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世界格局,說白了就是大國之間的角力。
美國作為老大哥,幾十年來一直是全球霸主,但中國這幾年崛起得太快,經濟、軍事、科技全面開花,已經成了美國眼里的頭號對手。
中國從2000年不到2萬億美元的GDP,到2022年超過17萬億,妥妥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軍費開支也水漲船高,解放軍的現代化速度讓西方都捏了把汗。
在這場美中對決里,印度就像個關鍵的中間人。人口14億多,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經濟增速快得飛起,從2014年莫迪上臺時的1.7萬億GDP,到2023年差不多3.5萬億。
地理位置挨著中國和巴基斯坦,又卡著印度洋的命脈,誰想在亞洲玩大的,都得拉攏印度。
美國看印度,是個能抗衡中國的民主盟友;中國看印度,是個潛在的區域對手。這種情況下,美國自然不敢輕易跟印度翻臉,尤其是莫迪這幾年把印度的國際地位玩得風生水起。
美中之間的競爭不光是錢和槍的事,還包括誰說了算,誰能定規則。美國推“自由秩序”,中國搞“多極世界”,印度雖然跟美國價值觀更近,但也不完全站隊,左右逢源。
這種三角關系讓印度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美國要是跟印度鬧僵了,等于把籌碼拱手讓給中國。
莫迪的外交牌:左右逢源的藝術
莫迪2014年上臺后,印度的外交政策可以用一個詞概括——實用。他不像以前的領導人那么低調,而是主動出擊,把印度推到國際舞臺中央。
他的策略是“多邊靠攏”,跟美國、俄羅斯、中國都搞好關系,但誰也別想完全綁住他。比如“鄰居優先”政策,莫迪想把南亞鄰國拉進印度的勢力范圍,但跟中國的關系就沒那么簡單。
邊境問題一直是個火藥桶,經濟上又得跟中國做生意。
他還搞了個“向東看”升級版,叫“向東行”,加強跟東南亞國家的聯系,明顯是想在印太地區分一杯羹,對沖中國的影響。
莫迪在國際上的表現也很亮眼。他跑去聯合國、達沃斯這些大場合,講印度的綠色能源、數字化故事,弄了個國際太陽能聯盟,還想給印度爭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國內的“印度制造”計劃更是直接跟外交掛鉤,吸引外資,拉動經濟,擺明了要讓印度變成全球供應鏈里繞不過的一環。
這種手腕讓印度在國際上有了底氣。莫迪知道,美國需要印度來牽制中國,所以他敢在一些問題上跟美國唱反調,比如買俄羅斯武器,或者在烏克蘭問題上不表態。
美國雖然不爽,但也不敢真把印度怎么樣。
印美關系:從冷淡到熱乎
印美關系這幾十年變化挺大。冷戰時期,印度跟蘇聯走得近,美國看不上眼,關系一直冷冰冰。到了90年代,印度經濟開放,情況才緩和。
2008年,美國破例讓沒簽《核不擴散條約》的印度搞核技術,擺明了拉攏。奧巴馬時期,美國搞“亞洲再平衡”,把印度當重要棋子,兩邊軍事合作多了起來。
特朗普上臺后,直接給印度封了個“主要防務伙伴”,還簽了《通信兼容與安全協議》,讓兩軍裝備能互通。
拜登上臺后,重點放在印太,搞了個“四方對話”,印度是核心成員之一。
經濟上,美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2022年雙邊貿易超1400億美元。能源合作也不少,像“美印戰略能源伙伴關系”,主打清潔能源。
這些年,兩國還搞了不少聯合軍演,軍事關系越來越緊密。
但貿易上,美國老抱怨印度關稅高,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印度嫌美國市場準入難。印度買俄羅斯的S-400防空系統,美國本來要制裁,但最后給了個豁免。
還有,美國偶爾拿印度的宗教自由、新聞自由說事,但也就是點到為止,沒真撕破臉。
為啥?還不是因為中國。美國知道,印度要是跟自己鬧翻了,可能往俄羅斯或者中國那邊靠,得不償失。所以,哪怕有點小摩擦,美國也得忍著。
印中關系:既競爭又合作的鄰居
印度和中國,兩個人口大國,關系復雜得像一團麻。歷史上,1962年的邊境戰爭是個大疙瘩,邊界問題到現在都沒解決。
經濟上,中國是印度的大貿易伙伴,2022年貿易額超1000億,但印度進口多出口少,逆差很頭疼。莫迪搞了個“自力更生”計劃,想少靠中國,推國產化,還限制中國企業在印度搞基建、電信。
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把關系推到谷底。
那次沖突是幾十年來第一次死人,印度封了一堆中國APP,還查中國投資,邊境也加了兵。中國也不示弱,軍事部署沒停過。
不過,兩國也沒徹底翻臉。莫迪跟中方見過幾次面,金磚、上合這些會照開,經濟上也沒完全脫鉤。畢竟,中國是全球制造業老大,印度很多東西還得靠進口。
還有個大問題是中國“一帶一路”。
印度不參加,覺得中國通過巴基斯坦搞的“中巴經濟走廊”侵犯了自己領土。印度自己推了個“南北國際運輸走廊”,從伊朗的恰巴哈爾港入手,想跟中國對著干。
印中這對鄰居,既要搶地盤,又得做生意。莫迪明白,跟中國硬碰硬沒好處,但也不能示弱,所以一直在這條線上走鋼絲。
印度在美中博弈里的分量
美中對抗被很多人叫“新冷戰”,印度是個關鍵角色。美國看印度,不光是市場和軍隊的事,更是需要一個民主國家來跟中國的模式對著干。
印度的優勢不少。軍事上,印度軍隊規模全球頂尖,陸海空都能打,印度洋又是它的后院,控制著重要航道。經濟上,印度增長快,市場大,美國企業想進來分蛋糕,還能把供應鏈從中國挪一部分過來。
技術上,兩國搞了個“關鍵與新興技術倡議”,瞄準AI、量子計算這些前沿領域。
“四方對話”是美國拉印度入伙的招牌項目。
開始只是個松散組織,現在開峰會、搞項目,目標就是給中國壓力。印度在里面很活躍,莫迪也樂意借這個平臺刷存在感。
但印度跟俄羅斯的關系讓美國有點頭疼。印度武器好多是蘇聯老底子,現在還買S-400,美國本來要按《反制美國敵對國家制裁法》罰,但最后不了了之,怕把印度推遠了。
烏克蘭戰爭又是個例子。印度在聯合國投票時不譴責俄羅斯,理由是跟俄國有老交情,還得靠俄羅斯的能源和武器。
美國嘴上不高興,但也沒真翻臉。私底下,美國官員說,印度有自己的選擇,得尊重。
中國越強,美國越不敢跟印度鬧僵。莫迪也看透了這點,所以外交上敢硬氣一點,不完全聽美國的。他知道,只要中國在,美國就得拉著印度。
結語
現在的印度在莫迪手里玩得挺溜,他把印度從一個邊緣玩家變成各方爭搶的對象。
美國需要印度來對付中國,中國又想跟印度保持個不冷不熱的關系。這種局面下,美國跟印度翻臉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印美關系估計還會更近,畢竟技術、國防、區域安全這些利益綁得越來越緊。但印度也不會一條路走到黑,肯定會繼續跟俄羅斯、中國都留點余地,保持自己的靈活性。
參考資料:
1、印度與俄擴大貿易引美國不滿 環球時報 2024-07-30
2、美國罕見批評“親密伙伴”印度海外網2024-06-2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