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文章免費,免費!!!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有記載的民族數量高達400多個,后又經過長期的科學普查,以及各民族文化上的甄別,終于在1990年確認出了55個少數民族的成份。
誠然,他們都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曾在中華文明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契丹族卻不在其中。
據悉,公元1125年“遼國”在覆滅之后共遺留下了150萬契丹人,可他們卻不知因何緣故,竟在一夜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從此再難從史料上找到關于他們的記載。
為了探究他們的消失之謎,曾有無數專家學者終其一生都在追尋他們的蹤跡。
直到1996年一封來自內蒙古的書信,才揭開了其中的謎團。
那么,這150萬契丹人是如何消失的呢?他們的后裔如今又生活在哪些地方?
1、契丹歷史
“契丹”二字,最早可追溯至1400多年前的《魏書》。
彼時唐朝經歷安史之亂由盛轉衰,對于邊疆地區的管轄愈發衰落。
唐王朝覆滅后,劉仁恭父子割據在燕州一帶實行窮兵黷武的統治,致使治下幽、涿之人多亡于契丹。
適時又恰逢契丹周圍兩個“鄰居”突厥、回紇走向衰落,契丹迎來了千古難逢的壯大良機。
在阿保機的帶領下,契丹從公元901年,開始了南征北戰。
先是出兵征伐室韋、于厥,后又進軍河東、代北,其兵鋒所到之處,無人可擋,且每次出征都俘獲甚眾,駝、馬、羊、牛都不可勝紀。
公元907年,阿保機成為契丹可汗,公元916年,建國號為“契丹”,遼代從此走向巔峰,其幅員之遼闊古今罕見。
北至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帶,南至河北、山西,東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草原游牧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遼代前后歷經219年,這一時期因為絲綢之路的中斷,致使西方諸多國家誤以為遼代已經統治了整個中國,因此“契丹”二字在西方人眼中就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
就連馬可波羅也在自己的游記中,用“契丹”二字來稱呼中國。
除了軍力強大外,遼代在兩百多年的歷史中,也孕育出了璀璨的文化。
在教育方面,遼代效仿中原采用設學養士和科舉取士,詩詞方面甚至不遜色唐詩、宋詞,常常有名人雅士作出氣勢磅礴、清新優美的詩詞。
在繪畫方面,如《騎射圖》、《卓哥圖》等,均被視為奇珍異寶。
佛教在遼代時期也有著不錯的發展,山西應縣、內蒙古巴林右旗等地,先后都發現了佛教經文。
最后還有醫學方面,《針灸書》中所記載的療法,時至今日仍被醫生應用在臨床試驗。
不難發現,一個能夠創造出如此璀璨文化的民族,其背后必定有著不弱的經濟實力以及工業基礎。
還有,遼代統治階層對人才也十分看重,曾長期大量吸收周圍各個國家的人才,同時連先進的技術也不選擇放過。
如《陷北記》中的記載,室韋盛產金銀銅鐵,其煉銅、打鐵技術名聞天下,契丹就是從室韋人的手中學會了坑冶法。
然而,無論多么強大的王朝,總有其覆滅的那一天。
公元1101年,遼代末代天祚皇帝耶律延禧繼位,他與遼國貴族們一般,血液里早就失去了先祖們的血性與英勇,不思進取,只圖享樂,將國家未來的發展全歸系于宗教。
如他在位的二十多年時間里,不斷開展崇佛活動,將僧侶的社會地位直接抬升到本不屬于他們的高度,致使大量老百姓盲目信佛、拜佛,造成了社會勞動力緊缺,資源緊張的狀況。
老百姓們沒有飯吃,就意味著國家將會發生動蕩。
從他在位的第十四年開始,遼代各地先后都爆發了農民起義,盡管起義的規模并不大,最終都遭到契丹軍隊的鎮壓,但頻繁的農民起義也足以讓遼國變得千瘡百孔。
除了社會動蕩外,皇子之間的爭權奪利,也是致使遼代走向覆滅的重要原因。
公元1122年,耶律延禧的身體每況愈下,因為還沒確立皇位的最終繼承人,實力最強的兩位皇子晉王與親王,開始了皇嗣之爭。
文武百官在他們二人的拉攏下,逐漸形成兩個利益團體。
