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肯下功夫,辦法總會有的?!睂τ趶臉I30多年、始終與船為伴的廣東省勞動模范、“金廣”船長劉正謙來說,廣闊無垠的大海蘊藏著無限可能,每天都有新的機遇和挑戰,他要做的就是時刻準備全力以赴。
“父親給我樹立了榜樣”
劉正謙小心翼翼拿出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合照里的父親和工友們意氣風發,“交通部廣州航道局船員工培訓班第二期駕駛班結業合影”幾個字依然清晰可見。這張照片他總是反復看了又看,仿佛父親的教誨就在耳邊。
“父親是軍人出身,轉業后進入廣航局,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基建事業。他謙遜但又很嚴肅,在為數不多的交談中,他總是告誡我們做事要先做人,堂堂正正才能立得住?!痹趧⒄t的記憶里,雖然父親常年在外,但給予他的關愛一點都不少。在一次休假,父親帶著年幼的他走出大山。當站在碼頭的一刻,撲面而來的海風,瞬間震撼了他幼小的心靈。“走出去,到海上去,在我心中埋下了夢想的種子?!敝v到這里,劉正謙眼神格外有光。
90年代初,正在一家工廠埋頭流水作業的劉正謙得知廣航局招聘船員時,疲憊的心瞬間被點燃,剛滿18歲的他毫不猶豫報了名?!暗搅舜喜胖?,海上施工遠非自己想象中的簡單,在那個設備相對落后的年代,總是要付出百倍的艱辛去戰風斗浪,尤其看著一些同時入職的人,因為忍受不了選擇離職,我也更加感受到父親數十年如一日堅守的不易?!眲⒄t說,有次聽聞父親那一輩人,開400匹拖輪敢跑上海,一個浪打上來機艙全進水了還堅持航行,不禁默默留下眼淚。在有了自己的小孩后,劉正謙也像父親當年那樣,帶著孩子來到海邊,在物質越來越優渥的當下,他依然堅守著內心的那份傳承,希望將對海洋的熱愛與奮斗精神傳遞給下一代。
傳承“工匠精神”,練就過硬本領”
從農民工到船員的轉變,對于劉正謙來說,除了欣喜,更多的還是壓力。沒有光鮮的學歷加持,沒有傍身的看家本領,他清楚的知道,要實現理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疏浚人,沒有任何捷徑,只有腳踏實地,刻苦鉆研,才能在專業里做到最好。
在入職培訓期間,劉正謙總是天不亮第一個來到教室,如饑似渴地補充所能接觸到的各類航海知識,即使在以優異成績順利結業后,他依然沒敢有絲毫放松。“學校里重理論,更多的技能還要在實踐中掌握?!庇谑?,每天一旦有閑暇時候,劉正謙便蹲在船舶甲板一角,注視著老師傅們的各種操作,躍躍欲試。
“有次看到一位老師傅在電焊作業,火花四濺中,一條裂痕被完美修補,感覺這項技能在船上用處很大,就特想學,于是就求師傅教我,一開始他看我笨也不愿意教,但我每天都幫他干各種雜活,上工時幫他把茶水沏好,軟磨硬泡下,最后他收我為徒了。在后來汕頭達濠港施工中,我帶領4人團隊自主焊接修復抓斗裂紋百余次,為公司節省十幾萬元維修費?!眲⒄t感慨,船上有著獨特的文化,大家遵循“教會別人,輕松自己”的理念,只要新人肯用心學,老師傅就會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
此后的十多年里,劉正謙充分利用企業提供的各種平臺與機遇,小到除銹補漆,大到挖泥開船,在拜師學技中持續成長,逐步實現從一名普通水手向船長的蛻變。在收獲個人職業生涯財富的同時,劉正謙也主動承擔起了師傅角色,將“工匠精神”傳遞給每一名廣航船員,不僅手把手教,還建立起“訂單式”“師帶徒”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并受邀到高職院校授課,把一批批年輕人培養成了船舶技術能手?!皠e怕吃苦,學到的技術就是自己的,是師傅們教會我的道理,我得把‘接力棒’傳穩?!眲⒄t說。
