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廣袤的大地上,一條條鋼鐵巨龍縱橫馳騁,串聯起山川與城市,連接起發展與希望。在這背后,有這樣一位鐵路人,他三十年如一日,以毫米級的精準操作駕馭列車,用智慧與汗水書寫著鐵路人的奮斗傳奇。
“對我來說這是巨大的榮譽,更是激勵我繼續前行的動力。”近日,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昆明機務段動車組司機胡軍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并于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這一殊榮,是對他個人卓越貢獻的高度認可,更是中國鐵路人拼搏精神的生動寫照。
三十年來,胡軍始終將“人民鐵路為人民”的使命牢記心間,寫下了200多本記錄技術要點的筆記;他兢兢業業,積累了3000多小時的添乘記錄,創造了駕駛列車安全行駛5100多趟,累計行程高達195.8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跑了近50圈的輝煌成績,為服務人民群眾便捷出行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做出了貢獻。因工作業績突出,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鐵路勞動模范”“火車頭獎章”“云南首席技師”等榮譽。
時光回溯到1994年,18歲的胡軍懷揣著對鐵路事業的無限憧憬,走進昆明機務段,成為國鐵昆明局最年輕的電力機車司機。彼時的云南鐵路,還停留在“綠皮車”時代,客車最高時速僅70多公里。但年輕的胡軍并未因條件的艱苦而懈怠,反而將每一次駕駛都視為提升自我的契機。
“那時候胡軍就愛鉆研,線路長大下坡列車沖動問題,別人都覺得難,他卻花了不少心思,最后成功解決了,列車開得那叫一個穩,我們都叫他‘平穩哥’。”胡軍的同事金海勇說,擔任城際列車司機期間,線路長大下坡帶來的列車沖動問題成為行車安全的“攔路虎”。胡軍憑借著對駕駛技術的執著鉆研,反復試驗、不斷調整,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
隨著中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六次大提速的浪潮席卷而來。2004年“4?18”大提速,成為胡軍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兩個車站間10多公里的距離,竟有11處變速點,這對司機的駕駛技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提速挑戰特別大,既要精準控制速度,又要保證平穩,真的是一刻都不能放松。”胡軍說,面對挑戰,他沒有退縮,而是日夜鉆研,反復模擬駕駛場景,不斷優化操作手法。每一次加速、每一次減速,他都精確到極致。
2016年,云南迎來高鐵時代。39歲的胡軍作為云南首批動車組司機,站在了時代的前沿。他深知,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僅需要技術的革新,更需要思維的重構。滬昆高鐵、南昆客專聯調聯試期間,胡軍帶領團隊不分晝夜地奔波在線路上。針對云南特殊地形,他們摸索出一套適合當地的操作方法,為高鐵在云南的安全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隨著中老鐵路、麗香鐵路等線路相繼開通運營,胡軍深知人才對于鐵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他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養新人上,走進匯集了動車、客車、貨車等各領域頂尖人才的胡軍勞模創新工作室,墻上掛滿的技術攻關成果展示著團隊的不凡實力。
在新時代的征程中,胡軍和千千萬萬的鐵路奮斗者一起,用鋼軌丈量大地,用速度改寫時空,譜寫著新時代的勞動者之歌。
開屏新聞記者 孫江葒 通訊員 張偉明 祿海瑞 許津銘 攝影報道
一審 顏媛
責任編輯 易科彥
責任校對 呂世成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