徐海東眼中閃爍著淚光,他表示:“即使身體不適,爬著也要去!主席既然點名,我一定不缺席!”
這不僅是一位革命老將的忠誠,更是一位革命戰士對毛主席無條件的服從與敬仰。
黃永勝回到北京后,向毛主席詳細匯報了徐海東的情況,并表達了徐海東堅定的態度,表示他一定會參加會議。毛主席聽后,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徐海東能夠堅持參加九大會,是對革命事業和黨的一種最深刻的回應。
毛主席下達最高指示:等徐海東到達現場后,會議正式開始,工作人員要為他提供一切便捷設施,確保他能順利到達參會地點。
每一位曾經為革命事業獻身的老戰士,都有著無法替代的價值。在毛主席心中,徐海東等老戰友的出席,不僅是會議的程序問題,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是黨和軍隊歷史的延續。
到達現場
1969年4月1日,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如期而至。
隨著代表們的陸續入場,一切都顯得莊重而嚴肅。
作為中共黨內的重要事件,九大的召開不僅關乎黨的未來,也關乎國家的發展方向。每一位黨員,每一位代表,都深知此次大會的重要性。
時針走到了九大開幕的時刻,代表們都已到齊,毛主席已經站在講臺前準備開幕講話。
毛主席環顧四周,并沒有看到那位熟悉的身影,心中不由得感到一絲焦慮。
他低頭與周總理簡短交談后,便高聲問道:“徐海東同志來了沒有?”
九大不僅是一次普通的會議,更是一段歷史的凝聚,是革命英雄的見證。徐海東,正是這段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代表們紛紛低頭,竊竊私語,毛主席目光如炬,掃視著整個會場。就在現場進入冰點時,徐海東的身影從大門口出現。
盡管他步履蹣跚,面色蒼白,但他的眼神依然堅定而有力。他的出現仿佛是這場大會的一束光,將沉靜的氣氛瞬間點亮。
毛主席看到了他,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徐海東站立在那里,臉上帶著微笑,但眼中卻閃爍著淚花。他不敢打擾毛主席的講話,而是默默地站在一側,等待著毛主席的指引。
毛主席見狀,輕輕擺了擺手,示意他坐下。
周總理看到老將軍已經按座位坐好后,迅速走過去,輕聲告知工作人員:“給徐海東老將軍換個座位,坐到前排。”
在他經過主席臺時,毛主席那滿意的目光無聲地傳遞著深深的關懷與肯定。
徐海東的到場,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到達,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老一輩革命家的無私奉獻和堅持,中國革命才得以成功,才得以走到今天。
毛主席的那一句“如果徐海東不來,我們就不開始會議”,正是這種精神最真實的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