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瑾言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而“家”,就是我們修心養性的道場。
在這個既溫暖又復雜的空間里,我們卸下偽裝,最容易暴露脾氣、情緒失控。
同時也是在這里,我們享受愛與陪伴,卻也必須直面誤解與沖突。
家,不只是棲身之所,更是我們修心、修言、修事、修緣的起點。
一個真正有愛的家庭,不是沒有矛盾,而是彼此愿意用心說話、用情做事、用感恩滋養關系。
修心:在情緒爆發時按下暫停鍵
亦舒說:
“我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
很多人把耐心留給外人,把情緒帶回家。
一句責備,一次發火,往往比外傷更深地刺激家人的心。
若不加控制,極易說出傷人的話、做出傷人的事。
這時,不妨給自己按下一個“暫停鍵”,可以選擇默數10秒,可以選擇離開現場。
這些簡單的動作,看似微不足道,卻能有效地把我們從憤怒的漩渦里拽回來。
胡適就是一個非常懂得控制情緒的人。
這位國學大師溫文儒雅,妻子江冬秀卻以“性烈如火”著稱,性格直率。
每當妻子怒氣沖天之時,胡適總會默默躲進洗手間,假裝漱口,甚至故意讓牙刷與杯子發出“咣咣”的聲音,以此表示自己正在忙碌,來回避沖突。
他在《我的母親》中寫道:
“世間最可惡的事,莫過于一張生氣的臉;
世間最下流的事,莫過于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正因胡適懂得在情緒臨界點“轉身”,這段婚姻雖非完美,卻和諧相處一生。
暫停,不是懦弱,而是力量。
它意味著我們有能力管控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情緒控制我們;
意味著我們珍惜家庭這段關系,不愿在一時的沖動中傷害彼此。
所謂“脾氣是本能,克制才是本事”。
一個能在情緒爆發時停下來的人,往往也是一個更有智慧的人。
修言:用“愉色婉言”化解沖突
我們常說:
“話不是利刃,卻傷人最深。”
家庭中最常見的傷害,往往不是拳腳,而是一句脫口而出的狠話。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往往以“太熟悉”為理由,讓語言失了分寸。
楊絳與錢鐘書,是公認的伉儷典范,然而,他們的婚姻也并非始終風平浪靜。
1938年,他們在出國返航途中,為了一個法語單詞的發音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楊絳認為錢鐘書的發音帶有鄉音,不夠標準;
錢鐘書則固執己見,甚至說出了一些傷人的話。
楊絳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爭執升級。
最終,兩人請了一位法國夫人來評判——結果,楊絳的發音是正確的。
她贏了這場“語言之爭”,卻并沒覺得多么暢快。
多年后回憶此事,楊絳坦言:
“雖然我贏了,但卻一點都不開心。”
這次爭執成了他們婚后為數不多的一次“爭吵”,也讓他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這樣的爭吵,沒有任何意義。
于是夫妻倆達成共識:
“以后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
從那以后,無論面對什么分歧,他們都選擇先傾聽,再溝通,不再為了對錯爭得面紅耳赤。
有一次,楊絳問錢鐘書:
“你為什么每次吵架都讓著我?”
錢鐘書笑著說:
“我們是夫妻,就算吵贏了,又能怎樣?
贏了道理,輸了你,我就輸了整個人生。”
世間最美的修行,是在親密關系中懂得“修言”——用溫柔的話語表達愛、用和緩的語氣包容分歧、用贊賞替代指責。
印度《摩奴法典》中有這樣一句話:
“溫和的語言,是善良人家庭中絕不可缺少的。”
是的,言語有溫度,家庭才有溫度。
修事:在責任中培養擔當
在家庭中,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責任。
家庭的穩定,不是靠一個人拼命撐起,而是每個人都主動承擔各自的義務。
修事,是用行動表達愛,也是錘煉意志、培養責任感的過程。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不是年紀的增長,而是開始愿意為他人承擔責任。
在電視劇《人世間》中,最打動人心的,不是那些飛黃騰達的主角,而是那個看似普通的“老三”——周秉昆。
他不是學霸,沒有什么光輝的事跡,初中就輟學了,后進廠做工。
在許多人眼中,這是“失敗”的人生。
但周秉昆卻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撐起了整個家。
當母親因為姐姐的事而意外成了植物人時,哥哥姐姐都不在身邊,周秉昆沒有驚動任何人,而是悄悄把所有的擔子扛在肩上。
他白天在工廠辛勤工作,晚上回家為母親擦洗、按摩,同母親聊天,數年如一日。
他從未抱怨,也從不訴苦,只是默默盡自己所能讓母親過得舒適。
在姐姐因讀大學而無暇照顧孩子時,他主動承擔起撫養外甥女的責任;
父母年邁時,他也始終是那個陪在左右的人。
他沒有偉岸的身姿,也沒有傲人的學歷,卻用最樸實的方式,詮釋了“擔當”兩個字。
家里有事,不推;
父母需要,不躲;
親人無助,不舍得不管。
“修事”不是大張旗鼓地付出,而是在日常里,把該做的事認真做好,把該擔的責任扛起來。
當我們為家人分擔、為親人守護時,實際上也是在錘煉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己的生命力。
修緣:以感恩之心經營關系
楊絳先生曾說:
“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
而愛,離不開感恩的滋養。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犯一個錯誤:對陌生人的善意心存感激,對最親近的家人卻吝于一句“謝謝”。
習慣了,就忘了回應,理所當然,便成了傷害。
感恩,不是嘴上說“謝謝”那么簡單,而是從心里明白: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饋贈。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領獎臺上深情地說:
“我一生最感激的人,是我的妻子。”
這背后,是四十多年風雨同舟的悠悠歲月,是男人對妻子最深沉的感恩。
莫言的妻子杜勤蘭,只讀到小學二年級,經常被人嘲笑配不上莫言,卻默默守護著這個家。
年輕時,莫言在部隊工作,后來開始文學創作。
寫作的路并不好走,剛起步時,投稿石沉大海,令他心灰意冷。
在那個灰暗的時期,杜勤蘭堅定地站在他身后,說:
“既然喜歡寫,就好好寫,家里有我。”
就這樣,她做好了后勤工作。
種地、做飯、照顧老人孩子,無怨無悔。
所以獲獎后,莫言也不曾遺忘,坦然承認:
“這個獎,有她一半的功勞。”
真正的感恩,是在功成名就時,仍然愿意與你共享榮耀。
正如著名主持人楊瀾所說:
“夫妻之間不僅需要愛情,還需要肝膽相照的義氣,不離不棄的默契,以及銘心刻骨的恩情。”
愿我們在經營家庭的路上,常懷感恩之心,彼此看見,彼此溫暖,讓愛在家中流動不息。
家,是人生最真實的道場。
修心,是在怒火中學會轉身;
修言,是在爭執中保持溫柔;
修事,是在忙碌中扛起責任;
修緣,是在尋常中心存感恩。
愿我們都能成為那個用心照亮家庭的人:
心有柔光,言有溫度,腳踏實地,眼中有愛。
當我們愿意在這個“道場”里為自己、為家人修行時,幸福,就不會太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