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換皮”,抄襲爆款內容;將他人注冊商標設為關鍵詞,為自身引流;使用電影原創元素“蹭熱度”攢人氣……這些行為侵犯了哪些權益?在流量經濟蓬勃興起的當下,人民法院如何做好市場競爭和商業推廣中的權利保護、法益平衡?
近日,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舉行流量經濟知識產權案件司法審判白皮書暨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平臺經濟的發展,流量經濟作為用戶注意力聚合、網絡平臺交互及商業價值轉化實現經濟效益的新型經濟形態,正在重塑市場競爭格局和商業模式。與此同時,涉流量經濟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穩步增長,司法審判面臨法益保護擴張化、技術事實復雜化、裁判標準精細化等新特點、新挑戰。
白皮書指出,2022年7月至2025年2月,嘉定區人民法院共受理涉流量經濟知識產權案件355件。流量經濟案件在整體知識產權案件中占比約十分之一,案件數量呈穩步增長態勢。
涉流量經濟知識產權案件呈現以下主要特點:
一是關鍵詞競價排名案件日益增多。隨著AI大模型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平臺不斷升級搜索引擎算法以提高搜索體驗。部分經營者將搜索引擎競價排名作為營銷手段,利用競爭對手的商業標識為關鍵詞,獲取更高曝光。嘉定區人民法院受理的關鍵詞競價排名案件的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涉及商品零售、餐飲、游戲服務等各細分行業。
二是流量攀附手段日漸隱蔽。一方面,平臺持續強化審核機制,經營者采取更為低調、隱蔽的方式;另一方面,技術進步推動傳統侵權手段,如強制跳轉、抄襲爆款內容、制造虛假熱點話題等被更新迭代,利用算法漏洞,精準、巧妙嵌入關鍵詞,從而規避監管并獲取流量。
三是新技術結合更加緊密。部分侵權者通過技術手段大規模抓取他人網站的商業數據,并設置會員付費可見模式。有的侵權者通過干擾搜索引擎算法,改變搜索結果的排序,影響了正常頁面排序結果,擾亂了市場秩序。
四是侵權方式愈加多元。形態包括“流量造假”“傍名牌引流”和游戲“換皮”等。例如,通過虛假交易和刷單好評提升店鋪排名,污染交易數據,誤導消費者判斷。又如,通過模仿爆款游戲,快速吸引用戶流量,實現商業轉化。
據悉,2022年7月以來,嘉定區人民法院在涉流量經濟知識產權案件審理過程中,立足區域數字經濟發展定位,緊扣案件技術性、批量化等特點,完善專業審判團隊建設,創新司法治理模式,建立涉流量經濟知識產權案件工作機制的相關實踐。
在人民法院審判實踐基礎上,結合典型案例與治理經驗,白皮書提出以下風險防控指引,包括健全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落實平臺主體審查監管責任、完善企業內部審查機制、暢通公眾監督與用戶共治渠道、聚焦內容實質創新等。
原標題:《游戲“換皮”、引流蹭熱度……嘉定法院發布流量經濟審判白皮書和典型案例》
欄目編輯:顧瑩穎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楊潔 通訊員 王慧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