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上??疾鞎r強調,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要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全面發力科創,上海步履不停。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鞎r強調:“上海要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從那時起,上海的城市定位向“五個中心”的目標邁進。此后十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來到上海考察調研,“科創”二字幾乎從不缺席。“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臨門一腳’?!薄叭ψ鰪妱撔乱?,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边@些寄語推動著這座創新之城不斷挖掘科創潛力,追求更前沿、更前列。
2023年11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鞆埥茖W城時再次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教育、人才的戰略支撐,上海在這方面要當好龍頭,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此刻,上海已然跨過科創中心建設的十周年門檻,站上經濟發展的五萬億新臺階。以科創為窗口看上海的“五個中心”建設,這座城市愈發彰顯出它的韌性、拼勁和向新向前的決心。
韌性:坐得了“冷板凳”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最先一公里”,作為創新的最源頭,在無窮的不確定性和失敗中尋找正確的道路。要坐得了“冷板凳”,上海鼓勵科研工作者十年做一件事,而不是一年做十件事。
2025年開年伊始,上?;A研究成果井噴。僅僅前二十幾天,就有5篇上??茖W家的研究成果發表于《細胞》和《自然》。把時間拉長到今年一季度,上??茖W家在《科學》《自然》《細胞》三大頂刊上發表論文合計45篇,占全國總數的29.2%,創下歷史新高。
2024年全年,這個數字是158篇,占全國總數的30%。而在投入方面,上海市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GDP的比重達4.4%左右,其中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比重達11%左右。
2025年3月12日的上海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市委書記陳吉寧指出,要心無旁騖做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發揮基礎研究先行區撬動效應,長期穩定支持高風險、高價值、長周期基礎研究,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加大引才力度。
圍繞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上海核心做的是兩件事——找到能做原創性研究的人,給他們敢闖“無人區”的環境。2024年,上海成立了尚思自然科學研究院,建立以選題為基礎的選人機制,支持開展高風險、高價值研究。首批20位“尚思探索學者”聚焦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探索方向指向基因編輯、腫瘤治療、細胞死亡機理等前沿性、顛覆性、開創性目標。
張江科學城
人才之外,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同樣是上海發力基礎研究的必然依仗。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便是那座“鸚鵡螺狀”的上海光源,自2009年開放運行以來服務了數萬名科研人員。在2024年5月,上海光源二期也通過了驗收,每年可服務約萬名用戶。
目前,上海的大科學裝置主要集中于張江科學城,數據顯示張江建成、在建、擬建的大科學裝置達到12個,這里也初步形成了全球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綜合服務功能最強的大科學設施集群。
創新策源,有挑戰才有意義。有青年科學家向記者表示,年輕人就是要奔著未來做研究。而對于上海來說,這種韌性是對長期主義的一貫堅持。
拼勁:登得上“熱風口”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上,上海卓益得機器人的“行者二號”獲得季軍,且是唯一沒有在比賽中途更換電池的機器人。
2025年4月19日,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行者二號隊選手卓益德在比賽中。視覺中國 圖
今年3月,智元機器人發布了靈犀X2機器人原型機,能騎車會跳舞,交互感十足。去年,智元機器人還打造了上海首座人形機器人量產工廠。
而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走到他面前的傅利葉GR-1機器人,如今已經走進工廠,前不久GR-2在上海Citywalk,傅利葉的首款開源人形機器人Fourier N1也在今年4月發布。
有趣的是,這些機器人還可以在上海“上同一所學?!?。2025年1月21日,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在上海正式啟用,面積超5000平方米,提供各種訓練場景。
