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張宏 每經編輯:陳星
每經4月29日電(記者 張宏)4月28日晚,北大博雅講壇舉辦《解讀中國經濟》新書悅讀會,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在活動上解讀了中國經濟的內在邏輯與新挑戰。
活動現場 每經記者 張宏 攝
林毅夫表示,利用好后發優勢,即引進、消化和吸收先進技術,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發展速度和產業升級速度可以超過發達國家,這正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內在邏輯。
展望未來,他表示,后發優勢的大小并不取決于已利用的時間,而在于當前中國產業技術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從中國與發達國家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差距及歷史經驗看,中國在2035年前具備實現8%左右高速增長的潛力。當然,這是理論上的潛力,在現實中我們還要為改革和應對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預留一些空間。
從現實層面看,人口老齡化不是影響中國經濟的決定性因素。決定經濟發展速度的關鍵是有效勞動力,即勞動力數量與質量的乘積,而中國的勞動力質量在不斷提高。
此外,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研發周期短、資本投入相對少,人力資本投入至關重要。中國在本輪工業革命中具有獨特優勢,一方面,中國擁有大量高素質的大學生;另一方面,中國擁有強大的購買力優勢,任何技術突破都能迅速轉化為市場需求。
有人提出,要將經濟增長模式完全從投資驅動轉變為消費驅動。他認為不能簡單地看待這個問題。消費增長的前提是收入增長,收入增長的基礎是生產力提升,生產力提升依賴于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而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又離不開投資。
知名經濟學者盤和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和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本質區別是增加供給還是增加需求。在他看來,增加供給和增加需求兩條路都要走。
他認為,增加供給的主要目標是增加新的供給,也就是產業升級和創新升級,打造新需求、新產業、新產品、新服務。增加需求的主要方式是優化分配制度,縮小貧富差距,激活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潛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