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你還記得許婉嗎?”老人緊緊抓住我的手腕,眼里閃爍著淚光。
我愣在原地,心亂如麻。
十年前的往事如潮水般涌來……
帶灰的白饃,特供的飯票,飄著茉莉花香的信箋。
還有那個扎著低馬尾文靜漂亮的女孩。
那時我上高中,學校離我家有三十多里路,平時住校,一周回家一次。
每次回家,母親就會蒸一鍋黑窩窩讓我帶著做口糧。
我一個人躲在食堂的角落里默默的啃著黑窩窩,生怕被別人看見。
天有不測風云,我父親病了,家里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我連黑饃也沒得吃了。
每天靠喝稀粥維持,上課時肚子餓得咕咕叫。
一天,我去飯堂里打飯的時候,張阿姨給我一個沾著灰的白饃,她說賣不出去才送給我吃的。
臨近高考,張阿姨突然給一個信封,里面還有三十斤飯票。
她說這是班花許婉給我的,她轉學走了。
張阿姨還告訴了我這三年她送我白饃的真相。
握著那三十斤飯票,想起這三年的過往,我的眼淚如奔騰的江河。
肆意流淌!
后來我一直想法設法的尋蹤許婉,但一直沒有線索。
沒想到十年后的今天,在我和女友去拍婚紗照的時候,許婉的老父親突然出現。
他緊緊抓住我的手,聲音哽咽:“孩子,我終于找到你了!”
1986年秋天,我考上了縣城里的重點高中。
周日吃過午飯,我在家里整理著書包,準別步行去三十里外的學校。
"家良!"母親走到我身邊。
她粗糙的手里提著一個網兜,里面有十來個黑窩窩頭。
"揣著,到學校吃。"
我盯著饃上那些沒揉勻的高粱皮,喉嚨動了動,卻看見母親的鬢角不知何時長出了幾根白發。
我父母沒文化,靠著幾畝薄田養活我們兄妹三個,家里的日子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雖然很苦,但父母看重知識,他們說砸鍋賣鐵也要供我們幾個讀書。
我帶著父母殷切的希望,時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好好學習,以后有本事了讓父母享福。
放學鈴剛響,同學就一窩蜂似地沖出教室,如惡狼一般朝食堂跑去。
我卻坐在座位上紋絲不動,盯著自己鞋尖上那個用黑線縫補的破洞。
肚子一直在咕咕的叫,我聞見遠處食堂飄來的炒菜香,胃里突然絞了一下。
半個小時之后,我估摸著同學們都打完飯了,才悄悄地從書包掏出一個硬邦邦的黑窩窩揣在懷里,拿著洋瓷碗就出了教室。
食堂里只剩下兩個女生在打飯,班花許婉和她的閨蜜。
我看見她們從飯堂出來,就趕緊端著碗轉身走到水池邊,假裝洗碗。
他們走遠之后,我才慌亂的走進食堂,打了一份能照出人影的稀面湯,蹲在食堂最角落的立柱投下三角形陰影里。
我快速的把黑饃掰碎泡進面湯里,然后就狼吞虎咽的吃了起來。
"李家良?今天數學作業借我抄抄?"
突然,我聽見有人在身后叫我,我仰起臉把碗底的稀飯黑饃全部灌進嘴里,噎得我使勁伸了一下脖子。
王忠已經走到我身邊,“你小子,天天來食堂這么晚!”
我很慶幸在他來到我身邊之前把所有的黑饃都吃進了肚子里。
“放學時我正在解一道數學題,耽誤了!”
“好,真不愧是學霸,廢寢忘食!”他把胳膊搭在我的肩膀上朝教室走。
我身上穿著帶補丁的初粗布衣服,而他穿的是一身嶄新的運動服,和他走在一起我有些自漸形穢,低著頭看著地面。
周六下午,我背著粗布書包,一路小跑的往家趕,回到家天已經擦黑了。
父親正蹲在院門口補車胎,見我回來他指了指灶臺:"稀飯在鍋里。"
中午時我吃了最后一個窩窩頭,為了省下一兩飯票,我連稀飯都沒有舍得喝。
又走了三十多里路,此時的我已經是前胸貼后背了,兩條腿也有點發軟。
我背著書包就來到灶房,揭開鍋蓋盛飯,鐵鍋里飄著的米粒能數得清。
我舀粥的動作突然停住,扭頭朝灶臺角落的米缸看了一眼,里面的大米已經剩下一點了。
父母在家里干那么重的活,吃這樣的飯身體怎么能受得了?我鼻子酸酸的,眼淚差點就掉下來。
晚飯我喝了兩碗稀粥,睡到半夜就餓醒了,我起床準備去灶房喝一瓢涼水充饑。
走到父母的房間門口時,我聽見他們在低聲爭執著什么。
母親說"老二學習也不好,不如回來學種地!",她的聲音驚動了房梁上的老鼠,發出唧唧的聲響。
“我的身體就這樣了,不能因為我斷送了孩子們的前途!”父親嘆口氣說。
母親沉默不語,好一會兒才說,“你是家里的頂梁柱,要是你出了什么事,我和幾個孩子咋活呀?”她說著就嚶嚶哭了起來。
我咕咕叫的肚子突然就不叫了,里面好像被什么東西塞得滿滿的。
那一夜我沒有睡著,第二天一早我起來,父親正在院里劈柴。
他突然劇烈咳嗽起來,父親用手捂住嘴,憋得滿臉通紅。
我趕緊去給他拍背,看見他的手心里有殷紅的血。
"爹,你咳血了?"