春晚之后,人形機器人無疑是當下最具熱度的產業方向。坐得了“冷板凳”的同時,在“熱風口”上,上海同樣沒有缺席。政府不斷豐富完善足夠強大的創新生態,支持民營企業釋放非凡的內生動力,在產業創新的最前沿,政企一同在“拼”。
國家和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人形機器人正在進行足球“訓練”。澎湃新聞記者 張呈君 攝
2024年,上海市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12532.96億元,比上年增長6.4%。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2%,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實現產值4617.78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增速高于全市工業總產值10.1個百分點。
集成電路領域上海布局甚早,如今在張江形成了成熟完備的產業鏈集聚。黃浦江兩岸,人工智能產業則是西有“模速空間”,東有“模力社區”。生物醫藥如今也展現出全鏈條的加速發展,上海自研GLP-1糖尿病新藥、我國首個血友病B基因治療藥物、上海首例腦機接口植入手術……2024年,上海生物醫藥制造業產值超過2000億元,7個1類創新藥、15個第三類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
2025年3月26日,科研人員在位于上海浦東張江科學城的企業藥學工藝實驗室做藥物研究實驗。視覺中國 圖
于產業未發軔時提前布局,如早年的集成電路、細胞基因治療;于產業騰飛之時放手去拼,如當下的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上海一貫如此,因而總能在產業前沿占據一席之地。
如今以三大先導產業為核心,輻射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等新興產業,上海正在逐步形成新的產業集群,持續以產業鏈優勢創造企業發展空間,激發創新活力。
決心:有生態,望未來
“上下樓就是上下游?!薄吧虾J侨虍a業鏈最完備的地區之一?!薄罢軌蛘f到做到?!痹谏虾?苿撈髽I負責人的口中,總能聽到類似的表達。
論區域集群,“大零號灣”產學研深度聯動,充分鏈接高校資源和科創企業;“模速空間”是上海市打造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專業孵化和加速平臺,已入駐企業100余家。
模速空間
論成果轉化,上海探索項目經理人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12家高質量孵化器,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
論要素供給,各類雙創賽事招才引才,各項租金減免和補貼政策留才安居;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總規模1000億元,首個百億級未來產業基金由上海市財政全額出資,基金期限長達15年,可根據情況申請延長3年。
這是上海極力打造的科創生態,讓科學家潛心鉆研,讓創業者輕裝上陣。而換個角度看,這只是上海的小生態,這座城市真正構建起來的大生態是“五個中心”??苿撝行碾m是后來者,卻成為鏈接“五個中心”的關鍵節點。
經濟中心建設和“五萬億”的新高度,打開了更多市場的可能性,構筑起了各行各業發展的底氣。而科技創新引發的新質生產力變革為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
上海港2024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00萬標箱,而在航運碼頭上,自動化和無人化正在成為發展的主旋律,科創持續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賦能。
2025年4月20日,上海港一碼頭堆積的出口集裝箱。視覺中國 圖
金融中心提供著科技創新的養料,除了先導產業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之外,越來越多瞄向科創前沿的基金在上海如雨后春筍般設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理念讓耐心成為金融和科創對話時的關鍵詞。
2024年,上海全市離岸貿易規模同比增長73.2%。眼下可見的是正在進行的上海車展上成群結隊的“洋面孔”,往回看是一年一度的進博會越擴越大的朋友圈。貿易中心的建設讓全球化資源配置成為可能,激發外向的經濟活力,而科創不僅為貿易提供技術支撐,更不斷擴充新的產業貿易鏈條。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上?!拔鍌€中心”建設正持續加快步伐,真正描繪出這座城市綜合成本低、產業資源豐富的大生態。
正是以此為依托,上海能夠有劍指未來的決心,早謀篇,早布局。在腦機接口、6G、量子計算、綠色燃料、可控核聚變、第四代半導體等戰略前沿的未來產業領域,上海已然發布多個行動方案,開始進行全鏈條孵化,發展壯大獨角獸企業。
上海如今常提兩個詞,一是戰略敏捷,一是戰略定力。戰略敏捷,是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在變革不斷的時點上快速適應、調整、追趕,構建好當下的生態。戰略定力,則要堅持長期主義,保持科技創新的韌性和拼勁,目光向未來。
“十四五”收官之年,上海正在奮筆疾書,必將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