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屆“電影華表獎”應該感謝張譯,是他在頒獎禮上忽然宣布自己“暫時息影”,為這次“毫無水花”的華表獎拉來了話題度。
上面所說的“毫無水花”并不是貶義詞,恰恰相反,今年重要的“華表獎”項幾乎沒有爭議。
評選沒有給流量“鍍金”,也沒有給老戲骨“讓路”,獎項爭議性很小,這就讓本就含金量不算頂高的“華表獎”存在感不強。
再加上同一時間段還有“香港金像獎”分流,網上幾乎沒有什么“華表獎”相關消息,所以“張譯暫時息影”幾乎就是這屆“電影華表獎”最強流量話題。
對于“張譯暫時息影”的個人職業態度,網友們分為兩派。
一派覺得張譯對自己的現狀很清醒,暫時停下腳步去充電,是理性的選擇。
另一派則有點幸災樂禍,網上有很多:“看似他贏了,其實他輸了” 、“張譯是戲混子”、 “這也能評上影帝?”“從來都是一個類型,太讓人審美疲勞了 ” 的一些評論。
這看似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其實互為因果,同時再回看一下張譯這幾年演藝生涯的口碑轉換,就知道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職業選擇。
這個事應該從他大銀幕上升期來看,從2019年的《攀登者》開始,張譯開始在大銀幕變的有力量。
后來是《八佰》和《金剛川》,到2021年張譯碰到老謀子后主演了《懸崖之上》,那段“電刑刑訊”的橋段已經被稱為是“教科書般的演技”,這時候對于張譯這個演員的評論,基本上都是積極和正面的。
這個“態度”在2022年《萬里歸途》中還有延續,盡管在這部戲中女主殷桃更出圈,但張譯的演出還是得到很多人的認可。
真正的兩極反轉來自2023年那部現象級電視劇《狂飆》,仿佛橫空出世的張頌文一下子擊中了全國觀眾的心,再加上他也有從小龍套走出來的國民好感,那一段時間網上就和瘋了一樣:一邊捧張頌文,一邊踩張譯。
在張頌文飛升時,張譯被各種陰陽怪氣的評論裹挾,在業內人士回護張譯說他演戲態度認真,甚至有人將其解讀為“戲霸”,而張譯那段時間沒有解釋、沒有反駁、連《狂飆》的慶功宴都沒有參加,他可是主演啊,是他不想參加嗎?你品你細品!
在《狂飆》播出期間,張譯無緣無故塌了一個叫“張頌文”的房,更要命的是經此一戰后,張譯的口碑莫名就開始轉變。
接著是2023年張譯主演的電影《刀尖》票房沒破5億,評論區開始大規模地吐槽張譯飾演的角色同質化嚴重,讓大家有了審美疲勞。
同樣在2023年《刀尖》時隔一個月上線的《三大隊》中,觀眾在路演現場就對張譯發出疑問:問他為什么老喜歡演這種孤膽英雄的角色?
觀眾大規模質疑是對張譯這種戲骨型演員最大的指責,而這種指責對于張譯自己來說也是一種消耗。
在這兩部電影播出期間,張譯也接受過采訪,他會忽然問記者:"您真覺得我演得好嗎?我昨天看回放發現三處瑕疵。"
這種焦慮感,在近年張譯的一些采訪中能清晰呈現,他會說:"每次重看那段都羞愧,總覺得還能更好。
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的作品不僅同質化嚴重,而且輸出的有點密集,所以他有意識的想改變,為此給自己按下了職業暫停鍵。
我個人感覺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選擇,這里的“暫時性息影”有很多余地,也是他尋求改變的契機。
首先我要說的是張譯近年來接的角色同質化嚴重,是他自己的問題嗎?
我記得他是在一次采訪中自己都說“他演的煩了”,顯然很多角色并不由他來決定。
他想要演技突破,但是資本允許他這樣做嗎?在當下國產電影市場不理想的情況下,資本選擇張譯自然希望他穩穩的待在舒適圈中,給電影一個基本保障。
一邊是資本給他畫了個圈兒,一邊是觀眾吐槽他沒有新意,張譯能怎么辦?除非張譯自己投資來一個大突破,否則基本上他的角色選擇范圍就在那兒了。
更要命的是這個圈子還有人脈、人情這個說法,有的熟人找他演片,賣不過面去,也不好太回絕,怎么辦?那么“息影”就是一個很好的回絕借口。
而且他也有這個資本歇一歇,他主演的電影,累計票房有220.58億+,位列中國男演員票房榜第六,職業榮譽方面,他差個“飛天獎”,就能拿下影視圈六大獎項,實現大滿貫。
何況所謂的“暫時息影”并不是徹底,因為他手中還有兩三部電影待播,在圈內并不是完全蒸發。有心儀的本子,他再回到圈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畢竟還有“暫時”這個先決條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