“沒事,給我端碗水!”他無力的坐在木頭上,臉色蠟黃。
“你的病不能再拖了!”母親的聲音帶著哭腔,她走到父親身邊把他扶到了灶房里。
“爹,我學習跟不上,不想上了!”
他們聽我這么說就愣住了,“你當時考高中全縣前十名,咋會跟不上呢?”
母親看了父親一眼,又看向我,蒼白的臉上滿是難以置信。
“高中和初中不一樣,課程多,難度也大,我學不會!”
父親艱難的呼吸,聲音嘶啞的說,“都高中了,不能半途而廢!
你是大哥,你要給弟弟妹妹帶個好頭!”
“爹,可你的身體都這樣了!我不能再給你們增減負擔!”
父親的聲音突然提高了,“不中,這學必須上!我的病會好的,你不要操心!”
為了給父親看病,家里的黑糧也賣了,還借了親戚們的錢。
從那之后,我連黑窩窩也沒得吃了,一天三頓飯都吃最便宜的稀飯。
自習課上我餓得心慌,肚子咕嚕嚕直叫喚。
我右手拿筆,左手使勁的按著肚子,希望響聲會小一些。
坐在我一邊的許婉用胳膊輕輕捅捅我,然后悄悄從書包里摸出一塊暄軟的面包。
“吃吧,,餓著肚子影響學習!”她的聲音很低,但我聽得真切。
面包的香味迅速在周圍蔓延,我狠狠的咽口唾沫,沒有說話,直接推開了他拿著面包的手。
沒想到這一幕就被隔壁桌的王忠看到了。
他喜歡許婉,但許婉根本不理他,看到這一幕他就一把搶過那塊面包,用嘲諷的口吻說:
“李家良,你家的情況大家不知道我知道,你的肚子天天叫,影響大家學習,快吃吧!”
他把面包硬往我手里塞,我使勁一甩,面包就掉在了地上。
班里亂作一團,大家都議論紛紛。
被王忠揭了短,我原本脆弱的自尊心被劃出一道長長的口子,臉也一下子紅到了耳根,真想找個地縫鉆進去。
“大家安靜!”許婉居然站起來說話了。
她是班里的學習委員,她的話也是有一定分量的,教室里慢慢安靜了下來,而我的心卻久久無法平靜。
自卑,無奈,憤怒,埋怨……一直索繞在心頭。
食堂里的長隊已經沒了,我走到打飯窗口,看見張阿姨正在里面擦桌子。
張阿姨有四十多歲,身材微胖,臉上的笑很和藹,從來沒有因為我只要一份稀飯而瞧不起我。
“來了!”她接過我的大瓷碗,盛飯的勺子使勁往鍋底舀,把下面的米舀了上來,給我盛了滿滿一大碗。
我接過飯碗,“謝謝阿姨!”轉身離開的時候卻被她叫住了。
她轉身從蒸籠最底層掏出一個外皮帶灰的白饃,從窗口里遞出來:"賣相不好,但管飽。"
我有些猶豫,即便是這樣的饃我也吃不起,“阿姨,不了,這飯稠,能喝飽!”
“這個饃賣不出去,你幫阿姨解決了!”她眼里閃著溫和的光,語氣不容拒絕。
我從兜里掏出一兩飯票遞給她,“阿姨,我哪能白吃!”
“拿著!”她把饃塞進我手里,并沒有接飯票,“不要錢,給錢就不讓你吃了!”
我接過饃的手有些顫抖,沒有擦灰就咬了一口。
白饃軟綿綿的,甜味順著舌根漫上來。我鼻子酸酸的,轉身用袖口抹了把眼睛。
從那天開始,每天中午我來買飯的時候,張阿姨都會給我一個皮帶點灰的白饃。
有了這個白饃,我頭暈眼花的毛病也好多了,學習也能集中精力了。
大恩不言謝,張阿姨對我的好我都記在心里,暗暗發誓以后有出息了一定要報答她。
一天放學,我看見父親居然站在學校門口,他臉色發灰,整個人已經瘦成了皮包骨頭。
他褲腳沾著泥巴:"走,去照相館拍全家福!"
