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剛
今年初春,偶然在微信上與劉大姐取得聯系,受邀到她家里做客。
劉大姐大名劉志軍,好多齊魯晚報人可能不熟悉這個名字,但一說“熱線劉大姐”,那沒有不知道的。
我們曾是老同事,雖不在一個部門,但在同一層樓辦公。
1998年8月1日,劉大姐正式到齊魯晚報熱線部,開始接讀者來電,到2008年7月31日正式離開,一天不多一天不少,正好滿滿十年。
自劉大姐離開齊魯晚報,一算年頭,竟然十幾年沒見過面了,這一見面倍感親切。
劉大姐邀請我看她給小孫女記的日記。
2008年,孫女半歲以后,劉大姐開始記日記,從此以后就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還給孫女制作了七本成長紀念冊,第八本也已經記錄了30多頁。
劉大姐打開柜子,給我展示這些年記錄的99本日記。
日記本按時間順序,整整齊齊地碼在柜子里,最早的一本是2008年7月——11月7日,記錄的是小孫女的日常生活。封面上還標記著“吃、喝、玩、睡、大便。隨機”
翻開里面,這樣寫著:
“8.7夜里,11.30醒,哼嘰,沒哭,12點睡著,不沉,夜里兩點睡沉。”
“8.8早晨4點20醒,似睡非睡,轉身多。”
日記里的這些文字充滿了畫面感,真像一個錄像機,記錄下了小孫女的點點滴滴。
這些細致入微的觀察與記錄,現在成了小孫女成長過程的最真實再現。
字里行間,柴米油鹽。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
翻看著一本本日記,生活的場景仿佛又被拉回到眼前,時間就停留在日記本里了。
小孫女慢慢長大,走的啥路、吃的啥飯,一一記錄下來了。
仿佛在不同的日子里,展現出一個個生活瞬間:穿行于超市、家庭、學校之間。
一本本日記按時間線向前推進,成為她每天忙忙碌碌的生命軌道。
一頁頁翻開這日記本,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細細瑣瑣的日常生活,但流露出的卻是劉大姐的一種信念,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執著向往。
劉大姐不光有記日記的習慣,還細心地保留各類資料。
劉大姐從堆得滿滿當當的書架上拿出一本2008年的熱線記錄本,這是她離開報社時特意保留的。
后來她又在微信上給我發來信息說:“今天上午在家翻找,找到了這些紀念資料。難得的是一本熱線電話記錄本,而且集中記錄的是想領養孤兒的信息,我還編號約有90多名熱心讀者,可見齊魯晚報的社會影響力。我又部分看了臨離開報社時同事為我寫的熱情的留言,眼眶都濕潤了。”
這次見面,劉大姐才給我說起當年離開晚報的原因:2008年6月的一天早晨去上班,她騎自行車匆匆往報社趕,結果一不小心,自行車前輪軋到井蓋上,井蓋翻了個個兒,她摔得頭著地,嘴里出血。劉大姐一邊說,一邊摘下牙套讓我看:原來磕掉了兩顆門牙。
劉大姐說:“我想這是老天爺不讓我干了,讓我回家看孫女呀!”
她這才帶著萬般不舍,辭去了這份心愛的熱線接線員工作,專心照顧孫女。
離開齊魯晚報這些年來,劉大姐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培養孫女成長上。
從孩子小時候起,一直到現在讀高二。
孩子明年就要高考,還有一年在家里陪伴劉大姐的時間。
這讓劉大姐更覺得時間寶貴,親情更重要,更珍惜現在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
從孩子的衣食住行,到孩子的課外活動,劉大姐都無微不至地關懷、照顧,在她的陪伴下孩子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深深地愛上了讀書、思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劉大姐還帶著孫女,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帶她盡可能多地去看這個城市的變化。
她買了一個單反相機,隨時隨地拍下孫女參加的各項活動。
濟南地鐵二號線開通后,她當即帶著孫女去體驗,到站就下來,一站站地看。
濟南地鐵站里行人匆匆,大多數人都不會關注到里面的城市元素,但這些都被她們記錄下來了。
濟南泉水、大明湖、千佛山等名勝元素,還有大美黃河的壁畫等等,她和孫女仔細品味,合影留念。
劉大姐告訴孫女:這才是我們濟南的內在美,可好多人沒看到這些,多可惜!