兩個團體彼此明爭暗斗,做出了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情,直接將遼代推到了覆滅的邊緣。
最終在各方因素的影響下,遼國這個北方盛極一時的強大王朝,于公元1125年走向覆滅。
按常理來說,在古代一個國家走向末路,其民族雖然大概率會遭受敵手的屠戮,但總會有后人生存下來,并再次帶領族人走向興盛。
遼國覆滅后,據悉還有至少150萬契丹人生存了下來,然而他們就仿佛人間蒸發了一般,從此再難從史料上找到關于他們的記載,就連昔日生活過的地方,也沒有了他們的痕跡。
期間不斷有人尋找他們消失的原因,但總是收獲甚淺,甚至為了佐證自己的研究而吵得不可開交。
2、遼朝時期的墓葬
1922年內蒙古巴林右旗,一個名叫克爾文的傳教士,在無意之中發現了一座已被盜墓賊“光顧”的古墓。
出于好奇的心理,他開始在附近尋找一些有價值的古物。找著找著,竟真的給他找到了一塊刻有各種奇怪符號的石碑。
根據自己的經驗,克爾文立刻判斷出,這是一種古文。
為了揭開石碑上記載的“秘密”,他開始四處請人進行破解。結果事與愿違,無論專家學者們怎樣研究,都對這些奇怪的符號沒有任何辦法。
當消息傳出,一些民間學者也對這塊石碑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他們紛紛猜測:
這塊石碑應屬于元朝時期,上面記載了一位蒙古將軍的一生;還有人猜測,這塊石碑應屬于金朝時期,上面的符號,與金朝時期的文字有著相似之處。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結果誰也無法說服對方,這件事就這樣慢慢擱置了下來。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云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呈現‘事實’是考古學作為歷史科學的最大特色!”
后來,有專人拿著考古儀器對這塊石碑進行了檢測,發現所有人都說錯了,這塊石碑隸屬于遼代,距現在已有近千年歷史。
于是,便有人猜測,石碑上的符號究竟是不是遼國文字呢?
根據已出土的史料記載,契丹在逐步統一中國北方后,為了各個部落之間的交流,的確效仿漢人創造出了契丹文字。
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契丹文字早已被磨滅在歷史長河中,就連諸多史料,也鮮少出現關于契丹文字的記載。
無獨有偶,1986年內蒙古奈曼旗的某個村子,在修建蓄水壩時,意外發現了一座遼代公主墓,墓主人正是遼景宗的孫女陳國公主耶律氏。
雖然墓葬已破損的十分嚴重,但具體輪廓卻清晰可見,同時也出土了許多精美的陪葬品。
如耶律氏公主,頭戴高翅劉麗金銀冠,面帶一具黃金面具,雙耳一對琥珀玉墜,脖頸一串珍珠項鏈,雙手還有一對金鐲,以及11枚金戒指,整體看上去雍容華貴。
陪葬品還包括各種金銀器具,生活用品,每一件都美妙絕倫。
從中不難看出,整座墓葬明顯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承繼了唐代厚葬的習俗。
考古專家將公主墓視作是研究遼代文化的一扇窗口,因此對相關文物保護工作都進行的十分完美。
墓中出土的文物
內蒙古博物館館長塔拉每每回憶此事都激動無比,他說:“你們想象不到有多漂亮。”
隨著相關考古工作不斷取得進展,以及后續又發掘出一系列的遼國古墓,我們才終于對千年之前的遼國有了大致的了解。
就比如說我國著名的契丹文字專家劉鳳翥(zhù),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其蹤跡,直到1996年一封來自內蒙古的書信,才解開了他心中的疑團。
3、150萬契丹人消失之謎
1996年的一天,劉鳳翥在自己的辦公室收到了一封來自于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的書信。
劉鳳翥戴上自己的老花鏡,緩緩拆開了信封。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信中的內容讓劉鳳翥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激動萬分,竟在第一時間收拾好了行李,趕赴到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寫信的人名為熬拉·丘志德,他在信中明確告訴劉鳳翥,達斡爾族人有可能是契丹人后裔的事情,并邀請劉鳳翥能夠來到這里親身考察。
