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冷戰,老一輩人可能還記得那段緊張歲月,美國和蘇聯斗得你死我活,最終蘇聯撐不住解體了。如今中國崛起了,經濟實力全球第二,中美關系也越來越復雜。有人就琢磨,美國當年能熬死蘇聯,是不是也能用同樣的招數對付中國?
這個問題不簡單,牽扯到歷史、經濟、軍事還有文化。2024年亞洲安全峰會上,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被記者問到這個話題,他回答得很干脆:“中國不是蘇聯,也不會走蘇聯的老路。”這話說得中肯,點出了問題的關鍵。
冷戰背景:美國怎么拖垮蘇聯的
要弄清楚美國能不能用對付蘇聯的辦法對付中國,先得回頭看看冷戰那段歷史。冷戰是從1945年二戰結束開始,一直打到1991年蘇聯解體,整整46年。美蘇兩國沒直接開戰,但暗地里較勁,從軍備到太空,從經濟到意識形態,哪一塊都沒落下。
冷戰的核心是軍備競賽。美國和蘇聯都憋著勁造核彈、導彈、潛艇,生怕落后一步就被對方壓死。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就是個典型例子。蘇聯想在古巴放核彈,離美國本土才90英里,肯尼迪急了,派軍艦堵在海上,差點就打起來。
后來赫魯曉夫退了一步,撤了導彈,但這事把軍備競賽的瘋狂勁兒暴露得一清二楚。蘇聯那時候軍費開支占GDP的15-20%,美國才3-4%,差距大得嚇人。蘇聯光顧著堆武器,經濟卻被拖得喘不過氣。
除了地上比,天上也得爭。1957年,蘇聯放出“斯普特尼克”衛星,第一個上天的玩意兒,美國人坐不住了。1961年,加加林成了第一個進太空的人,蘇聯又領先一步。美國不服氣,1969年搞出阿波羅11號,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了一腳,總算扳回點面子。
這場太空競賽,雙方60年代發射了30多艘載人飛船,錢花得跟流水似的,尤其是蘇聯,經濟底子本來就薄,硬撐著跟美國比,實在是傷筋動骨。
美蘇還喜歡在別國打代理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都是兩邊支持不同陣營,間接較量。1979年,蘇聯直接出兵阿富汗,想扶植個親蘇政權,結果陷進去十年,錢花了不少,兵死了不少,最后灰溜溜撤了。美國趁機給反蘇武裝塞錢塞武器,把蘇聯拖得更慘。這場戰爭成了壓垮蘇聯的最后一根稻草之一。
美國還有個絕招,叫“遏制”。1947年,外交官喬治·凱南提出要擋住共產主義擴張,馬歇爾計劃砸了幾十億美金幫歐洲重建,北約也成立了,拉攏西歐一起對付蘇聯。意識形態上,美國用自由歐洲電臺往東歐播西方生活,搞得蘇聯內部人心浮動。
經濟上,美國二戰后工業強得離譜,GDP占全球一半,黃金儲備占七成,蘇聯經濟卻只有美國的40%,計劃經濟還老出錯,到80年代物資短缺,面包都得排隊買。
蘇聯最終撐不住,1991年解體,15個加盟共和國散了伙,美國成了冷戰贏家。這套打法——軍備壓迫、經濟封鎖、意識形態滲透——成了經典案例。現在中國起來了,有人就想,美國能不能再來一次?
