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梧桐新綠下,嘉瀾庭口袋廣場一派愜意景象:孩子們踩著樹葉玩耍,寵物狗繞著噴泉撒歡,圍廊與長凳上,老年居民曬太陽閑聊,年輕人捧著電腦辦公……作為上海國際花展徐匯分會場的打卡點位,過兩天嘉瀾庭還將舉辦市集活動,讓人們在咖啡香與花草香中,感受城市與自然的奇妙聯結。
你可能不會知道,這個“鬧猛”的“迷你廣場”,曾是居住條件簡陋的二級舊里。而今,透過這片“螺螄殼里”的公共空間,人們可見“15分鐘生活圈”的探索與巧思,可感人民城市的詩意與活力。
上海現已形成1600個社區生活圈基本單元。打造“15分鐘生活圈”,城市空間的物理改造背后,是一場場關乎生活品質、社區溫度與治理智慧的生動實踐。
科技賦能 畫個“數字孿生圈”
2014年,上海就在全國率先提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概念。十多年后的今天,借助科技賦能與硬件升級,“圈”里公共服務資源的可及性、便捷性,正在不斷增強。
曹楊新村街道
在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15分鐘生活圈”裝進了居民的手機里。2023年,街道推出全市首張“15分鐘社區生活圈地圖”;今年,這張地圖升級成“三維導航儀”,展現了時空聯動、虛實相生的“數字孿生圈”——
前端,2.08平方公里社區內的建筑都做了三維建模,還升級了各類生活場景,居民點點手機就能操作;后臺,通過人工智能算法與數字孿生技術深度融合,大數據能夠輔助政府部門完善設施、優化服務。
“作為上海量子城市六大先導應用場景之一,這個平臺將于5月上線。”街道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展示了這張神奇的數字地圖:點開武寧黨群服務中心這樣的熱門地標,連一樓創想空間、二樓寶寶屋的位置,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最方便的,當數預約功能——以前給孩子約托育要上教育平臺,給老人訂助餐得找民政入口,現在統統集成在同一個入口。想參加烘焙課?直接點進地圖,選中料理教室就能報名。居民還可以實時留言,反饋自己的使用感受和建議。
“15分鐘生活圈”裝進了居民的手機里
這張智能地圖,也可以看作“社區溫度計”。哪里需要加裝扶手椅、哪些活動場地服務過剩,看看地圖上的搜索預約熱力圖和居民的留言就能一目了然,也為完善設施布局提供數字依據。
地圖還將不斷被賦予“新皮膚”:比如,“營商版特色地圖”,將集納沿滬寧產業創新帶上的重點科研院所、創業孵化器、閑置辦公場地信息,稅收優惠、人才補貼政策都將被打包成服務錦囊;又如,“大平安地圖”上,不僅能快速定位最近的AED急救設備,還能實時查看平安志愿者的巡邏路線。
“這不是簡單的電子地圖升級,而是城市治理范式的轉變。”曹楊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許春輝說,“我們想為居民做的是一份會呼吸的‘社區指南’,讓每個居民既是使用者又是規劃師,點點手機就能把家門口的15分鐘生活圈越‘畫’越精彩。”
一卡在手 “圈”起多重場景
午飯時間,淮海路瑞金路口,豐裕餐飲店迎來用餐高峰,拿著黃浦區“五邊十色”助老服務卡刷卡就餐的老人,差不多占到客人的1/3。
“老人憑卡用餐,店里近百種菜品,任意選,滿20元優惠4元,滿30元優惠5元。”店長馬驄跑進跑出招呼客人,不少老人都是店里的老熟人,不用點菜就知道要吃什么。
“圈”里的公共服務資源,不僅要觸手可及,還要多元優質。申城正積極構建15分鐘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在黃浦區,“五邊十色”助老服務卡從助餐起步,不斷豐富應用場景,持續提升養老品質,助力拉動銀發消費。
何為“五邊十色”?“十色”,是黃浦區的十個街道,每個街道都有獨家卡色;“五邊”,意為“床邊、桌邊、身邊、周邊、手邊”,讓體面養老有保障。
這張卡到底能有多大用場?簡而言之,在黃浦區12家社區長者食堂和53家長者餐廳,持卡老人可以享受“桌邊”實惠;同時,黃浦區民政局聯合百聯集團旗下的上海第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三聯(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百貨商業中心NO.1銀鈴聚樂部推出一系列銀發生活消費福利,為持卡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實惠、貼心的銀發消費體驗。
老年助餐,是需求量最大的助老服務。近年來,黃浦區不斷完善三位一體的為老助餐模式——“中央廚房統一配餐+社區長者食堂+老字號長者餐廳”,強化為老助餐設施供給,提升為老助餐服務質量。
豐裕、大富貴、滄浪亭、老人和……為了滿足老人個性化、多樣化的用餐需求,黃浦區民政局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推出30余家“老字號長者餐廳”。“一卡在手,全區通享”的服務體系,讓老人暖胃更暖心。
今年3月,黃浦銀發生活消費“全區通享福利”正式上線。黃浦老人憑服務卡還可以全區通享三大專屬權益,這也為養老服務和商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可以期待,一張服務卡串起老年人“醫、食、住、行、樂”全場景,讓“生活圈”成為“幸福圈”。
