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楓涇新元村濕地、松江天馬山翁家浜濕地、崇明區麋鹿苑濕地、青浦區淀湖村濕地,世博江灘濕地、長寧生境花園小微濕地,崇明東灘濕地……從郊野,城鎮到濱海,上海正在挖掘、保護和營造一批濕地空間,有的“村包田”,呈現滬派江南風光;有的被譽為“魔都小亞馬遜”,吸引眾多水上運動愛好者;還有的在城市中營造出自然,吸引了刺猬、貉等動物的光顧。
4月29日,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召開媒體通氣會,介紹上海濕地空間相關情況。為進一步彰顯上海生態之城魅力、滬派江南特色、水鄉濕地意境,該局牽頭開展上海市濕地空間規劃研究,旨在打造既引領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修復,又符合超大城市市民休閑游憩需求的濕地空間體系,錨固滬派水鄉的藍綠基因,為子孫后代留下大美“濕意”空間。
崇明東灘濕地。本文圖片均為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圖
打造彰顯滬派江南水鄉濕地獨特韻味的示范地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會上獲悉,本次研究以《濕地公約》中的濕地空間為研究對象,彰顯人濕共生、城水共融。上海市濕地空間面積約6335平方公里,包含水田、森林沼澤、河流湖泊、水庫水面、坑塘水面、沿海灘涂、內陸灘涂等多種類型。其中,濱海濕地占比約65%,郊野濕地占比約32%,城鎮濕地占比約3%。從空間形態特征看,六成以上為河口近海濕地(南匯東灘、崇明東灘、九段沙等),其余主要為湖泊濕地(淀山湖等)、田野濕地、河流濕地、小微濕地等。
總體目標上,規劃將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挖掘上海河口海洋、滬派水鄉、公園城市等藍綠魅力和生態價值,將上海打造成為彰顯滬派江南水鄉濕地獨特韻味的示范地。
金山區水庫村濕地
規劃至2027年,結合水、林、田、村等各部門相關專項工作,推動各類型濕地空間示范試點;至2030年,按照一張藍圖全面基本形成濕地空間格局,推出一批藍綠交織、水體清澈、生物多樣、“濕意”盎然的示范項目;至2035年,全面建成安全韌性、健康美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生態之城。
根據“上海2035”總規確定的總體空間布局和生態網絡格局,結合區域水系、水網特點和城鎮功能要求,相關部門將系統謀劃市域濕地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形成“一域、五區、多脈、多環、多類型”的濕地空間結構。
“一域”指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四水交匯、以水興城、水城共融的獨特地理區域。“五區”指受長江、太湖、東海、杭州灣和中心城區不同水動力作用,呈現“江洲、湖蕩、海潮、灣島、城園”五種特色鮮明的濕地空間肌理和格局。“多脈多環”編織藍綠生態網絡,其中“多脈”指串聯各大濕地水鄉片區的骨干河脈,“多環”指外環綠帶和新城綠環等藍綠一體的濕地環帶。“多類型”指江、湖、海、灣、城彼此交織、相互作用,形成多尺度、多樣化的十五型濕地空間簇群。
世博江灘濕地
濕地空間系統治理、分類營造
上海市規劃資源局表示,將綜合考慮濕地空間功能差異,系統謀劃本市濕地分區、分級保護利用一張藍圖。
五大片區十五型分區施策,強化風貌特質與提升生態空間品質的雙輪驅動。在空間管控上,區分典型空間肌理,保護滬派江南空間意向,在郊野單元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傳導落實;在生態功能上,突出自然,按照濕地譜系,科學區分不同區域的濕地特征與發展主導功能,注重發掘濕地生態價值;在策略引導上,因地制宜,宜濕則濕,分區提出濕地空間保護營造具體對策。
松江天馬山翁家浜濕地
四級強度分級保護利用,按生態保護等級確定人類活動強度,明確保護利用的主要目標與任務。一級、二級濕地空間主要對應一類、二類生態保護空間(生態保護紅線)內的濕地,面積約1800平方公里,占比約29%,包括國家級、市級重要濕地,將實施最嚴格的保護,原則上禁止影響生態功能的開發建設活動。三級濕地空間主要包括骨干河道、水田、涵養林等生態區域內的濕地空間,四級濕地空間主要包括中小河道、附屬濕地、小微濕地等,三級與四級合計約2450平方公里,占比約38%,注重科學規劃利用,承載多元融合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備注:上海濕地空間中,長江水域面積占比33%,按照長江大保護要求統一管理,不納入本次規劃分級管控范圍)。
面向未來,上海正努力實踐順應自然規律,基于自然方法著力提升濕地功能;用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維護濕地空間自然本底;突出人民至上,著力提升濕地意境和吸引力;促進濕地進城入村到“家門口”,營造田間地頭上、橫塘縱浦間、鹽田灶港旁、宅前屋后的濕地水鄉,營造全民可親近、可享受的濕地氛圍。
一是推進城鎮濕地再野化和生境營造,聚焦城鎮地區濕地營造重點空間,鼓勵種植適宜生長的本土植物,營造具有生物多樣性、雨洪調蓄等功能的小微濕地生境。
二是推進郊野濕地營造,主要包括湖蕩濕地,推進河湖上游水環境治理,發揮濕地系統水質凈化能力,在上游來水區域選擇成片大型凈水濕地,用基于自然的生態方法推動可持續、低成本、高效益的水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河流濕地,在非通航河道保留河道自然曲率,依托河灣、河漫灘等空間開展濕地化改造;田頭濕地,合理調配水、渠、田比例,因地制宜利用零星用地,營造生態溝渠、緩沖塘等濕地系統,發揮農業面源污染滯留與凈化功能;林澗濕地,結合新建林、低效林改造,強化林水復合空間豎向設計,實現土方綜合利用、濕地調蓄、生物多樣性維護、林下空間綜合利用等多重目標。
三是推進濱海濕地“生態堤”岸帶建設,提升自然防護能力、加強生態屏障功能,強化近海水域污染防治,開展岸灘環境綜合治理,打造更生態、更安全、更有價值的韌性海岸。
長寧生境花園濕地
首批試點約20個濕地空間營造
會議透露,近期,上海濕地空間的規劃工作主要圍繞“六個一”展開:形成一份濕地空間規劃指南,6月底前發布《上海市濕地空間規劃指南》;推進一批濕地空間行動試點,計劃首批推進約20個;出臺一份濕地空間營造指導意見;建立一個濕地空間實施推進機制;完善一個濕地空間管理應用平臺;開展一系列濕地空間宣傳推廣。
會上還宣傳推介了上海的濕地空間,首發推介點主要有3大類13處,包括郊野濕地10處、城鎮濕地2處、濱海濕地1處。郊野濕地包括金山楓涇新元村濕地、松江天馬山翁家浜濕地、青浦西岑山深村濕地、崇明區麋鹿苑濕地、青浦區淀湖村濕地、青浦區無憂島濕地、嘉定區葡園曲水濕地、金山區水庫村濕地、浦東新區紅窯濕地、浦東新區黃樓濕地;城鎮濕地包括世博江灘濕地、長寧生境花園小微濕地;濱海濕地為崇明東灘濕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