李顯龍的“公道話”:峰會上的擲地有聲
2024年亞洲安全峰會,全球目光聚焦新加坡。這次峰會是討論亞太安全的大場合,各國代表、記者齊聚一堂。會議間隙,一名記者拋出個尖銳問題:“美國冷戰時拖垮蘇聯,能不能用同樣辦法擊敗中國?”提問的對象是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他從2004年到2024年當了20年總理,經驗老到,對中美關系看得透徹。
李顯龍沒繞圈子,直截了當說:“中國不是蘇聯,中國不會成為蘇聯,也不會有蘇聯那樣的結局。”這話一出,全場反應熱烈。他的回答不長,但分量重,點破了把中國和蘇聯劃等號的誤區。
為什么找李顯龍問?新加坡雖然是個小國,但位置特殊,經濟發達,跟中美關系都不錯。李顯龍本人學歷高,劍橋大學數學一等榮譽學位,哈佛深造過,又是李光耀的兒子,對國際局勢有家族傳承的洞察力。他當總理期間,多次訪華,也跟美國領導人打交道,對兩邊的情況門兒清。他的華裔背景和對中國社會的了解,也讓他的話更有說服力。
這話為什么中肯?李顯龍沒瞎捧中國,也沒貶低美國,就是冷靜地指出事實:中國和蘇聯不一樣,歷史不能簡單套用。他的判斷得到了不少認可,媒體也紛紛報道,觀察者網還引用過他類似的觀點,強調中國是個獨特的對手。
中國和蘇聯到底差在哪兒
李顯龍說中國不是蘇聯,到底不一樣在哪兒?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從幾個大方面拆開來看:軍費、文化、經濟、外交。這些差別決定了美國很難用對付蘇聯的老辦法對付中國。
先說軍費。蘇聯當年軍費占GDP的15-20%,撐場面撐得太狠,經濟垮了。美國現在軍費占GDP的3.5%左右,2023年是8860億美元,全球第一。中國呢?2023年國防預算2960億美元,占GDP的1.7%,比美國低得多,也比蘇聯低一大截。
中國這些年造了新航母,殲-20也上天了,但軍費增長控制在7%左右,沒像蘇聯那樣不顧一切。相比之下,日本近幾年軍費增幅高達16.5%,中國這點增幅算克制的。中國走的是防御性國防路線,沒把錢全砸在軍事上,經濟騰挪空間大得多。
再說文化。蘇聯是靠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把十幾個民族硬綁在一起,文化上沒啥根基,西方的自由主義一滲透,東歐國家就倒戈了。中國不一樣,五千年文明傳承,世界四大古文明里唯一沒斷過。
傳統節日像春節、端午,哪年不是熱熱鬧鬧?故宮、長城這些文化符號,游客擠破頭去看。政府還推文化自信,孔子學院在全球開花,漢語熱起來了。中國的文化底蘊深,國民凝聚力強,外來意識形態想動搖沒那么容易。
經濟上差別更大。蘇聯是計劃經濟,工業偏重,輕工業拉胯,到80年代經濟增速跌到2-3%,商店貨架空蕩蕩。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GDP從1490億美元漲到2023年的17萬億,40多年翻了100多倍。
8億多人口脫貧,深圳從漁村變成科技中心,華為、騰訊這些企業全球有名。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放開了經濟活力,抗壓能力比蘇聯強多了。即便面對美國貿易戰、科技封鎖,中國還能穩住陣腳,2023年出口照樣增長。
外交上,中國跟蘇聯的路子也完全不同。蘇聯喜歡擴張,硬插手阿富汗、東歐,搞得自己四面楚歌。中國走和平發展路線,不干涉別國內政。“一帶一路”倡議連通60多個國家,2023年貿易額2萬億美元,幫著修路建橋,朋友圈越擴越大。蘇聯當年是靠軍事撐場面,中國靠經濟搭關系,國際處境比蘇聯強得多。
這些差別擺在這兒,蘇聯的老路中國壓根不會走。美國想用軍備競賽拖垮中國,中國的軍費策略不給機會;想用經濟封鎖,中國市場太大,全球離不開;想搞意識形態滲透,中國的文化底氣硬得很。李顯龍看透了這一點,才說中國不會有蘇聯的結局。
聊到這兒,得看看中美關系現在啥樣。2023年,中國GDP17萬億美元,美國24萬億,差距在縮小。貿易戰打了幾年,美國加關稅,中國反制裁,誰也沒占到絕對便宜。科技上,美國封鎖華為,中國自研芯片,雙方較勁沒停。南海問題、臺灣問題也讓關系緊繃。但中國不像蘇聯那樣封閉,全球供應鏈里地位穩固,美國想完全脫鉤都難。
美國能不能再用冷戰那套打法?不好說。冷戰時美國有北約幫忙,經濟上占絕對優勢,現在中國有“一帶一路”、亞投行,朋友不少,美國的優勢沒那么大了。而且中國不搞軍事擴張,美國很難找到借口拉攏盟友圍堵。經濟上,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市場,美國企業撤不下來,蘋果、耐克這些牌子還指著中國賺錢呢。
李顯龍2024年訪蘇州,參加中新合作項目30周年活動,又一次提到中國開放合作的潛力。他的話不光是說給記者聽,也是給全球敲個醒鐘:中國的發展路子跟蘇聯不一樣,對待中國得換個思路。
回顧冷戰,美國靠軍備壓迫、經濟封鎖、意識形態滲透熬死了蘇聯。但中國不一樣,軍費克制、文化厚實、經濟有勁、外交靈活,李顯龍一句“中國不是蘇聯”,點出了這背后的深意。歷史給了教訓,但不能拿來生搬硬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