來到目的地后,劉鳳翥顧不得休息,立即根據自己對契丹文化的了解,在當地展開了走訪調查,并將所獲得的消息,一一記錄在隨身筆記中。
幾天下來,劉鳳翥收獲了大量且有效的信息,包括當地文化,建筑風格,節日習俗,以及民間傳聞。這一樁樁一件件,無不都在說明達斡爾族人就是契丹后裔的事實。
達斡爾民族名稱的由來,可追溯至史料《遼金元三史語解》,其中關于遼史的記載,將契丹族一支大賀氏的部族稱之為“達呼爾”。
清朝時期記載有關契丹族的史料還不止一點,《呼蘭府志》記載“達呼爾,本契丹種,遼亡徙黑龍江北境。”
《近世達呼爾和索倫史稿》中也有記載“達呼爾系遼國皇族后裔,天祚之時,遷至黑龍江北格爾必齊河一帶居住。”
除了史料外,達斡爾族人的生活習性,也與契丹人極為相似。
太陽,在達斡爾族人的心中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不僅許多節日都與太陽有關,就連居住的房屋都要求窗戶盡可能地大,以方便采光,許多祭祀儀式也要在太陽落山下完成。
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契丹人將阿保機稱作“太陽之子”。
還有,達斡爾族人十分鐘愛曲棍球這一運動,素有“一個自治旗,半個國家隊”的說法。
在當年的遼國中,契丹上層社會也非常鐘愛此項運動,是他們生活娛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然,最后還要用科學實證來確認最后的結果,其最好的方法莫過于DNA檢測。
相關專家們先是取走了一塊四川樂山契丹女尸的腕骨,然后又在最初的遼國境內有墓志銘佐證身份的契丹人部分尸骨,如牙齒,確保了檢測結果是可信的。
最后專家又到在達斡爾、鄂溫克等地區人們的血液樣本。
在完成信息收集后,采用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后,終于確認了,達斡爾族人與契丹人有著最近遺傳關系的事實。
根據檢測結果,再結合相關史料,在專家們的推斷下,昔日150萬契丹人的演變和去向也得以真相大白。
在遼國覆滅后,大量的契丹人因不滿金朝的長期壓迫,以及國仇家恨,都紛紛選擇遷徙至東北,或是更北方的草原。
還有一批選擇了西征,一路向西打到了如今的中亞,并建立了西遼,史稱“哈刺契丹”,盛極一時。
后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生活在北方各地的契丹人,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加入其麾下。
他們跟隨成吉思汗的步伐南征北戰,逐漸融合進蒙古部族。
南宋政權覆滅后,一批契丹人分散到了全國各地,不斷與當地人通婚繁衍,這也是在四川樂山發現契丹女尸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還有像達斡爾族的祖先這般的契丹部落,雖臣服蒙古,卻選擇了獨立發展,將契丹特有的民族文化傳承下來。
而遠在西北方的西遼也慢慢走向衰亡,最終被波斯人統治。這部分契丹人在歷史長河中,與波斯人、阿拉伯人、猶太人等通婚,最后也慢慢融入到這些民族當中。
如今,曾在北方盛極一時的契丹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部分已融合進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成為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也從側面說明,中華文明擁有著極大的包容性,或許這就是中華文明能夠保持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參考資料:
《科技與企業》尋找消失的契丹人——探訪齊齊哈爾達斡爾族村落
《環球人文地理》夢回契丹 探訪一個王朝遠去的背影
達斡爾族的族系起源契丹,依據都在這里! 莫旗文化和旅游局
通遼驚現千年公主墓,頭戴面具與舅舅合葬! 通遼文化旅游廣電資訊
達斡爾族淵源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人民政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