來到照相館,我母親帶著弟弟妹妹正在那里等著。
母親的眼睛通紅,一看就是哭過,弟弟妹妹也不說話,臉上還有未干的淚痕。
父母站在后面,我們姊妹三個站在他們前面,照相館老板調著相機的焦點。
“來,都朝這里看,笑一笑!”我的心在滴血,根本笑不出來。
隨著“咔嚓”一聲響,我們一家人被瞬間定格在畫面里。
父親不惜花五元“巨款”來拍一張全家福,我心里隱隱感覺到了不安和恐懼,但我在他們面前卻假裝什么都不知道。
離開照相館,我跑到學校后面的小樹林里大哭了一場。
那年冬天的第一場雪來得有點早,連著下了三天三夜,到處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父親的身體像一張紙片,他躺在床上,已經兩天沒怎么吃東西了。
那天早上雪停了,父親突然來了精神,讓我扶著他到地里走走。
我給父親披上他那件破舊的棉襖,扶著他走在地頭的雪地上,腳下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仿佛在彈奏著一曲哀歌。
中午飯父親吃了一大碗,我們全家都很高興,以為父親的病沒事了。
那天晚上,貓頭鷹在我家院子里叫了一夜,我們心神不寧,被恐懼感緊緊包裹著,精神幾乎崩潰。
我們守在父親床邊,一刻也不敢離開,可也無法挽留住父親的生命。
父親走了,家里的天都塌了,退學的念頭再次浮現在我腦海里。
“馬上就要高考了,你要是退學了,對的起你爹嗎?”母親哭著說,“你要想撐起這個家就要混出個人樣來!”
高考已經進入了倒計時,教室里沒有一點雜音,只有筆尖在紙上的沙沙聲,大家都在做最后的沖刺。
高考就是過獨木橋,一不小心就會被擠下來,對于我來說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每天放了晚自習,還要在路燈下學習到半夜。就連吃飯,上廁所的時候,我還在默默背誦著英語單詞。
那天我一邊默念著英語單詞,一邊朝食堂窗口走去,走到窗口時居然忘了打飯。
等我回過神來,張阿姨已經拿著一個帶灰的白饃遞到我面前,"拿著!"
她又拿過我手里的碗,舀起一勺粥倒回去,米湯濺在水泥灶臺上,“趕緊吃吧,吃完進來一趟,幫我抬面粉!”
為了節省時間,我囫圇吞棗地吃完飯,就走進了食堂后廚,但并沒有看見面粉。
"給你,許婉留的東西。"她從圍裙兜里掏出個牛皮紙信封,邊緣已經被油漬浸得發黃。
“什么?”我沒有接信封,“阿姨,您這是?”我不解的看著她。
“這是,飯票!”
飯票?我正納悶,張阿姨又說,“這是許婉同學給你的!”
“什么?許婉?”
她是我們班的班花,也是我的鄰桌。
她溫柔恬靜,人美心善,而且學習特別好,還是班里的學習委員。
那次在自習課上她悄悄給我一個面包,我知道她是好意,但我被同學們笑話,我的自尊心也受到了嚴重傷害。
……我對那件事一直耿耿于懷!高中三年,我們之間也很少說話。
她怎么會給我信?
我顫抖著手撕開封口,一沓飯票嘩啦啦散落在地上,最上面那張印著鮮紅的"畢業班特供"字樣。
張阿姨用圍裙角擦了擦眼睛,"這些夠你吃到高考結束。"
"許婉臨走前,特意去教務處換了這些特供飯票。"
她彎腰撿起最后一張飯票,輕輕撣去上面的灰塵:"她說快高考了,普通窗口的菜油太重,怕你吃了鬧肚子,影響學習。"
我把飯票緊緊攥在手里,硬質的紙角硌得我掌心生疼,眼睛也模糊了。
張阿姨突然從信封里又摸出一張對折的印著小花的信箋:"差點忘了,這里還有一封信。"
我緩緩地拆開信紙,看著上面娟秀的字跡,鼻子一陣發酸,可我的視線模糊得根本看不清字。
"我念吧!",張阿姨拿過紙條,聲音哽咽,"李家良同學,請原諒我的擅自做主......那些饃其實是我拜托張阿姨準備的……
最后,我還要對你說聲對不起,那次在課堂上我不該那樣唐突……"
張阿姨念完那封信,我早已經是淚流滿面。
張阿姨擦擦眼角,遞給我一塊手巾說:"許婉還留了話,她讓你吃飽吃好,這些飯票足夠吃到高考結束!"
