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護,這個在普通人聽來陌生又神秘的專業,在浙江大學卻已有近百年歷史。作為農學領域的基礎學科,它培養了無數為國家糧食安全默默貢獻的專家。
可當一位高考684分的學霸被調劑到這個專業,四年后卻發現就業之路異常艱難時,她的母親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去浙大還不如去普本了,要是當初少考100分,上個師范學校,現在孩子可能已經在體制內安穩就業了。"
也不怪家長對體制內太執著,實在是自己女兒所學習的專業——植物保護,不僅本科畢業難找工作,就連進體制內也不占優勢:進企業?對口崗位稀少且薪資低得令人咋舌;走選調生?專業不符;考公務員?只能報考競爭激烈的"三不限"崗位。這樣的局面也讓家長對浙大的名校光環失去了信任,由此才有了這種感慨:去浙大還不如去普本!
“去浙大還不如去普本!”648分學霸考公無門,后悔多考了100分
當你對未來的選擇只有一條路時,別人眼中再好的專業也能失去價值,客觀來說,像植物保護、考古等這類的專業,看似冷門,實則在特定領域也有其存在的必然價值。
植物保護專業雖然在傳統就業市場上機會有限,但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和有機農業的發展,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強,可問題的關鍵在于,學生是否愿意在專業領域深耕?
不過看這名648分學霸的哭訴,和家長的吐槽不難看出,她并不喜歡這個專業,不愿意深造也并非急于求成,否則也不會后悔自己多考了100分,但是當初既然選擇了名校的調劑選項,就應該為“被調劑到冷門專業”有起碼的心理準備。
眼下女同學是把全部的目標都放在了進體制內這一條道路上,但假設回到4年前,回到那個填報高考志愿的深夜,女同學手握648分的高分成績,讓她放棄浙大,選擇普本或者低一個檔次的師范院校,她顯然也是不甘心的。
為了名校光環放棄了熱門專業,這個選擇無可厚非,畢竟志愿的填報就是要有取舍的,可女同學和她的家長卻做錯了兩件事。一件事是沒有第一時間了解女同學被調劑的專業,這也導致她們到了畢業季,才發現這個專業既走不了選調生,也沒有對口的考公崗位。
做錯的第二件事,是沒有確定好未來的努力方向,在接觸了植物保護專業的課程后,女同學很快便能判斷出自己對這個專業是否感興趣的,但既然不感興趣,為什么不盡早規劃“轉專業”呢?既然沒有轉專業,為什么不爭取保研,將冷門專業的價值盡可能提高呢?
志愿的選擇“有舍必有得”,抓住機遇、揚長避短才是致勝法寶
被調劑到名校的冷門專業其實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女同學錯過了最好的機會,導致她如今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局面。最好的例子就是土木,985院校的土木專業在第一輪志愿填報過程中,往往無人問津,但在最終錄取階段卻依舊能招到不少學生,這些學生不是不知道土木專業就業有多差,而是從一開始就確定了自己的目標:先以最低的分數進名校,再調劑到自己心儀的專業。
這樣就能以最低的分數曲線進入到自己喜歡的專業,當然看似占了幾十分的“便宜”,實則背后也需要學生付出更多的努力,畢竟轉專業都是有成績要求的,這份努力也彌補了高考分數上的不足。
而如今,當女同學面臨無法考公、又不想就業的局面時,留給她的就只有一個選擇:積極調整心態,繼續深造,這也是性價比最高、犧牲最小的一個選擇。
冷門專業所對應的一些領域,只有達到碩士或博士層次才能釋放專業價值。植物保護專業的畢業生如果繼續深造,可以在農業科研院所、高校、跨國農業公司等單位找到對口的高薪崗位。
年薪30萬的崗位不是夢,關鍵要看學生自己愿意走多遠,實際上很多冷門專業深造到碩士、博士階段后,其核心競爭力反而比熱門專業更加突出,志愿選擇的這場博弈,本身就是“有舍才有得”,如何贏下這一局?關鍵就看學生自己能不能抓住機遇、能不能懂得揚長避短,否則再好的機會把握不住,后悔也是必然的結果。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