功能嵌入 “圈”里的城市溫度
一座超大城市,總有差異化的現實需求。城市的溫度,也藏在每一個15分鐘可達的方寸之間。
兩個月前,在樂山路上的徐家匯街道樂山黨群服務中心·鄰里匯,徐匯區首家殘疾人關愛服務中心和“陽光手作”非遺工作室正式成立。如今,這一殘疾人友好空間不僅吸引了12名周邊殘疾人日常來鄰里匯里的智慧陽光康健苑進行康復鍛煉,剛開班的康復課也有了“一對三”的固定學員。“一人一方案”和“一人一檔”的個性化安排,讓他們在家門口就可以進行日常訓練,深受樂山新村殘疾人居民的歡迎。
近兩年來,伴隨著“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加快建設,徐匯區的家門口助殘服務圈也愈發成熟和完善,尤其是鄰里匯的布點增多、功能增加后,助殘功能嵌入其中,依托鄰里匯日趨豐富的多元化功能,讓“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有了格外貼近殘疾人的特殊溫度。上個月,楓林街道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也在小木橋路440弄小區正式啟用。這一嵌入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中的殘疾人服務綜合體,整合了陽光之家、陽光心園、智慧陽光康健苑、街道殘聯等四大主要功能區,還建設了殘疾人輔具社、家庭醫生工作室、殘疾人就業實訓基地等服務陣地,成為輻射社區殘疾人的樞紐型助殘節點。同時,鄰里匯的各項服務功能也實現了殘疾人融合共享。
樂山二三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余美香生動地形容說,通過“周邊、桌邊、街邊、身邊、手邊”工作法開展殘疾人工作,提升助殘服務能級,讓社區殘疾人樂享“桑榆晚情、舌尖暖情、頤養溫情、鄰里親情、時代新情”。
“周邊、桌邊、街邊、身邊、手邊”,每一“邊”都關系著社區殘疾人的切身感受。例如,“周邊”指的是以樂山片區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面向殘疾人開展輔助器械租賃、縫紉撬邊、修換拉鏈、修鞋修傘、配鑰匙、理發等公益服務,并聯動樂山綠地、街區博物館、樂山市集等陣地,用全齡段、全時空、可游憩的設計手法為社區殘疾人提供多元共享的公共活動空間,豐富社區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比如,樂山二三村內行動不便的老齡殘疾人較多,“桌邊”就是為他們建立包括送餐上門、助餐點、社區食堂等不同形式的就餐服務網,讓殘疾人樂享“舌尖暖情”。
共建共治 “合伙人”來“造圈”
在上海15分鐘生活圈的建設過程中,不僅有政府投入,更有共建共治的社會力量共同參與。
走進位于嘉定區外岡鎮葛隆村的我嘉·鄰里中心,“鄉鄰灶間”間,梅干菜塌餅香氣四溢;“辛楣書屋”里,孩子們看書休閑;“康養小站”內,老人排隊找醫生把脈問診……
這是一棟“有故事”的樓——多年前,浦逸敏老人和老伙伴們在此抱團養老,成立了慈舟養老院。“過去,大家幫了我們許多,我們希望捐出這棟樓,讓它為大家服務。”幾年前,老人們決定將這棟樓捐給葛隆村。如今,逸敏樓改造后變身為鄰里中心,“為大家服務”的樸素愿望,以鄰里中心的形式傳承延續。
依托我嘉·鄰里中心,嘉定把為老服務中心、社區寶寶屋等資源融合于一體,探索家門口的一站式服務。而面對超大城市的復雜需求,問需于民成為“造圈”的基礎,也為“出圈”提供了可能。
云翔我嘉·鄰里中心融合商業功能。
本月初,云翔我嘉·鄰里中心在南翔鎮啟用,這是嘉定最大的鄰里中心,并且首次融合了商業服務。“建設之初,周邊居民們就和我們反映,希望能多一些商業配套。”南翔鎮我嘉·鄰里中心負責人王靜介紹,為此,政府與惠民公司“牽手”,引入超市、菜場、各類商鋪等。“惠民公司的招商團隊也到周邊小區調研,詢問大家喜歡哪些品牌。最終,居民喜愛的超市、老盛昌、來伊份、山林大紅腸等都順利開業。”
侯菲開設的咖啡店,吸引不少周邊居民。
在“造圈”過程中,也有普通居民化身“友鄰合伙人”,南翔鎮東社區居民侯菲就是其中一員。2022年,她在東社區我嘉·鄰里中心開設了一家特別的咖啡店,“一日店長,百日計劃”項目也應運而生。“我邀請周邊社區的居民朋友來當一天店長,請他們體驗生活、分享創業故事、傳授手工技藝等。漸漸地,社區不同年齡層的居民都聚攏過來了。”侯菲說,目前已有65名居民朋友當過“一日店長”。這個項目也被街道納入“15分鐘綜合服務圈、就業服務圈”的建設范圍,成為不少鄰居體驗“輕創業”的起點。
“我最看重人的連接、信息的互通、觀念的碰撞。”侯菲說,“希望鄰里中心不僅是居民的活動空間,也是能為居民探索自我價值提供機會的平臺。”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在上海這座超大城市,一個個“小而美”的“圈”滲透進城市肌理。此時,15分鐘已不僅是時間概念,更是衡量生活品質的標尺。
原標題:《申觀察 | 15分鐘生活圈:從“可及”到“優質”》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楊潔 姚麗萍 孫云 解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