"她什么時候走的?"我的嗓子啞得像吞了把沙子。
"這會兒應該到火車站了,早上我來上班,路過她家門口,她媽說中午的火車,k47。"
張阿姨突然轉身,從旁邊的桌子上拿起一本《高考重點總匯》:"許婉托我轉交你的,說是......"她的話沒說完,我已經沖出了食堂。
我以最快的速度跑出學校,拐過兩個街口后,火車站的紅磚房終于出現在視野里。
月臺上空蕩蕩的,只有幾個搬運工在裝卸貨物。
我喘著粗氣扒在鐵柵欄上往里張望,可根本沒有許婉的影子。
我身子一軟,慢慢地滑坐在地上,手里的飯票被汗水浸得發軟。
一個鐵路工人突然走到我身邊:"你是不是叫李家良?"
我茫然點頭,他從口袋里掏出一個紙飛機:"穿藍裙子的姑娘讓我轉交的,說要是看見個校服第三顆扣子掉了的男生跑來,就給他。"
紙飛機展開后是半頁從練習冊撕下來的紙,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數學公式。
我翻到背面,在草稿紙的縫隙里找到一行小字:"不好意思,讓你吃了三年的灰饃!"字跡有些歪斜,像是匆匆寫在顛簸的車上。
工作點了支煙說:"那姑娘哭得厲害,拼命的往車窗外扔紙飛機。"
我把紙條和飯票一起塞進貼身的衣袋,紙角摩擦著心跳的位置。
回學校的路上,我看見路邊小攤的玻璃柜里擺著暄軟的面包,我掏出飯票買了一個。
咬下第一口時,松軟清香的口感讓我突然想起課堂上許婉給我面包的一幕。
其實那些帶灰的白饃也很好吃,很甜!
高考那天,張阿姨特意用新蒸籠布蒸了六個白饃,每個饃皮上都沾著一點鍋底灰。
我兩口就吃掉一個,白饃的香甜味從嘴里蔓延到心里,化作考場上的胸有成竹。
高考結束后,我又找到張阿姨,問她有沒有許婉新家的地址,張阿姨的回答令我失望。
暑假期間,我在村子附近的磚窯做工,沒有時間想許婉的事,只是到了晚上,我腦海里總是閃現出她的影子。
苗條的身材,白皙的小臉,一雙清澈的眼眸,她說話的時候,長長的睫毛在不停地顫抖著,就像蝴蝶的翅膀。
領錄取通知書那天,校長親自把信封遞過來,"省城醫科大學,為學校爭光了。"
我拿著信封,感覺沉甸甸的。我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和許婉的幫助是分不開的。
開學前夜,母親給我整理行李:"許同學給的飯票還剩三斤,我兌成全國糧票了。"
我鼻子一酸,眼淚在眼眶里打轉。
大學三年,我一直通過各種渠道打聽許婉,可一直沒有音訊。
她給我的那封信一直夾在那本《高考重點總匯》里。我把它放在枕頭底下,天天伴我入眠。
直到后來我參加了工作,這個習慣一直保持著。
工作七年后,我已經是科室主任了。馬上就要奔三的人了,我還沒有女朋友。
上級領導對我的婚姻大事也很關心。衛生局副局長給我介紹了一個對象,是他侄女,叫李雯。
李雯學歷不高,開了一家美容店,收入還是可以的。
我心里一直想著許婉,對她也沒有什么感覺。
在她叔叔的施壓下和我母親的催促下,我就決定和她接觸一下試一試。
李雯對我很上頭,一個月后就要和我確定戀愛關系,此時的我已經是騎虎難下,只能答應。
在雙方家長的催促下,我們的婚期定在那年的十一假期。
李雯希望在省城辦婚禮,而我想回老家去辦,讓我母親也高興高興。
自從父親去世后,母親的心都沒有舒暢過。
辦婚禮的地點還沒有統一,李雯就催著去拍婚紗照。
她在化妝間化妝,我坐在婚紗影樓的大廳里等著,等了半個小時她還沒有出來,我感覺有些無聊,就起身朝門口走去,突然大廳的門就打開了。
一個佝僂的老人踉踉蹌蹌的走了進來,他花白頭發上還沾著灰土!
我正想問他找誰,他卻突然就抓住了我的胳膊:“你就是李家良吧?”
“我是李家良!”我疑惑的看著他,“您是哪位?”
他渾濁的眼睛閃爍著淚光,“太好了,終于找到你了!”
我還沒有反應過來,他接下來的一句話讓我瞬間呆愣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