“關鍵時候要沖得上、打得贏”
“勞動創造幸福,奮斗成就夢想?!笔莿⒄t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從初識改革開放先鋒地蛇口港,到走向海外同臺競技參建各類標志性工程建設,這名老黨員始終保持奮斗底色不變,把擦亮中國疏浚名片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
2017年,地處非洲西部沿海的加納特碼新集裝箱碼頭工程開建,但惡劣天氣和碼頭水下的硬土質讓同時參與施工的各國疏浚企業望而卻步,紛紛選擇放棄撤離,最后茫茫海上只剩下廣航局抓斗船“金廣”仍堅守現場?!爱敃r壓力巨大,即使放到現在也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回想起來,劉正謙依然歷歷在目。
“別人能干的我們也能干,別人干不了的我們更要干,尤其作為黨的隊伍,要把這次挑戰轉換成機遇?!眲⒄t在動員大會上字字鏗鏘。依靠對船舶性能的了解和對工程建設細致入微分析,劉正謙和團隊決定采用炸礁方式先破除硬土質,再由“金廣”來完成最后的清礁作業。就這樣,劉正謙不分晝夜帶領團隊根據現場獲得的數據快速調整、修正方案,不斷優化施工工藝,整艘船舶在他的指揮下井然有序,提前完成了被業內視為“不可能完成”的港口工程重任,為中資企業贏得了國際聲譽。
這樣的“急、難、險、重”在劉正謙的航海日志中并不少見。在遼寧鲅魚圈一次施工中,他便遭遇了職業生涯最驚險的挑戰,突發10級狂風將船體推向岸邊,錨鏈斷裂、拖輪無法救援。危急時刻,劉正謙指揮船員頂著風浪拋錨固定,憑借經驗讓船錨與鄰船錨鏈纏繞,形成“自然制動”,兩天兩夜堅守后,終于風浪平息,全員脫險。“當時離岸只剩不到8米,再控制不住船就要撞向碼頭,后果不堪設想!”船員回憶起來仍心有余悸。
也正是這些經歷,讓劉正謙始終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態,格外重視功在日常,“海上施工沒有退路,設備壞了就自己修,技術不夠就拼命學。”劉正謙說,他們時刻以萬全之姿應該各種未知挑戰。
“只有創新才能端穩飯碗”
“金廣”船長100米,型寬36米,型深6米,配備斗容量200立方米和136立方米兩套液壓開閉抓斗,最大挖深30米,是中交廣航局投資建設的世界最大抓斗挖泥船,被譽為“世界第一抓”。2021年,“金廣”進行全面維修及升級改造,作為船長,沒有人比劉正謙更了解這艘大國重器的性能,一些關鍵環節的重任自然落在了他的身上。
談及“金廣”國產化之路,劉正謙仍記得在海外施工時,抓斗開閉角度傳感器多次失靈的場景?!皞鞲衅饕坏┦ъ`,輕則影響效率,重則導致設備報廢?!彼貞浀?,彼時,核心部件依賴進口,不僅價格高昂,維修周期漫長,更讓團隊深刻體會到“技術受制于人”的無奈。
他和團隊深知此次肩負的重任,對每一個設備進行細致拆解、研究、改造,深入開展“四技五小兩比”活動,推動完成了挖泥自動控制及監測系統等10多項自動化控制技術的優化,尤其對作為整艘船“心臟”的抓斗重機升降油缸自主研發中,他們僅用85天就完成了油缸的設計和生產。“我們采用整體式結構和新型材料的新油缸,較原用油缸減輕了25噸,極大減輕了船體總重,提升了船舶適應水深能力,且性能更優,成本不到二手原用油缸價格的一半?!眲⒄t自豪地說,只有把自主創新這個“鐵飯碗”端在自己手里,才能有不斷干成事的底氣和在世界舞臺爭創一流的實力。
干了幾十年的疏浚工程,走過了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港口,如今,這位53歲的老船長依然堅持每天力行巡查設備。站在船舷旁,劉正謙望著奔涌的浪花笑道:“大海從不欺騙奮斗者,你流了多少汗,應得多少回報,它都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