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商業版圖不斷革新的當下,社區商業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4 月 29 日,原伊藤洋華堂亞運村店經過改造后,以華堂·新辰匯的新面貌正式入市。北京商報記者實地走訪發現,此次華堂·新辰匯摒棄此前的傳統百貨店模式,改造為社區型購物中心。傳統零售大幅減少,增加了眾多體驗型業態,其中不乏大量首店品牌,整體商場主打"小而精"。隨著商業比拼的升級,社區商業項目的形態日益豐富,"小而美""小而精"的項目紛紛涌現,通過對老舊商場的全面爆改,注入前沿理念和品牌集群,在服務層面加強,逐漸成為商業領域的新風口。
經營品類擴增
重裝煥新的華堂·新辰匯打破了以往的百貨定位,變身為集時尚、休閑、民生消費于一體的綜合性商業空間。北京商報記者走訪看到,經營門類相比之前更多元化,將購物、餐飲、文娛、健康等多元業態融合,涵蓋潮趣快消、本土精品、高端餐飲、茶咖酒甜、親民小食、影院、健身搏擊等。
北京商報記者走訪看到,眾多首店在項目更新后引入。北京首店"見黔山貴州酸湯火鍋""湘婆婆湘潭菜館"、區域首店星巴克臻選、Lavazza、Grid coffee、費大廚、火星寵物超市等,都已經入駐該商場。新辰商業集團副總裁湯英華介紹,通過精準分析周邊1.5—2公里的顧客需求,引入近30家北京首店和區域首店集群,一大批熱門網紅品牌和特色美食,將會滿足年輕消費群體的個性化需求。
在休閑娛樂業態上,華堂·新辰匯還引進了中影數字影院?優享健身?雅瀾養生等服務品牌?重裝打造的童趣天地兒童區覆蓋游樂設施、兒童服飾和兒童玩具等。
據悉,2024年上半年,新辰商業集團與北京華糖洋華堂簽約,超市業態依舊由北京華糖洋華堂運營,超市之外的商業區域將由新辰商業集團負責運營。二者聯手之后,改造時間不足半年就迎來重裝亮相,新項目的未來發展受到關注。
湯英華表示,華堂·新辰匯針對未來1—3年的發展規劃制定了清晰的目標和策略。首先,計劃進一步提升商場的品牌影響力,吸引更廣泛的顧客群體。其次,持續優化品牌組合,引入更多國際知名品牌和首店品牌等,向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高質價比的商品和服務,持續通過顧客反饋不斷優化服務品質。
"小而精"定位破局
當下,越來越多的新商業依靠大體量、多品牌成為區域乃至城市的新地標,而一些老舊項目難以與動輒十幾萬平方米的新項目相提并論,"小而精""小而美"成為了彎道超車的捷徑。以華堂·新辰匯為例,該項目曾經是北京商業的標桿項目,但伴隨周邊一批大型新項目的開業,商圈內的客流被稀釋,所以此次重裝開業將目標客群放在了周邊居民消費上,通過靈活適配社區空間,為居民提供了便利性,也能增加消費者日常高頻次的到店消費。
湯英華透露,項目商業面積近5萬平方米,改造后容納的品牌約200家左右。在改造思路上,將大幅縮減的百貨服飾品類面積調改成餐飲服務類業態,同時舍棄了部分招商面積作為公共空間。在出入口的街區式設計、商鋪的開放式布局上,營造出室內街區室外化的消費環境。同時,中庭滾梯的炫彩燈光和LED屏,也為商場增添了科技、時尚元素。
公開資料顯示,1998年4月,伊藤洋華堂在十里堡開出了北京第一家百貨門店,此后在北京市場一度擁有11家門店,包括2013年3月于三里屯世茂工三負一層開業的食品館。不過,自2014年開始,北京華糖洋華堂接連關閉在京門店,先后關閉了五棵松店、望京店、北苑店等。直到2017年豐臺北路店關閉,伊藤洋華堂在京只剩下亞運村店一棵"獨苗",也就是如今的華堂·新辰匯。
跨界聯動周邊社區
伊藤洋華堂雖變身華堂·新辰匯,但在此次爆改中,仍保留了此前廣受贊譽的日式服務。湯英華指出,在原有日式服務的基礎上,華堂·新辰匯也進行了進一步提升。商場推出會員積分兌換機制、豐富的會員活動,消費者購物可累積積分兌換禮品或享受優惠。商場亦引入了高效的結賬系統,大幅縮短了顧客排隊時間;各樓層設置設計各異的休息區,為消費者提供充足的休憩空間。
與此同時,定位社區品質購物中心,如何加強與周邊社區消費者的情感連接至關重要。湯英華透露,華堂·新辰匯正探討與周邊社區及其他社會團體的創新合作模式,共同推動區域商業繁榮。接下來,華堂·新辰匯將與包括周邊酒店、餐飲和娛樂場所建立聯動機制,打造全場景的消費體驗,與北京聯合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服裝學院、中日友好醫院等單位共同打造"寵學日"、大學生文化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此外,商場還將積極參與社區公益活動,加強與社區居民的互動,共同促進社區和諧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新開項目還是待改造的老百貨,社區型購物中心已成為社會關注點,行業中的競爭也在增加。對此,湯英華表示,區別于其他商業項目的成熟招商與可復制性,社區型商業項目需要根據區域客群消費特點進行深度調研后,一店一策設定改造思路。業態比例、品牌級次、營銷手法等定位均需要深度匹配,才能促進項目的長期運營。
商業戰略專家潮成林表示,國內傳統百貨的破局必須從場景體驗、服務體驗和社交屬性三個維度出發,從而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體驗需求及社交需求,只要抓住了消費者真實訴求,傳統百貨才能真正重生。
北京商報記者 劉卓瀾 王維祎 文并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