為了給孩子成長留下更多的記憶,劉大姐還去老年大學學習攝影、PS技術,更積極爭取每一次當家長志愿者的機會,跟著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劉大姐說,親身體驗孩子們的快樂,也是一種享受。
有次孫女和同學集體外出表演,劉大姐陪同前往,還分擔了很多學校老師的工作。
2018年10月,孫女上五年級,參加歷下鼓號隊表演。劉大姐主動找學校領隊老師,爭取到同乘班車前往比賽場地的機會,全程拍下孩子們活動的場景,并把活動場景發到家長群里,跟沒到現場的家長分享現場的快樂。
有一次學校運動會,劉大姐爭取到進入運動會場內拍攝的機會。
為了在不妨礙比賽的前提下,拍下孩子最好的瞬間,她早早地選好最佳攝影位,蜷著身子躲在主席臺的臺階拐角處,終于從正面拍到孩子從主席臺前經過的照片。
一次次活動,一幕幕動人瞬間,都被劉大姐納進相機鏡頭。
沖洗出來后,按活動時間分類,做成孫女的成長紀念冊。
劉大姐說:“這些年陪伴孫女成長,我在孩子教育上也有很多心得,想寫出來,分享給更多的人。”
孫女3歲在泉城廣場學輪滑,4歲在全民健身中心學舞蹈,5歲開始學鋼琴,陪伴她每周到老師家上一節課,跑了6年多。
學鋼琴最后兩年,教課老師搬家了,劉大姐從自己王官莊的家到大漢峪上課,坐公交得兩個小時。
她帶著孫女風雨無阻地又跑了兩年,一直到考完鋼琴10級。
真是不容易。
“所有的學習活動,我都全程陪伴,在公交車上和孫女玩文字游戲,背成語,背古文,字頭連字尾。”劉大姐既用心培育、陪伴孫女成長,又把這些過程全部記在了成長紀念冊中。
去省圖借兒童讀物的過程單獨記了一大本,陪孩子學鋼琴的記了三大本。
一天天,一年年,春夏秋冬,走過了17個年頭。
現在整理孫女的活動照片,是劉大姐最大的快樂。
“這些年我還能拍照片、能寫,真要感謝在齊魯晚報工作的那十年。這是一份永遠保持青春的工作,讓我養成了職業敏感,現在還非常關注新聞,關注社會,所以自己的思想還能跟上這個時代。”
確實,那些年,報紙最輝煌的時候,熱線呼個不停。
熱線十年,電話兩端,劉大姐成為一個繁忙的信息傳遞者、判斷者。
接熱線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對新聞價值的判斷越來越準確。
哪類熱線適合哪個記者,哪條線索哪位記者能寫得最專業,交給哪位記者最放心,她也心中有數。
劉大姐渾身上下充滿著正能量,至今仍然以報社同事為自己榜樣:
有一位同事拿著山大入學通知書給父親報喜,父親卻讓他抓緊割草喂羊;
還有一位同事是自己騎自行車,從齊河焦廟到山師報道的……
說起齊魯晚報同事這些往事,她仍然發自內心的敬佩:“我佩服記者真正用心寫出讓人振奮、發人深思、宣傳正能量的文章,報紙的輿論導向很重要。”
99本日記,8本成長紀念冊,是劉大姐在離開齊魯晚報后,又取得的成果,她說,“感謝在齊魯晚報熱線的十年歷練,讓我養成工作、生活中的好習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